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关注,巩留县最权威的信息发布平台
“伊犁河水翻波浪,灌溉着牧场和农庄……”这首王洛宾创作于上世纪50年代的《亚克西》,后来被歌手刀郎翻唱,火遍大江南北。
大河西去,浩浩荡荡。
这是伊犁人的母亲河,浇灌着这片广袤的土地。伊犁河里生长着各种鱼类:高山鱼、鲢鱼、鲫鱼、鲤鱼、草鱼、白条、大头鱼、青黄鱼等。
当年,伊犁河水美鱼肥,名扬四方。
其中,青黄鱼是伊犁河鱼类中一个令人无法忽视的存在。
如今,伊犁河上的年轻渔人们,已经很多年没有捕获过青黄鱼了,对于他们来说,青黄鱼更像是父辈口中一个讲述了很多遍的传说。
青黄鱼学名裸腹鲟,鲟科、鲟属鱼类,在全世界仅自然分布于黑海、亚速海、里海和咸海以及一些河流,数量稀少。上世纪30年代“定居”伊犁后,伊犁河便是裸腹鲟国内唯一的自然栖息地。
在这条河里,裸腹鲟的命运跌宕起伏,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一年可捕捞几十吨;80年代,平均每年可捕捞40吨;到了90年代末,仅有几十尾;再到本世纪初,一年只能捕捞十几尾。
如今,国内已知的裸腹鲟野生原种只有11尾,5尾雌鱼和6尾雄鱼。它们都待在位于巩留县的一个繁育基地里。
新疆水利发展投资(集团)水发生态科技有限公司伊犁事业部增殖保护站负责人罗治远说,裸腹鲟12-14年才能首次达到性成熟,且每两年产一次卵,对于它的人工繁育科学实验像一个“漫长的梦”。
好在,梦想开花了!
2024年6月,伊犁首次实现规模化繁育裸腹鲟,并取得阶段性重大突破。
2024年11月18日,3万尾子一代人工繁育的裸腹鲟鱼苗重新增殖放流到伊犁河。
这是多年之后,伊犁河青黄鱼的一次盛大“回归”。
从远道而来到“定居”,从频频可见到难得一遇,从丰产丰富到濒危珍稀,再到绝处逢生,直至重燃希望,裸腹鲟在伊犁河的生存机遇值得我们回溯。
辉煌
这两年,产自尼勒克县的三文鱼以“当红炸子鸡”的形象火遍大江南北,甚至走出国门。
人们开始更多关注新疆的水产品和渔业发展。
伊犁河水资源丰富,渔业发展历史悠久,是新疆三大商品鱼基地之一。特别是其上游有特克斯河、巩乃斯河、喀什河三大支流,支流河段水流湍急,多为卵石河床,是一些鱼类的产卵场所。中、下游河段水流平稳,河床宽阔,多汊流、沙洲、岛屿,河谷林木茂盛,河漫滩草甸宽广,风光旖旎。
在伊犁河现有的40余种鱼类中,其中土著鱼类10种,移植扩散鱼类17种,引进养殖鱼类15种,一些移植鱼类已经成为伊犁河特有鱼类。
青黄鱼在伊犁渔业发展中有着特殊重要的地位。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青黄鱼曾是当地渔民赖以生存的重要经济来源。老一辈渔民回忆起青黄鱼的辉煌岁月,总是感慨万千。他们说,当年捕捞上来的青黄鱼,体型之大,甚至需要两个人合力才能抬起。从档案馆的老照片中,我们也能窥见当年的壮观景象:那些鱼与人等高,鳞光闪闪,宛如水中精灵,有的甚至需要两个人抬着才能搬走。在伊犁河的渔汛季节,青黄鱼成群结队地逆流而上,场面蔚为壮观,成为当时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年轻时卖过渔具,一辈子喜欢钓鱼的王建明在《中国钓鱼》杂志发表过《追忆伊犁河流域钓鱼往事》的文章,呈现了当年伊犁河里鱼儿众多的场景。他写道,20世纪50年代、60年代,能轻易看到百姓用毛驴车拉着2米多长的青黄鱼,鱼头在车上,尾巴会在地上拖着,用刀砍成块,每公斤才卖几角钱。
今年11月18日增殖放流时,王建明让儿子开车专门送他去现场观看。当他将盛放在水盆中的青黄鱼鱼苗倒进伊犁河时,情不自禁地说:“你们回伊犁河,回家去吧!”
渔业部门历史数据显示,上世纪80年代,伊犁河的渔业年产量最高年份曾超过450吨,而青黄鱼再往前提十余年就已在伊犁河形成了稳定经济渔获,成为伊犁河流域重要水生野生物种。
青黄鱼的肉质鲜美无比,被誉为“水中珍馐”,同时,它是大型底层洄游性鱼类,在水域中处于食物链的顶端,能够捕食大量的水生昆虫、软体动物和甲壳类等小型生物,从而有效地控制了生物数量,防止水域生态系统受到破坏。
此外,青黄鱼还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作为少有的软骨类鱼种,其对研究动物进化具有重要意义。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其生物学特性、遗传特征以及生态习性等,可揭示出鱼类进化的奥秘,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青黄鱼不仅是伊犁河流域的宝贵财富,更是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资源。
濒危
2022年7月,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确认中华白鲟已经灭绝,而长江鲟已经从“极度濒危”类别转移到“野外灭绝”类别。目前,世界上仅存26种鲟鱼,它们都面临灭绝的危险。
从特产到极度濒危,裸腹鲟的境遇变迁令人唏嘘。
这种体型大、寿命长,被称为水中“活化石”的鱼类,近几十年在伊犁河的生存就像过山车。
霍城县三道河口一带是伊犁河渔业生产的主要地点,河道长约20公里,当地渔民介绍说:“1991年青黄鱼每公斤售价不到15元,到2000年已涨到了300元,并且付了钱还拿不到货,需要等很长一段时间才能捕捞到。”
近20年,渔人们几乎再没有看到过野生的裸腹鲟。
“我们自2007年以来持续收集裸腹鲟亲鱼,并开展人工驯化和人工繁育技术研究。已知全国仅有的11尾裸腹鲟野生原种就在我们繁育基地,堪比‘大熊猫’。”新疆水利发展投资(集团)水发生态科技有限公司伊犁事业部增殖保护站负责人罗治远说。
某种程度上,这11尾裸腹鲟野生原种亲鱼也是点燃这个群体生命的火种。
人类活动增多,捕捞规模远超裸腹鲟种群自然恢复能力。同时,其洄游通道被人为割裂,影响其繁殖和觅食,极大阻碍了种群繁衍。加之该鱼种个体较大、繁殖期较长,存活量极低,而水域污染导致水质恶化,有害物质增多,危害其健康,破坏了栖息环境,适宜生存的水域面积不断缩小。
综合影响下,伊犁河流域裸腹鲟种群数量骤减,已处于濒临灭绝状态——
先后被列为国家二级、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一级保护动物,同时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09年ver 3.1)——极危(CR)。
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Ⅱ。
列入中国2021年版《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二级(仅限野外种群)。
这像是一个个警示符,提醒着我们,如果不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青黄鱼可能在伊犁河永远消失,我们的后代只能从老一辈的口述中,或者老照片和教科书上看到青黄鱼的影子。
拯救
伊犁州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宋泉江介绍,为保护和恢复伊犁的渔业资源,伊犁州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增殖和保护鱼类资源,坚持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渔业资源保护条例》等渔业法律法规,2004年7月出台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伊犁河额尔齐斯河渔业资源保护条例》;2018年11月完成《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渔业资源保护条例》的修改,明确规定每年的2月15日至5月31日为伊犁河禁渔期,任何单位和个人禁止捕捞、钓鱼或销售渔获物。特别是对于伊犁河濒危鱼类,《条例》第二十三条明确规定,禁止捕捞裸腹鲟等国家和自治区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及自治州重点保护的野生土著鱼类。
每年的禁渔期,伊犁州渔政管理部门都会采取对捕捞区域、市场销售、捕捞用网具销售市场、酒店、餐厅、旅游景点和零散游钓人员的检查管理等措施,以保护伊犁河野生鱼类。经过多年的宣传教育和执法检查,效果显著。如今伊犁河的许多鱼类借禁渔期繁衍生息,数量正逐年增加。人们保护鱼类资源的意识不断增强,违法捕捞的人数也在不断减少,人们发现违法捕捞者会及时向执法部门举报。
伊犁州农业农村局水产技术服务中心主任永卫东说:“今年以来,州直共计印发宣传材料13500余份,开展集中违规渔具清理销毁1场次,出动执法人员649人次,出动执法车辆201辆次,面对面宣传3400余人次,查办伊犁河禁渔期钓鱼案7起、无证捕捞案2起。”
同时,每年禁渔期,渔政部门都要向伊犁河投放大量鱼苗,并对增殖鱼类的生长发育进行监测观察,以进一步优化伊犁河流域的鱼类资源品种结构,增加流域生物资源量。
据了解,为推进伊犁河水系特有鱼类资源保护,近20年来,伊犁州与社会各界连续向伊犁河流域投放人工繁育的新疆裸重唇鱼、斑重唇鱼鱼苗500万尾以上。
2023年6月,伊犁州又出台了《伊犁州直渔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旨在促进渔业高质量发展,打造“水上粮仓”。明确提出:2023—2025年,伊犁州力争每年增殖放流各类鱼苗210万尾以上。
据不完全统计,仅2024年,在伊犁州新源县那拉提巩乃斯河,就有10万尾土著鱼苗在这里“安家”,其中新疆裸重唇鱼鱼苗7万尾,斑重唇鱼鱼苗3万尾。在兵团第四师77团,90万尾土著鱼苗“安家”伊犁河水系特克斯河流域。伊犁州生态环境局伊宁县分局联合新疆水发集团,组织志愿者在伊犁河英塔木段开展“伊犁河濒危鱼类增殖放流”活动,15万尾新疆裸重唇鱼和斑重唇鱼鱼苗“安家”伊犁河流域。巩留县在特克斯河龙口大桥处开展增殖放流活动,共投放新疆裸重唇鱼、斑重唇鱼30.5万尾;尼勒克县投放新疆裸重唇鱼、斑重唇鱼10万尾。
伊犁州生态环境局自然生态与农村处副处长王浩说:“通过人工增殖放流,可以直接补充和恢复其种群数量,从而防止该物种的灭绝风险。不仅增加了裸腹鲟的数量,还有助于提高其基因多样性。”
同时,通过本次增殖放流活动,能够有效提高社会各界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认识和参与度。这种意识的提升对于长期的生态保护工作至关重要。
可以说,裸腹鲟的增殖放流不仅是对其自身种群的保护,更是对整个伊犁河流域生态系统保持健康和稳定的重要贡献。增殖放流活动不仅有助于恢复河流的生态系统,补充自然水域经济鱼类和珍稀濒危水生物种种群数量,维护河系生物多样性,还能提高水域的自净能力,改善河系水质。
宋泉江说,接下来,伊犁州农业农村局将继续加强与公安、生态环境、水利、市场监管等部门的沟通联系,持续深入开展禁渔执法专项行动,瞄准捕捞、销售、消费重要环节,加大打击力度,严把市场准入关、餐饮消费关、食品生产关、工具销售关,严厉打击电力捕鱼等各类非法捕捞行为,巩固禁渔和增殖放流成果。
无数人的努力在浇灌着希望之树,盼着它生根发芽,结出希望的果实。
重生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科学为生命创造了更多机会,也为我们带来了很多梦想成真的欣喜。
为防止濒危物种灭绝和遗传资源消失,伊犁州加大伊犁河水域重要水产种质资源和珍贵濒危水生野生动物保护投入力度,已投入1100万元建设新疆巩留县鲟鱼水产种质资源场设项目。
2020年7月,联合中国水产科学院黑龙江研究所、新疆伊河鲟业股份科技有限公司、新疆水利发展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科研团队在巩留县成功攻克裸腹鲟的人工繁育技术,首次实现裸腹鲟的人工繁育。
2024年6月,位于新疆伊犁巩留县的濒危鱼类繁育基地,工作人员成功采集到了8万粒裸腹鲟受精卵,成活率首次超过60%。
说起裸腹鲟的人工繁育,罗治远,这个2009年毕业于新疆农业大学水产养殖专业的年轻人,至今已为此奋斗15年。
罗治远说:“从2007年开始采集种鱼,难度非常大。因为那时裸腹鲟在市场上和流域内已经非常稀少,几乎到了难以寻觅的地步。有论文提到这种鱼已经十多年没有被发现,这不是夸张。我们采捕到的很多小鱼实际上并不是裸腹鲟,而是其他品种的鲟鱼。”
通过收购渔民捕获的疑似裸腹鲟以及科研工作者在鱼类繁殖期前往相关河段进行试捕,先后一共成功采集了11尾裸腹鲟。非常幸运的是,这11尾鱼中包括了5尾雌鱼和6尾雄鱼,从人工繁育的角度来看,这样的性别比例是非常理想的。
但遗憾的是,自2017年以来,再没有在野外捕获到纯种的裸腹鲟。尽管每年都有人报告说在河里捕到了这种鱼,但经过现场鉴定,都不是真正的裸腹鲟。
因此,这11尾鱼成了此后人工繁育项目的基础。
它们在人工环境下得到了良好照顾。但由于被捕获时较小,尚未达到性成熟年龄,因此科研工作者一直在等待它们成熟。每年繁殖期后,都会对它们进行成熟度检测。比如,最早于2007年捕获到的那尾鱼,到2020年才首次产卵。
作为新疆水发集团下属的鱼类增殖站,这是一个纯公益性的鱼类科研机构,主要负责伊犁河流域及周边水域的鱼类保护与繁育工作。
自2016年起,罗治远和他的同事们,就将裸腹鲟等四种濒危鱼类的保护与繁育列为重点项目。
“第一次看到自己养大的青黄鱼产卵了,就和看到孩子出生一样兴奋,感觉一切的辛苦和等待都值了。”罗治远说。
养裸腹鲟确实和养孩子一样。
每天和同事们一起照顾亲鱼,给它们清污、投喂,为它们“体检”。新疆水发集团生态科技有限公司伊犁事业部增殖保护站高级工程师张飞说,目前,青黄鱼的子一代育苗,就是11尾亲鱼中两尾已经性成熟的雌鱼的宝宝们,“我们称其中2020年开始产卵、2024年二次产卵的最年长雌鱼为‘大姐’,真的和家人一样。”
因关于裸腹鲟的文献资料相对较少,特别是关于其性成熟期的具体数据,这就要求科研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更多地依靠自身的观察和实验数据。
这样的问题还有很多。
就拿雌雄鉴定来说,这也是人工繁育的基本前提。由于鲟鱼没有明显的体外性别特征,科研工作者通常采用多种方法进行鉴定。首先,通过改善食性和分离雌雄鱼,为鉴定工作打下基础。接着,使用B超技术进行初步判断,这需要先进的设备和专业的影像学观察技能。
当它们达到6年以上的性成熟期时,为了确保准确性,科研人员会为每条鱼建立电子档案,并注射PIT标记,这是一种可识别的电子设备,便于快速区分鱼的性别。
科研团队历经多年严谨的研究与实践,对裸腹鲟的生态习性、生理特征等进行了全面且深入的剖析,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资源。
终于,在2020年实现了裸腹鲟人工繁育的首次突破。这一突破在裸腹鲟保护工作中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标志着科研团队通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已经掌握了裸腹鲟人工繁育的关键技术。这些技术涵盖了从亲鱼选择、繁殖环境营造到繁殖过程操作等一系列复杂环节。
未来
从突破到再突破,是科研工作者最大的幸福。
2022年,罗治远所在公司全面自主开展裸腹鲟人工繁育工作,科研团队对裸腹鲟繁殖生物学特性展开深入研究,力求从根本上掌握其繁殖规律。
公司投入大量资源改进孵化设备和技术,通过引进先进的环境监测设备和自动化调控系统,对水温、水质、溶氧量等关键环境因素进行实时、精准的监测和严格控制,确保孵化环境始终处于最适宜裸腹鲟胚胎发育的状态。通过努力,公司成功优化了裸腹鲟的繁育流程,显著提高了繁育的成功率,并有效提升了鱼苗质量,为推进裸腹鲟保护工作奠定了更坚实的基础。
努力就有回报。终于,2024年,首次实现了裸腹鲟人工规模化繁育,共采集到裸腹鲟受精卵8万粒,并成功孵化出裸腹鲟鱼苗5.5万尾,孵化率达到68.75%。截至目前,已经成功养殖体长在10至20厘米的子一代裸腹鲟鱼苗4.5万尾。
更重要的是,繁育工作所积累的丰富经验和大量数据,为后续繁育工作的进一步优化提供了关键的基础资料。这些数据涵盖了从亲鱼培育、催产、受精到孵化、鱼苗养殖等各个环节,对于深入分析裸腹鲟繁育过程中的关键因素和潜在问题具有极高的价值。
随着大量优质鱼苗的培育成功,在科学合理的增殖放流计划实施下,将有效补充野外种群数量,逐步改善裸腹鲟的生存现状,对新疆水域生态平衡的维护有着积极且深远的影响。
而今年11月18日的增殖放流,也是裸腹鲟“重生”的关键一步。
只有让裸腹鲟回归自然,才能真正实现其种群的恢复与繁衍。罗治远和他的团队精心规划放流方案,为了让其更好地适应野外生存环境,前期还对裸腹鲟进行了专门的野化训练。同时,对放流鱼苗进行永久性标记,以便追踪其生存状态和繁殖情况。此外,他们还建立了长期的监测和评估机制,以了解放流效果并持续优化保护策略。
新疆水发集团水产业科技研究中心主任蔺卿说:“我们力争在未来3到5年内,每年放流2万尾裸腹鲟。同时,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今年已经投入200多万元,支持裸腹鲟的人工繁育。希望通过5到10年的努力,让伊犁河的裸腹鲟种群数量达到20万尾以上。”
采访后记
实现人工规模化繁育,增殖放流,让这些大自然的“孩子”重返大自然,只是保护裸腹鲟并使其得以生存、延续的一部分,未来,还有更长的路要走。
罗治远说,为有效保护裸腹鲟的基因资源,从长远发展和物种保护的战略高度出发,公司已精心建立了种质资源库,截至目前,共保留子一代优质裸腹鲟后备亲鱼5261尾。
接下来,他们还要持续改进人工繁育技术,提高亲鱼产卵率、鱼卵受精率、鱼苗孵化率和成活率;开展基因研究,了解遗传多样性和结构,通过选育培育优良性状苗种,提高种群质量和生存能力;制定长期计划,依据裸腹鲟特点分阶段放流鱼苗,加强标记和监测,评估放流效果,为后续工作提供数据;与相关部门合作,保护和管理栖息地,开展生态修复工作,改善水质、修复河床河岸、监测水域生态系统,解决影响裸腹鲟生存的问题;开展科普活动,通过多种形式向公众介绍裸腹鲟,提高保护意识;设立项目,鼓励公众参与监测和保护工作,形成全社会保护氛围。
要做的事还有很多。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但愿不久的将来,我们就能看到青黄鱼在伊犁河游弋的美好画面。
(伊犁融媒体中心记者 蔡立鹏 加玛哈提·夏尔别克)
来源:石榴云
巩留零距离巩留好地方
举报(投稿)邮箱
3211156009@qq.com
投稿电话
0999-5620506
举报电话
0999-5628232
● 编辑 孔庆平 张 静
● 责编 王 敏 朱 婷
● 审核 唐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