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1日15时,历时四年半建设、珠江西岸备受期待的黄茅海跨海通道通车试运营。
这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后首个开工的跨海通道工程,也是继今年6月深中通道开通以来,粤港澳大湾区年内通车的第二条跨海通道,亦是广东省又一融通珠江口东西两岸、连接粤东粤西的超级工程。
该项目起于珠海市金湾区平沙镇,终于江门市台山市斗山镇,全长约31公里,通车后可把江门到珠海的车程从1个多小时缩短至30分钟左右。
但是,仅以拉近江门和珠海的距离来看待这一超级工程,未免太过片面。这一历时四年半的通“江”达“海”工程,背后究竟有何深意?将带来哪些变化?地处通道落脚点的珠海又将如何把握新机?让我们跟随楼主一探究竟。
川流不息的珠江自云贵高原奔腾而下,在珠江三角洲形成“三江汇集、八口入海”的壮阔景象。天然的江海阻隔,让架桥成为了这片区域绕不开的发展路径。
烟波浩渺的伶仃洋上,南沙大桥、虎门大桥、深中通道、港珠澳大桥由北向南依次耸立,宛若游龙共舞,架起珠江口东西岸联动的快车道。
将视线西移约30海里,珠海和江门间的黄茅海水域耸立着一条比深中通道还长7公里的巨龙——黄茅海跨海通道。在已有多条跨江跨海通道的基础上,为何还要在此修建一条新通道?
回答这个问题前,不妨先看看以下几组数据。
先看大湾区。2023年,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突破14万亿元,以不到全国0.6%的国土面积,汇聚了全国6%的人口,创造了全国1/9的经济总量。《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实施五年来,大湾区经济总量新增3.2万亿元,常住人口新增1600万人。据测算,如果保持现在的增速,粤港澳大湾区的GDP到2026年将超越东京湾区,成为全球经济总量最大的湾区。
再看珠江口。2023年,“深圳都市圈”GDP首次突破5万亿元大关,“广州都市圈”GDP也达4.6万亿元。而“珠西都市圈”GDP仅有1.4万亿元,相比珠江口东岸,有着巨大的上升空间。
最后来看内地唯一同时与港澳陆路相连的城市——珠海。今年上半年,珠海接待香港游客约176万人次,同比增长9倍;“经珠港飞”项目客流量超2.2万人次;“大桥游”项目接待游客超20万人次。根据拱北海关近日公布的数据,2018年10月港珠澳大桥开通以来,拱北海关累计验放经大桥口岸进出境车辆超1282万辆次,进出口货物总值累计9634亿元。港珠澳大桥呈现人、车、货“三向齐增”良好态势,辐射带动作用不断提升,已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互联互通的黄金通道。
繁荣的经济、新增的人口,带来生产要素流通的旺盛需求。推动珠江口东西两岸进一步联通,成为破解“东强西弱”现状、助力大湾区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求,而区位优势突出的珠海无疑是其中的关键点。
如果说,此前通车的深中通道,直接联通深圳和中山,进而进一步“解锁”了深圳与珠海两大经济特区,黄茅海跨海通道的通车,则将加速释放珠海“联动港澳、连通世界”“拉通东西两岸产业互通共融”等潜能,为珠西乃至粤西产业升级、文旅发展等带来更多来自港澳的“超级流量”。
以“港珠澳大桥西延线”的身份观察黄茅海跨海通道,这场通“江”达“海”的牵手背后,还有更多深意。
随着黄茅海跨海通道的通车,“港珠澳大桥+洪鹤大桥+鹤港高速+黄茅海跨海通道”的超级组合正式成型。这条长达100多公里的黄金通道,将大湾区三大极点中的港深极点、澳珠极点与珠西、粤西连成一线,将有力促进大湾区经济向粤西地区辐射发展,推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带动粤西乃至中国大西南地区发展。
黄茅海跨海通道带来最直观的改变,莫过于将珠海和江门的时空距离大幅缩短。
此前,尽管江门斗山镇和珠海平沙镇的最短直线距离不过20公里,但受黄茅海阻隔,只能绕行西部沿海高速,行车距离约70公里,需要1小时才能到达。黄茅海跨海通道通车后,两地间车程只需30分钟左右,正式进入“半小时生活圈”。
然而,相较时空距离的压缩,这条通道对珠西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引擎效应更值得期待。
2023年末,广东省政府网站发布《珠江口西岸都市圈发展规划》,明确以珠海为核心,以中山、江门、阳江为增长极,构建“一核三极、两圈四轴”的都市圈总体发展格局,努力将珠西都市圈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增长极、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装备制造基地、新时代高水平开放合作新高地、宜居宜业宜游的高质量发展区域。
今年3月,省委常委会到珠海调研并召开会议,赋予珠海“奋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重要增长极、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努力建设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城市样板”的新定位,要求珠海切实担负起加快建设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辐射带动珠江西岸和粤西地区发展的责任,更好履行“头雁”责任,激活“雁阵效应”。
珠西都市圈建设,承担着破解珠江口两岸“东强西弱”现状的重任。而黄茅海跨海通道的通车,不仅将进一步提升“头雁”珠海的枢纽能级,更将为珠西都市圈一体化发展架起“快车道”。
交通牵引下的跨城融合,对区域整体实力的提升有多大影响?不远处的广州和佛山,早已给出令人瞩目的答案。
从2009年签署同城化框架协议,到2010年开通国内首条跨越地级行政区的地铁线路,再到如今合力推动广州都市圈发展,广州与佛山两座兄弟城市不仅在交通互联、产业共建、环境共治、民生共享等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更催生出了全国唯一的“双万亿”同城化城市组合。
再将视线移回黄茅海两岸。珠海和江门2023年地区生产总值分别为4233.22亿元和4022.25亿元,均在朝着“万亿级城市”的目标迈进。按照目标,珠海将努力到“十四五”末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000亿,到“十五五”末地区生产总值再翻一番迈入万亿级城市行列。
黄茅海跨海通道连通珠海所在处,是坐拥珠三角西岸唯一深水良港、珠西都市圈唯一综保区、广东省第三大机场的金湾区和珠海经开区,也是珠海产业发展的主阵地;连通江门所在处,是规划面积3240平方公里、开发强度不到6%的大广海湾经济区,有着无可替代的发展潜力和空间。
依托黄茅海跨海通道,曾经隔海相望的两片区域实现跨海直连,人流、物流、资金流的高效往来,为两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力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提供了更多可能,也将为珠海和江门组团迈入“万亿级城市”提供“加速度”。
置于更大背景下看,随着“港珠澳大桥+洪鹤大桥+鹤港高速+黄茅海跨海通道”的打通,依托优越的交通优势、难以复制的空间容量和成本优势,一片新的“投资洼地”将在珠西都市圈形成,吸引更多大湾区乃至全球客商前来投资兴业。
交通之变是区域能级跃升的序曲。随着黄茅海跨海通道的通车,“珠西雁阵”迎来发展黄金期、机遇期。肩负珠西战略启动点重任的珠海,如何在牵引珠西、粤西地区发展中担起“头雁”责任,激活“雁阵效应”?
面对新一轮历史性发展机遇,珠海蓄势已久。
事实上,在《珠江口西岸都市圈发展规划》公布仅两个月后,珠海就对“西部门户”珠海经开区进行了体制机制优化调整,赋予其市级经济管理权限,剥离社会事务管理职能,一心一意抓经济。
今年4月,珠海市委九届七次全会更是以“使命任务”的高度,将“西拓西进”摆上前所未有的战略地位:深刻理解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的标高定位,坚决扛起辐射带动珠江西岸和粤西地区发展的使命任务。
以朝着万亿级城市奋进为契机,珠海全面铺开立柱项目快落地、盘根计划全铺开和产业空间大整合三件大事,不断壮大产业能级量级;持续向北聚合、向西辐射,不断增强对资本、科技、人才等资源要素的吸引和集聚,促进区域产业集聚和协同创新。
抢抓国家、省大力推动粤西片区交通路网能级提升的有利时机,珠海正积极深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改革,推动市内外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运输协同合作,加快建设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而抓住黄茅海跨海通道通车的机遇,珠海正着力完善大桥辐射大西南交通网络,建设珠西农产品交易中心,支持粤西地区、珠西都市圈城市与港澳深化产业协作、市场对接。
在“百千万工程”的推动下,珠海正高标准规划建设西部城市中心、产业中心和综合服务中心,进一步强化作为珠西核心辐射江门、中山和阳江的能力。
迎接“超级通道”带来的“超级流量”,位于黄茅海跨海通道落脚点的珠海金湾和江门台山早已开始谋划文旅合作对接,积极拓展“一程多站”精品旅游线路,携手共塑区域品牌。
与广州都市圈、深圳都市圈相比,珠西都市圈的差距不仅表现在GDP总量上,更重要的是协同发展的共享机制亟待完善。眼下,珠海正在积极谋划建设珠西都市圈城乡统筹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推动区域项目协同、探索区域一体化制度创新,打造都市圈一体化发展和城乡统筹发展的示范地。
风正劲足,自当乘风破浪。任重道远,更需快马加鞭。
期待“珠西雁阵”以黄茅海跨海通道通车为序章,在“头雁”珠海的领航下抱团高飞,以更高质量的协同发展为“再造一个新广东”注入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