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12月4日,我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在巴拉圭亚松森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上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至此,我国共有44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总数居世界第一。

非遗文化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价值,然而随着现代化的进程,非遗正面临着严峻的保护和传承挑战。在12月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审议并通过“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羌年”“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转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后,中国在这44个项目中,仍有4项被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也意味着该项目面临着传续发展的困境。

如何有效地传承非遗并实现创新,成为了文化保护与发展的重要课题,也成为文化领域的热议话题。近年来,中国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不断推进,从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到制定各类传承保护机制,再到鼓励创新转化,中国正在通过多种途径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非遗保护体系。

举全社会之力,让非遗活起来

在中国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中,有一种以面团为材料,巧手捏制出百态人生的技艺,这就是面人艺术。这也是一项流传千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面人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的父亲彭小平,他也是北京非遗面人的传承人。1980年他成立了‘面人彭’这个品牌,独创在半个核桃壳内捏二十多个小得像蚂蚁的面人绝技‘蚂蚁面塑’”,面人非遗传承人彭天介绍道。行业最重要的是传承,彭天3岁起就开始和父亲学习捏面人。此外,为了将“面人彭”进一步发扬光大,彭小平收了1000多个徒弟,遍布全国各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面人彭作品《瑶池赴会》,微型核桃面人

在半个核桃壳里捏了22个人物,又称蚂蚁面塑

2004年8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批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决定。今年是中国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20周年。20年的实践中,中国举全社会之力为非遗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制度保障和社会氛围。

在法律法规出台及政策实施上,陆续公布了相关文件为非遗保护传承提供有力保障。例如2011年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通过,自2011年6月1日起施行;又如自2017年起,每年6月第二个星期六设立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此外,2022年《“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中明确而也提出: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健全非遗调查记录体系、代表性项目制度、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制度,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实施动态管理,探索认定代表性传承团体(群体),加强非遗传承人群培养。提高非遗传承实践能力。强化整体性系统性保护,建设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非遗特色村镇和街区。强化融入生产生活,创新开展主题传播活动,推进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网络”。

各级地方政府也积极响应,仅2024年就有多地陆续公布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保护非遗。如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发布《内蒙古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村镇、街区认定与管理办法》、江西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试行)(2024)、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引发《贵州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试行)》、辽宁省文化和旅游厅印发《辽宁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和管理办法》等。

除此之外,做好非遗资源的系统梳理和记录也很重要。今年1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实施情况的报告指出,目前中国非遗资源总量近87万项,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0万余项,其中国家级代表性项目1557项(包含3610个子项)。认定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9万多人,其中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3068人。全国现有非遗保护机构2406个。文化和旅游部设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全部成立省级非遗保护中心。

多路径齐下,探索“非遗+创新”平衡点

非遗的生存和发展仅仅传承是不够的,它需要与时代接轨。这种接轨并非简单的复制粘贴,而是需要在尊重传统技艺的基础上,探索更有效的创新发展途径。

比如,通过建立非遗传承基地、设立非遗专业院校、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线上教学等形式上的创新,扩大非遗的受众群体,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到非遗传承。还有许多地方正在通过举办非遗文化节、非遗乡村游等活动,让非遗变得更有趣和更具时代感。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就于近日推出了“乡村非遗漫游地图”,向市民游客推介非遗美食、非遗技艺、非遗习俗、非遗展馆四大主题非遗漫游攻略。

非遗形式上的创新多样,内容上的创新也不容小觑。彭天大学攻读动画设计专业,在面塑技艺中融入现代视觉艺术已经成了她的肌肉记忆,“我传承了父亲极致精湛的技艺和创新精神。在此基础上,我还有许多结合时代特色的内容创新。比如将智能科技、登月、宇宙、哲学等新领域作为面人的创作题材,我还做过潮玩IP,各种农用、通讯、商用基站。做国礼面塑时,因为涉及各国当地的文化,我先后到访了26个国家深入地去学习和探索,比如很认真地观察过纳米比亚的箭袋树、马达加斯加的环尾狐猴,还有新卡里多尼亚的水族馆里的鹦鹉螺等。这些需要反应当地实际的天气、植物、动物、国情、民俗文化的面塑,都是我自己慢慢摸索和实践的。”彭天以独特的艺术视角,打破了面塑题材的限制,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巧妙融合。此外,非遗+时装、非遗+家居用品、非遗+音乐等也成了当下既保留非遗传统元素,又符合现代审美需求的探索路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面人非遗传承人彭天

值得一提的是,科技的发展也为非遗提供了新的机会。积极利用新媒体平台,通过短视频、直播等,也是进行非遗知识和文化的推广宣传的有效手段。为了更好地推广非遗,彭天不仅开创了全英文体验课,还通过直播带货、社交媒体推广等新渠道,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了面塑文化。

平衡传统与创新、有效活化与利用都是非遗相辅相成的关键词。非遗的传承与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无论从当下还是从长远来看,尊重传统又寓于时代需求,始终是非遗文化存续和发展绕不开的话题。

文/张静芸 编辑/徐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