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夼”,是胶东半岛地名中的常用字。带有“夼”字的村庄在当地随处可见。其中,在乳山市午极镇的辖区内,就有一个名叫“正甲夼”的村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正甲夼村地处乳山北部山区,再往北就是牟平地界。该村虽然距离207省道(牟乳公路)不算远,但终究不是直接处在这条大路沿线(需要转到29县道上走一段路才能到达村里),因此多少有些“藏在深闺人不识”的感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正甲夼村的位置示意)

不过,这个位置相对偏远、不太为外界所知的山村,历史底蕴却比较深厚。关于该村的由来,《乳山市志》的记载是:“元末,郝姓由栖霞县郝家迁此定居。明永乐六年,于姓由文登县大水泊迁入。清康熙年间,王、谭姓由西纪村、文登县谭家口迁入。村名含义无考。”按此说法,该村至少在元末时就已建立。(注:《乳山市志》没有解释正甲夼名称的含义,有研究者认为可能是‘郑家夼’的转写,即当地最早由郑姓人居住,后来村庄姓氏结构变化,就根据谐音转写为正甲夼。)

包括午极镇在内的乳山北部、东部区域,在民国中前期属牟平县管辖。而在民国版《牟平县志》中,还可以找到一条更能体现出正甲夼村历史底蕴的信息。(注:正甲夼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属牟平县第七区进德乡管辖。)

这条信息记载的对象是一座名为“三清宫”的古庙,就在正甲夼村附近。对此,县志原文称:“三清宫,七区正甲夼西二里许,皇庵山前,相传太和元年建,考魏、晋、北魏、唐,皆有太和年号。如果太和年建,至晚亦系唐庙。”

也就是说,这座三清宫位于正甲夼以西的皇庵山(现地图标注为黄庵山)前,相传为太和元年所建,而历史上最晚的“太和”年号是唐文宗李昂时期(827年-835年)。以此推算,三清宫的历史已超过千年,可见正甲夼周边很早就有先民活动,可谓底蕴深厚

三清宫的具体建筑规模,在县志中没有详细提及,但可通过道士数量来管窥一斑。根据《牟平县志》的调查,直到上世纪三十年代时,三清宫里仍有四位道士修行。这一数量仅次于昆嵛山的岳姑殿,与圣水岩的玉虚观(在现今乳山市冯家镇地界)相同。由此可见,这应该算是一座规模较大的道场了。

此前,笔者去过午极镇不少村庄,但正甲夼村还不曾探访,因此暂时没有打听到三清宫的后续情况。在历史的变迁中,胶东半岛的多数寺庙宫观都已难寻旧貌,这座三清宫多半也是如此情况吧?但不管怎么说,此处曾有古庙这一点,则是无疑的。相信村里不少老人应该都对此都有所了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