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二十二年,也就是1424年,明成祖朱棣病逝榆木川,殉葬的妃嫔达到30名之多,其中就包括只有10多岁还没有发育完全的陈丽妃。陈丽妃像孩子一般哭泣,但还是无济于事,最终和其他妃嫔一样被吊死了。
生前剥削,死后还要人陪葬,这种惨无人道的制度在封建社会中多出现在王公贵族中,从父系社会确定时期就开始流行这种制度。
到汉代时殉葬制度逐渐衰落,但到元朝时统治者十分鼓励民间的殉葬行为,作为平民出身的朱元璋就深受这种思想影响,夺下天下大权后又恢复殉葬制度。
朱元璋死后,给他殉葬的妃子就有46个,宫女15人,这让人们大跌眼镜,之后继位的几位皇帝也延续了这个规定。
1424年,“天子守国门”的朱棣率领队伍到榆木川,突然感觉身体不适,第二天病情就突然加重,留下传位于皇太子、葬礼规格朱元璋规定的遗制就匆忙离世,享年65岁。
他死在路上,可把随行的官员脑仁都榨干了。
虽然朱棣很气父亲朱元璋偏心朱标和朱瞻基,对作战勇猛、出力最多的自己不公平,但当他自己当皇帝后,也是一样偏心。
甚至和朱元璋一样,偏偏喜欢“好圣孙”朱瞻基,而意图将皇位传给善良、温柔的朱高炽,让靖难有功的朱高煦很是不满。
当时朱高煦就和朱棣一起北征阿鲁台,如果让他知道朱棣死在路上了,那是否再来一次靖难之役也未可知。
为此跟在朱棣身边的太子党官员绞尽脑汁,思考如何保守这个秘密,让朱高炽成功继位后再发丧。
大学士杨荣等人就收集军中的锡器熔铸成童装,将朱棣的遗体放进去,照样放在朱棣的轿辇中,同时通知留守京城的朱高炽做好准备迎接。
朱高炽得到消息后,马上展现了一个继位者的才能,一边召见心腹官员来商量对策,制定丧礼事宜,同时又加强边防和京城的防务。
这是为了防止阿鲁台和朱高煦趁机搞事情,此外还召集宁阳侯陈懋阳武侯薛禄率领部队回京,稳住京师的局面。
经过朱高炽和太子党官员的一通安排,北征队伍安然回到了北京,朱瞻基早就在城门口迎接,此时朱高煦才知道父皇已经驾崩,他再想搞事情为时已晚。
朱高炽凭着朱棣留下的遗嘱成功继位,之后开始为朱棣举办盛大的丧礼。
按照朱元璋制定的殉葬制度,还在世并且没有子女的妃嫔要殉葬,朱棣的妃嫔不算太多,但大多数都符合要求,再加上宫女最终确定要殉葬的就有30多个,其中就包含只有10岁的陈丽妃。
陈丽妃是宁阳侯陈懋的女儿,陈懋一直跟随朱棣南征北战,屡立战功。为了奖赏陈懋,朱棣特意赐了龙衣玉带,还将他10岁的女儿封为丽妃。
这对于陈懋的仕途来说,或许是好事,但对于陈丽妃来说,是彻底的不幸,仅仅入宫两年朱棣驾崩,她彻底迎来了生命的终点。
宦官们将三尺白绫挂在梁上,30多个妃嫔站上放在下面的椅子,将白嫩的脖颈伸进去,椅子随即被撤离,30多个女子的生命就此终结。
虽然陈丽妃像个孩子一样拼命哭喊,却没有一个人敢上前阻止,没有一个人怜惜她们的生命。
陈丽妃殉葬后,陈懋一家人还得到了新皇帝的安慰,陈懋身为前军都督府都督,加封太子太保,其妻封为宁阳侯夫人,张泽为勋卫,子孙世袭宁阳侯的爵位。
用一个人的性命换来全家人的荣华富贵,这是那个时代女子的悲哀,殉葬制度也是迫害女性最直接、最残忍的制度。
后来朱棣的儿子、孙子也沿袭这个传统,直到明英宗期间才废除,可是到清朝前期殉葬制度有兴起,直到康熙帝时废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