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要:人会遗忘,但时间记得。这段印在报纸上,又被老张珍藏了两年的消息,仿佛就像朱越锋与老张之间早已种下的约定,在两年后的今天完成了“双向奔赴”。加急的手术很顺利,15日下午5时,老张顺利出院回家。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张爽)“手术不到20分钟,术中不打麻醉,术后不用穿弹力袜……下肢静脉曲张治疗进入微创时代。”59岁的老张将这条印在2022年10月11日出版的《健康时报》上的消息,用粉色荧光笔画了个“△”标记,并划出“浙大四院”几个字。

他将这份收藏了两年的报纸对折再对折,小心翼翼地揣进了兜儿,从江苏徐州赶往浙江义乌,到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四医院求医。

11月13日,特快列车21:16从徐州出发,第二天早上到杭州南站再转高铁,全程十一个半小时,次日8:46才能到义乌。上车一坐下,老张双腿的酸胀不适感就强烈地袭来,弹力袜下,皮肤色素沉着的痕迹依旧可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老张收藏的健康时报。受访者供图

10年前,老张就曾在家乡接受过一次静脉曲张手术。“当时是全麻,还住了一个多礼拜的院,但效果也不是特别好,‘蚯蚓腿’一直都还有。”老张向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回忆,今年以来,自己小腿上蚯蚓状的团块越来越明显,随着最近天气转凉,皮肤也跟着一起痒起来,给他的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困扰。“不能再拖了!”老张有收藏报纸的习惯,订阅《健康时报》六七年来,感兴趣的内容,他都一直留着。翻出这张两年前的报纸,他马上就让儿子订了车票。

11月14日上午9时出义乌站,打车直奔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四医院。“朱主任的号?没了,要不你去诊室问问主任,能不能给你加一个。”循着挂号处工作人员手指的方向,穿过一层层等待就诊的患者,老张敲开血管外科主任朱越锋的诊室,说明了情况。“从徐州这么远过来啊?可以加,但是可能要多等一会儿。”朱越锋告诉老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1月13日,老张带着《健康时报》来到朱越锋的诊室。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四医院 图

上午11时许,终于轮到老张,问诊之后,没等老张询问手术时间,朱越锋先开了口:“正常情况我们是今天先做检查,然后再确定手术时间,分两次。但你从徐州过来太远了,你今天不着急的话我给你加一台手术,晚一点做完你直接就能回家。”朱越锋一边说,一边在就诊单上写下了“加急,今日手术”,交给老张,让他赶快去办手续。

老张掏出了叠在兜里的《健康时报》,展开,指着上面的报道:“谢谢大夫,我就是看着这个报纸,奔着你来的。”看着报纸上的文字,朱越锋的记忆也有些模糊:“噢,谢谢你,时间太久,我都快忘了。”

人会遗忘,但时间记得。这段印在报纸上,又被老张珍藏了两年的消息,仿佛就像朱越锋与老张之间早已种下的约定,在两年后的今天完成了“双向奔赴”。加急的手术很顺利,15日下午5时,老张顺利出院回家。

回到家,老张把那张写着“加急,今日手术”的就诊单和收藏的一摞厚厚的《健康时报》放在了一起。转过身,他对儿子说起了这次奇妙的经历:“感谢这份报纸,真的特别幸运,我碰到了一位好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