张学良被软禁了54年,恢复自由后表示:“我是个军人,自己做的事情一定是自己负责,就算杀我头也要负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句话回答的问题是关于西安事变的,张学良在被放出来之后依旧不后悔当年的决定,可见他对于国家还是比较有责任心的。

除此之外,张学良当年坚持送蒋介石回南京,那个时候的他已经知道自己凶多吉少,但他依旧坚定地前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直以来,蒋介石都是一个十分狠心的人,或许那个时候的张学良在赌他们的感情,最终赌输了,抵达南京的一瞬间就被宣判幽禁10年。

然而我们都知道,张学良被软禁的时间可不止10年,主要是蒋介石喜欢出尔反尔,一直不肯放过张学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说起来,当年在扣押蒋介石的时候,张学良却有杀蒋介石的机会,甚至很多人都要求公审蒋介石。

但张学良还是心软了,加上我党更愿意用和平的方式解决,最终让蒋介石回到了南京,张学良的后半生也没有了自由。

然而值得一提的是,当年在西安事变时,周恩来也去西安见到了蒋介石,当时为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那个时候蒋介石决定回南京,于是当面对周总理表示,希望周总理能去南京会商两党合作抗日的问题。

然而就在中共中央商谈这个事情的时候,就传出张学良因送蒋介石去南京而被扣的消息,随后我党也开始考虑周总理的安全。

后来在中央的商议下,决定不去南京,毛主席更是发出两封电报劝阻,内容是“绝对不能离开西安”“无人能证明恩来去宁后,不为张学良第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实毛主席对蒋介石非常了解,他不仅仅是一个心狠手辣的人,还是一个两面三刀的人,毫无诚意可讲。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党便与其交涉,可将让他们的人来西安与周总理交涉,后来蒋介石也松了口,派张冲与顾祝同、贺衷寒去西安。

然而就在周总理看到张冲的名字后,当即恨得牙痒痒,原来这个张冲与周总理有着极大的冤仇,那么周总理会怎么应对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毫无疑问,张冲是国民党人,之所以让周总理恨之入骨,是因为他炮制出了著名的“伍豪脱党事件”来诬陷周恩来,造成了很大麻烦。

可以说,这件事情伴随了周总理一生,对于这次谈判张冲也是不愿意来的,但这毕竟是上面的命令,他不得不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这次谈判中,周恩来表现得很淡定,而张冲也是如此,此后他们正常谈判,有画面和谐的时候,也有争锋相对的时候。

然而随着谈判的进展,张冲和周总理有了密切结束,甚至还一起游玩,反而都觉得对方不错,这也有了张冲后来为共产党友好一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冲在1941年不幸病逝,周恩来得知后亲自参加了追悼会,并写下挽联:“安危谁与共?风雨忆同舟!”

从这里看出来,我们的周总理有着自己的魅力,他做的事情总是能感染周边的人,哪怕是国民党也一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至于毛主席说“周总理成为第二个张学良”,其实是不太可能的,站在蒋介石的角度,张学良让他在全国丢了面子。

但周总理不同,当年周总理是为了谈和去的,说白了也是救他去的,只不过张学良使用了最简单明了的手段而已。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当年在结束了西安谈判之后,蒋介石还邀请周总理前往杭州谈判,而这一次周总理去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杭州谈判期间,蒋介石和周总理见了一面,之后周总理安全离开,蒋介石并没有阻拦。

但无论如何,蒋介石都不是一个值得信任的人,毛主席的担心也是应该的。1926年,距离孙中山先生病逝的时间已经过去将近一年的时间,一些阴谋家、独裁者的野心再也按捺不住,蒋介石在掌握了绝对的主动权以后,一场蓄谋已久的反革命行动开始实施,“中山舰事件”就此爆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国民党一人送行

此次事件之后,蒋介石在政治和军事上的地位得到了极大的加强,将共产党和国民党左派的实力削弱,让他的独裁思想进一步加深。在此期间,黄埔军校的掌控权彻底落入蒋介石手中,黄埔军校的性质从培养军官转变为向蒋介石输送人才。

周总理当时在黄埔军校工作,发生“中山舰事件”以后,若继续留在黄埔军校,势必就意味要对蒋介石妥协。而周总理自幼立志读书是为了“中华崛起”,可不是为了替某一个人充当急先锋,自然要离开黄埔军校。

周总理的为人大家都很清楚,在黄埔军校期间,对不少学生都有过指点和教导,算是结下了师生之谊。不过,能够考入黄埔军校的人,哪一个不是顶尖的人才?即便不是顶尖的军事人才,也必然对政治有一定敏感度,对人情世故有着很深的理解。

因此,在黄埔军校被蒋介石掌控的情况下,周总理离开黄埔军校时,昔日里受过周总理教导,对周总理十分钦佩的学生们,几乎一致的失声了。他们因为忌惮蒋介石而不敢在周总理离开那一天去送行,自己也没有勇气跟着周总理离开,就这样为了自己的前途选择默不作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以周总理的格局和胸怀,自然不会因为这点事情而生气。其实周总理对此事也能理解,这些黄埔军校的学生,未来可能绝大多数还是要在国民党军队供职,他们担心因为送自己而葬送前途,也算是人之常情。

但让周总理没想到的是,在国民党一方的将领中,还真的有一个人敢冒风险来为他送行,这个人便是当时已经在军中担任营长的胡宗南胡宗南是国民党员,也是黄埔军校一期的学员,如今又在国民党第一军担任营长,可谓是前途不可限量。

胡宗南能走到这一步,说明他是一个智商在线的人,既然所有人都能看出来此时给周总理送行会惹蒋介石不满,胡宗南又怎么可能不清楚这一点呢?但他在周总理离开黄埔军校这一天,还是果断的来送行了,这让周总理也颇为意外,对胡宗南自然也高看一眼。

野心膨胀

虽然是一个简单的送行举动,但这样的举动在当时却需要一定的魄力,胡宗南身为国民党一方唯一送行的黄埔军校学生,足以证明他有这个魄力,对周总理足够敬重,甘冒风险追随本心,体现出胡宗南重感情的一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除此之外,胡宗南对周总理敬重还有另外一层原因,那就是胡宗南自幼读书,文化基础打得很扎实。黄埔军校里的人虽然都是人才,却并非全都有深厚的文化底子,反而有些人在军事上有天赋,但在文化方面却很匮乏,因此看不出周总理的文化底蕴。

胡宗南在黄埔军校就读期间,凭借优于其他人的文化基础,经常得到跟着周总理组织活动的机会。在更多的接触和交流之中,胡宗南学到很多东西,也更深刻的认识到周总理文化底蕴的深厚,自然对周总理的敬重要比其他人更多一些。

不过有意思的是,周总理与胡宗南虽然有师生之谊,但胡宗南的年纪其实还要比周总理大了两岁。而且,胡宗南当年报考黄埔军校时,虽然文化基础不错,但身材实在太矮小了,因此没能通过考核。

胡宗南报考黄埔军校之前嗜赌如命,欠下了不少的赌债,这次参加考试还是靠同乡的资助才得以如期参加考试。如今考核失败,即将面临被淘汰的命运,一旦返乡将面对巨额赌债的问题,这辈子可能也就这样了。

但在这个时候,廖仲恺出面特批了他直接参加考试的资格,这才有了展示文化水平的机会,最终成为黄埔军校的一期学生。从这样的经历来看,胡宗南是一个大龄青年,考入黄埔军校的原始动力也是摆脱赌债,而能顺利进入黄埔军校也有运气成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么,胡宗南后来凭什么平步青云,成为拥兵几十万,镇守一方的封疆大吏呢?当然不会是因为他的文化底子好,而是与他的出生地有关。胡宗南是浙江人,又是黄埔军校一期学员,更是复兴社的骨干,被称为蒋介石的“十三太保”。

胡宗南的这几个条件几乎全部命中了蒋介石任人唯亲的标准,这才是他的地位能够不断攀升的关键所在。胡宗南凭借蒋介石的器重,可谓是官运亨通,几乎没带过兵打过仗,手中的兵权却越来越大,毕竟蒋介石看重的是忠诚而不是指挥作战的能力,否则手底下掌握嫡系部队的人也不会是陈诚、胡宗南和汤恩伯了。

在蒋介石的器重之下,胡宗南在国民党的地位不断攀升,心中的野心自然也就不断膨胀,几乎将自己视为未来继承蒋介石衣钵之人。

正因为胡宗南产生了这样的想法,善于察言观色者找到了阿谀奉承的方向,甚至有人称洛阳挖掘出一方古碑,上书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