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梧州市思政课改革创新纪实
来源 | 《中国教师报》1版
作者 | 本报记者 冯永亮 | 邓少东 | 通讯员 高秀春
原标题 | 《精准落笔绘就“活力思政”新图景
——广西梧州市思政课改革创新纪实》
“上课能够得到孩子如此热情的回应和认可,我非常高兴。”在广西梧州市新兴小学的《我是谁》思政课上,作为“客串”教师的古博文妈妈兴奋不已。这节课上,她先通过猜谜语的方式进行课堂导入,接着让学生写下自己的优点和缺点,然后互相说说“同桌的你”。整堂课气氛热烈,讨论声、欢笑声和掌声交织在一起,学生重新认识了自己,对于如何提升自我也有了初步规划。
与传统的思政课不同,这样的“妈妈老师课堂”新兴小学每个学期举行4期,每期由1名家长主讲,每个学年共有8名家长参与。6年下来,所有家长都会轮流走进课堂当一次“老师”,与学校一起开展思政育人课程,妈妈们各施妙招,认真准备,给学生带来不同的课堂体验,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成长潜能。
教育,从来都不是部分人的埋首苦行,而是全社会的同频共振。在梧州,像新兴小学这样激活思政育人源头活水,用好身边的家长资源、红色资源和社会资源推进思政课走深走实的区县和学校越来越多,一幅幅鲜活生动的思政育人新图景渐次展开。
01
全方位构建红色基因传承新路径
广西第一个党支部、第一个地委、第一个工人支部、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第一个妇女支部……作为“三江总汇”的广西东大门,梧州是广西红色革命的摇篮和中共广西地方党组织的策源地,孕育了广西党史上的“18个第一”,拥有着众多珍贵的遗址、遗迹和红色记忆。
面对如此丰富的红色资源、优秀的历史文化遗存,梧州建立了“大教材”课程体系,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把本地红色文化融入校本课程,将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融入思政教学中。
梧州市第一中学是一所血液里流淌着红色基因的学校,谭寿林、钟云、黎洁霜等革命先驱曾任教或就读于此。2023年,梧州一中广泛收集并精选50多个思政典型案例,编写了课程读本《西江长歌》,用梧州在广西党史上的“18个第一”等红色案例,向学生介绍广西的革命薪火,提升学生的政治认同和文化自信。
梧州一中还利用坐落在蝴蝶山下的地理特点,沿山修建以中国精神为核心的党史长廊,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生动再现百年党史的苦难与辉煌,让师生在潜移默化中将党史知识装进心里,让红船精神、长征精神、改革开放精神等可贵的中国精神成为激励青年学子砥砺前行的强大力量。
不止梧州一中,越来越多的梧州学校在对红色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梧州市第八中学版画社团的师生追寻着红色足迹,以“18个第一”为主题,创作了18幅橡皮印章版画,把对家乡的热爱和对革命先辈的敬意倾注于印刻之间。
梧州市工厂路小学通过“臻真少年”争章活动鼓励学生到红色景点参观学习,深入了解梧州红色历史,了解党的历史,打好人生底色。
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精神,红领巾讲解员队伍也应运而生。2021年至今,梧州接续开展“我是红色讲解员”活动,每年选出50名优秀“红领巾讲解员”到梧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党史教育基地开展义务讲解,梧州市教育局定期组织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让他们在实践中领悟革命先辈精神。
“梧州红色资源丰富,红色基因厚重,是一片具有光荣革命历史的热土。我们要运用好这些宝贵资源,鼓励更多师生从中汲取奋进新时代的力量。”梧州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覃映霞说,梧州将持续深化“红领巾学党史”“红领巾心向党”“红领巾讲解员”等少先队品牌项目,教育引导师生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同时精心打造特色“红色研学”精品线路,组织开展“红色研学之旅”,全方位推进红色基因传承。
02
全链条构筑铸魂育人新高地
今年4月3日,藤县阳光普照,流经该县的浔江仍如往常一样波澜不惊,但正在浔江岸边上课的藤县潭津中心校30名学生以及正在线上同步学习的藤县小学阶段35500多名师生却心潮澎湃,深深为强大的祖国而自豪。
让他们自豪的正是一桥飞架南北、横跨浔江两岸的平岑高速藤州浔江大桥。他们上课的地方就是中国交通集团第二公路工程局有限公司投入500万元建设的藤县交通强国科普教育基地。
“不止3大‘突破’,还有9大‘智造’,藤州浔江大桥的建设充分展示了我国铺路造桥的世界级实力。”藤州浔江大桥副总工程师李博汉表示。
作为授课主课堂,科普教育基地从去年至今已开展了3次教学活动,采取“双师”(名教师+工程师)教学模式同堂现场授课,并向全县中小学进行全程直播,全县共12万多人次参加线下+线上同步授课。
“不管线上还是线下,学生普遍热情高涨,大呼‘过瘾’,纷纷表示要为建设美丽家乡而发奋努力,还迫不及待想继续上这样的课。”参与全部3次授课的藤县教研室教研员卢盛夏激动地说。
对于学生的这一热切期望,藤县教育局早有安排。“我们还建设了现代产业教育基地、能源革命与绿色发展教育基地、乡村振兴教育基地、健康中国教育基地、基层治理教育基地、体育强国教育基地等,全链条建设思政第二课堂。”藤县教育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欧剑林告诉记者,第二课堂的课程设计优先面向学生,尽可能向城乡全面覆盖。
在梧州,越来越多的学生走进遍布全市的52个红色教育、研学实践教育和劳动教育基地现场上课,让课本上的知识点以更加鲜活的形式呈现。
今年9月18日,梧州十五中九年级师生与梧州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代表来到位于梧州市苍海湖公园的“全过程人民民主教育实践基地”,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结对共建实践研学活动。参与本次活动的学生跟随着思政课教师的脚步,详细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发展历程和在梧州的实践,体验民主投票、向宪法宣誓等,在心中播撒下制度自信的种子。
在梧州,还有许多学校将思政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非遗资源、民俗文化有机融合,强化青少年的责任担当和文化自信。
——积极打造民族文化非遗长廊,开设“在创新中秀出民族文化的美”“民族团结的故事”等板块,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开发校本课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非遗文化以及粤剧、骑楼、禤狮、疍家、六堡茶等地方文化融入学校特色课程,全方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引导学生厚植家国情怀;
——开设社团课程,开设粤剧、版画、陶艺与书法等独具地方传统文化特色的艺术社团课程,增强学生的文化自觉。
随着一个个思政基地的建设和启用,一系列思政课堂的不断延伸,一个个道理正在变成学生实实在在的切身体验,梧州的思政课越来越有深度、有力度、有温度。
03
全社会共建思政课堂新样态
“叔叔,转运中心里的快递成千上万,你们是怎么分发的”“建立快递转运中心对岑溪发展有什么好处”……近日,正在开展研学活动的岑溪市第一小学学生围着岑溪市快递转运中心的工作人员好奇地提问。
这是岑溪一小仁爱课程——家国情怀课程中的一个活动,通过组织学生参观现代企业,感受科学技术如何改变生活,培养学生的爱家爱国之情。
走出去,融进来。梧州正在通过一堂堂行走的思政课,将深刻的思想、抽象的道理深度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与实践场景,推动思政课入脑入心入行。
梧州市工厂路小学紧紧围绕“实践”,组织少先队员走进社会,开展垃圾分类、“河小青”、小手拉大手等劳动主题活动,同时组织红领巾志愿者开展“我与绿色同行”“我一定能行”等活动,助力梧州创建全国文明城市。
梧州一中师生则用实际行动营造行善立德的社会氛围,不断书写鲜活温暖的思政教育故事。该校“爱心送早餐”服务至今已坚持28年,学生志愿者每天给学校周边社区的困难户和孤寡老人送去温暖的早餐。截至目前,该校参与服务的学生人数达3000余人,服务对象1460人次,服务总时长1095小时,受益的孤寡老人60多位。
由梧州高中教师刘北文创建的梧州高中爱心接力服务队将爱的接力棒传递了18棒。14年来,爱心接力服务队累计招募队员超1500人,帮扶特困小学生家庭123户,捐建小学图书室3个,捐赠的善款、书籍、衣物总价值超135万元,受益者达6300多人,带动社会志愿者参与公益活动累计超过1万人次。
“提灯引路,向光而行”。在梧州,越来越多的学校将“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结合起来,通过一堂堂“行走的思政课”,推动学生更好地了解国情民情,坚定理想信念。
除了走进社会大课堂,梧州市还邀请社会各界人士共建“思政大课堂”,推动各类课程成为思政教育的载体。
新兴小学将思政教育嵌入校本课程,邀请粤剧专家引领学校艺术教师组成师资团队,精心打造优质思政“艺课堂”,在教授孩子戏曲“唱念做打”的同时,透过戏剧的思想主题、舞台表演、文本辞章和音律服饰等给予儿童审美意趣的滋养,在少年儿童心中根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
建校仅3年的岑溪市思湖小学,学生以农村孩子为主,该校始终坚持培养“知恩懂报,热爱生活”的新时代少年,与家长相向而行,扎实开展以“家人与感恩”为主题的成长系列活动,将感恩教育理念融入学生血液中,让学生从一个个“小泼猴”变成彬彬有礼的小绅士。
岑溪市第三小学则精心打造“孝爱”德育模式,积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思政教育网络,通过“父母助教、家校课堂、家长义工、亲子活动”等形式,逐步形成“学校有人教、家庭有人管、社会有人抓”的工作格局,构建家校社通力合作的思政教育长效机制,筑牢思政教育基石。
全社会共同参与思政教育,正在成为梧州思政课建设的新样态。这离不开梧州市教育局抓好顶层设计、纵深推进思政“一体化”、写好思政“大文章”的努力。
一是在广西率先成立梧州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梧州市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研究院,推动全市思政课改革创新;二是强化县级联动,在7个县(市、区)成立区域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形成上下联动、同频共振的工作格局;三是强化校际联盟,依托89个教育集团组建“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联盟”,开展政治理论联学、优势资源联享、实践活动联办等共建活动,推动集团内学校思政课协同创新;四是推动梧州学院、梧州市第一中学等20多所学校建立联合教研共同体,有力促进大中小学之间的思想、课程、队伍、教研共建。
“上好思政课要善用身边资源,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注重教学方法的‘鲜活性’,将学科优势转化为课程育人优势,这需要我们绵绵用力、久久为功,推动思政课建设展现新气象新作为。”覃映霞说。
欢迎订阅《中国教师报》
我们一起携手成长!
感谢阅读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不错的话
欢迎【关注】&【星标】&【转发朋友圈】
来源 | 中国教师报
编辑 | 皮皮兵不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