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何改善陪诊服务质量?
陪同挂号、引导就医、跑腿拿药……陪诊师作为一种新兴职业和市场自发行为正在上海悄然兴起。
而目前“陪诊师”这一职业尚无资质认定标准,缺乏行业规范,由此带来混杂医托、推销产品等现象。如何改善陪诊服务质量?市人大代表吕奕昊代表剖析了当前陪诊服务行业面临的现实问题,提出鼓励基层探索、强化要素保障、探索顶层设计等建议。目前,这份建议得到承办部门的最新答复。
推动两项团体标准上升为地方标准
“陪诊师的职业资质认定及行业标准较为模糊,陪诊服务仍缺乏相关行业规范。”吕奕昊认为,陪诊师的从业门槛相对较低,目前多以业余兼职为主的家政员、护工、志愿者等专业技能有限的群体构成,从业人员服务质量、素质能力参差不齐,行业队伍也缺乏统一培训机制,建议加快陪诊行业标准制定。
记者注意到,虽然“陪诊员(师)”这一职业目前尚未被收录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22年版)》,但《大典》中另一个名叫“社群健康助理员”的职业与陪诊师(员)职业较相近。“社群健康助理员”从业人员工作任务涉及为患者提供预约挂号、缴费、取药、办理住院手续等协助服务。
“对于职业分类大典中已有的职业工种,我们支持相关行业主管部门积极推进技能评价工作,推动相关行业的技能人才培养。”市人社局表示,下一步将会同市卫生健康委等行业主管部门探索建立该职业技能培训、技能评价、使用激励等制度,提升从业人员技能素质。对经备案可在本市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的项目,劳动者经评价获取相关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还可按规定享受职业技能提升补贴。
事实上,上海已经在为陪诊师这一职业做基层探索。为满足行业人才需求,从去年起,在市民政局的指导下上海开放大学就开展养老服务陪诊师培训。培训对象主要面向社区从事为老服务的工作人员,包括社工、护理、管理等岗位从业人员。
目前,杨浦区在陪诊服务市场这一块正处于先行先试、快速发育的发展阶段。自今年7月杨浦区陪诊服务联盟正式成立以来,初步培育了一支由平台陪诊师、养老机构陪诊师、企业及个体陪诊师构成的就医陪诊人才队伍,诞生了首支由政府主导的陪诊师“正规军”。为规范陪诊师行业发展,今年7月,杨浦区民政局联合市养老服务行业协会正式发布《陪诊师从业指南》和《陪诊服务规范》两项团体标准,率先确立陪诊行业标准规范,明确了陪诊师的服务边界和服务保障。市民政局表示,将积极推动将养老协会牵头制定的两项陪诊服务团体标准上升为地方标准,填补国内陪诊领域的空白。
如何形成培训机制,让陪诊师这一队伍加快成型?市民政局表示,将会同市卫健、人社等部门组织相关行业组织编撰完善培训课程及教材,指导各区民政局按相关规定组织发动大专院校、培训机构开展专业陪诊师培训,并积极发动养老服务机构养老护理员、养老顾问、老年社工等养老服务从业人员参与培训,发展专业陪诊队伍。
研究制订陪诊师服务监管标准
“要避免出现假借陪诊之名,却行黄牛、医托之实。”吕奕昊说,老年人行动不便、信息滞后,处于相对弱势地位。陪诊行业的准入门槛较低、对市场秩序和服务行为的监管不足,所以要防范“医托”“倒药贩子”等不法分子通过陪诊服务诱导老年人以骗取医保资金的风险,也要研判陪诊服务领域涉老诈骗行为的风险点。
市民政局表示,将积极会同卫健、人社等部门,研究制订包括但不限于行业服务标准、从业资格标准及服务监管等环节相关标准,规范陪诊服务市场发展,提升社会公众对陪诊服务的认可度和满意度。
据悉,当前主要由市养老服务和老龄产业协会联合杨浦、松江等区民政部门,通过成立助老陪诊服务联盟的形式,搭建服务平台,汇聚多方力量,为老年人提供“一站式”陪诊服务。服务内容包括但不限于诊前咨询、陪同就诊、代办问诊、代办买药、代取结果等。
杨浦区政府表示,将陪诊服务纳入杨浦“幸福养老”医养康养结合服务体系,形成集“市场服务、医疗资源、技能培训、金融扶持、行业指导”为一体的陪诊服务全周期发展链条。比如国融乐养整合上下游生态链企业,搭建了“陪诊服务数字化平台”,平台企业与保险公司通过大单合作模式,为每位陪诊师和老人分别投保,让老人安心看病、让陪诊师安心履职。同时,平台企业对陪诊过程的关键环节要求上传留痕,实现服务过程和质量可监控。
市民政局表示,正在研究制订促进和规范老年群体陪诊服务的试点文件,并计划在总结试点有效做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导各区在养老服务机构全面推进助医陪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