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初的一天,身在杨家岭窑洞的毛主席突然收到了一封意外电报,让他一时之间陷入沉思之中。

“报告主席,有一封上海发来的电报,请您过目”。

当身为卫士长的李银桥推开窑洞房门的时候,毛主席正端坐在一幅巨大的地图面前,从他那紧蹙的眉头、和时不时拿着铅笔在地图上写写画画的动作不难看出,此时毛主席正专心于全国占据的部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见毛主席轻轻点了点头,便继续将目光盯向了地图,李银桥便将电报放到了办公桌上,临出去的时候还小心翼翼地关上了房门。

眼下,解放战争已经进入了关键时刻,战略反攻已经开始,解放军三路大军开始挺进中原、夹击反动派部队。

也正因如此,毛主席变得比之前更忙碌起来,他每天睁开眼睛,便是各路野战军发来了几十份军事战报。

每一份,他都要逐字逐句地翻看几遍,以保证自己在做出最终决策的时候,不会出现任何纰漏。

毕竟,一旦出现任何小问题,损失的将是成千上万人民子弟兵的性命,作为党和军队的最高领导者,他绝不忍心看着战士们因为决策失误而牺牲。

一直忙碌到中午,李银桥端着一碗热气腾腾的黑豆饭再次赶来时,毛主席这才放下手头上的工作,一边活动着有些僵硬的脖颈、一边接过了对方手中的那碗黑豆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也就是在此时,毛主席突然注意到桌子上的那封电报,便叹息着玩笑道:“早上你就送来了,中午我才想起来看,真是不应该呦”。

随后,毛主席又对李银桥说道:“这如果是紧急军报,恐怕我要误了大事喽。不过我们的部队还没有进入上海,应该不可能是紧急军报”。

一边说着,毛主席匆忙夹了几筷子黑豆饭,随后便拿起电报认真看了起来。

然而,当毛主席看完之后,他的脸色却逐渐严肃起来。

这封电报,正是贺子珍发来的,她刚刚从苏联回国,就向组织上提出了一个要求:把哥哥贺敏学调离部队!

放下电报后的毛主席沉默了,而李银桥则一直陪伴在身旁,等待着领袖的命令。

沉思了许久之后,毛主席这才长叹了一口气,随后一脸严肃地对他说道:“你帮我回一封电报,就说我绝对不会、也不能答应这个条件,有什么事情等战争结束之后再说”。

听着毛主席这番掷地有声的话语,李银桥虽然感到有些不妥,但还是答应了一声、便匆匆向电讯室走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么,刚刚回国的贺子珍,为什么如此迫不及待、且执意要求把哥哥从部队调走呢?而毛主席又是出于何种原因,反对了这个要求呢?

当贺子珍收到这封回电之后,又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艰难回国路

在两万五千里长征的途中,贺子珍险些丧命,直到1937年8月,她才离开了延安,远赴苏联治病。

那惊险的一幕,无时无刻不在她的脑海中重现。

当时,她跟随红军总卫生部来到了贵州盘县的一个小山村,根据组织上的安排,部队可以在这里短暂休息半天时间。

然而,正当大家卸下身上背负的辎重时,贺子珍却依稀听到、远处传来的隐约轰鸣声。

她循声望去,果然看到了天际边几个小黑点正慢慢靠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好,是空袭,大家注意隐蔽!”

等到贺子珍反应过来,并且大声呼喊的时候,敌人的轰炸机已经来到了红军卫生总部驻地的上空,无情地撒下一枚枚炸弹。

就在她和其他几名同志,准备将几名伤员抬到一处山洞里避难的时候,一枚炮弹不偏不倚落在距她不到5米的地方。

随着一声振聋发聩的巨响,贺子珍倒在了血泊之中,头部、胸部、肩膀共计17处伤口。

当敌人的轰炸机离开之后,她还一个劲地叮嘱身旁的同志们:“我的伤没有什么,千万不要告诉润之,不能让他分心”。

由于这种执念,让她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再加上后来延安农村地区没有完善的医疗条件,最终落得终身残疾。

直到1937年的冬天,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贺子珍才终于有机会前往苏联接受治疗。

在苏联的10年时间里,贺子珍是倍感煎熬的。背井离乡、独自在外漂泊的日子并不好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好在这个时候,红军时期的老战友王稼祥和妻子朱仲丽也来到了莫斯科、治疗旧伤。

听说这个消息,贺子珍满怀激动地找到了他们,在谈话间表露出了心中所想:“我的伤病拖了太久,估计是根治不了了,与其这样,我还是更想回到国内”。

见她如此期盼的眼神,王稼祥当即点头说道:“你放心,我会尽快把这件事向组织汇报的”。

然而,当王稼祥把电报发出去后,等待许久却迟迟没有延安方面的回复。

原来,当时延安正受到以胡宗南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部队的进攻,中央机关正紧急转移,电台也多数被毁,毛主席并未收到这封电报。

直到数月之后,王稼祥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发去第二封电报,才被毛主席看到。

最终,毛主席同意了这个请求,并将贺子珍和两个孩子(毛岸青、李敏)妥善安置在了哈尔滨暂时居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苛刻”的条件

经过一个多月漫长的行程,贺子珍终于回到了阔别10年的故土,当她脚踩在大地上的那一刻,不禁湿红了眼眶。

与此同时,身为东北局副书记的李富春亲自登门拜访,在闲聊了一会儿后,他便正色说道:“贺子珍同志,你是咱们队伍里的老人了,这次回国之后,工作和生活上有什么要求?”

闻听此言,贺子珍毫不犹豫地表示:“当初多苦的日子都过来了,我对生活上没有什么要求,只是希望能够早日参加工作,什么岗位都不重要”。

李富春走后,便和东北局的同志们经过讨论,最终决定让贺子珍到沈阳财政厅工作。

有了工作,贺子珍的生活变得忙碌充实起来,但每当夜深人静之时,她还是会思念起远方的亲人。

于是,在不久之后,她便忙完了手里的工作,便买了一张前往上海的车票,毕竟哥哥贺敏学、妹妹贺怡一家此时都在上海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她听说哥哥在几年前就已经结婚后,对那位素未谋面的兄嫂十分好奇,当初自己身在苏联、无法参加二人的婚礼,现如今自己回国了,一定要将这份迟到的祝福送到。

来到上海,见到期盼已久的兄嫂李立英,贺子珍的心中油然生出一股说不出的亲切感。

两个人刚一接触,便仿佛有说不完的话。

吃过一餐简单的接风晚宴后,贺子珍笑着说道:“嫂子,说说你们俩恋爱时候的事嘛,我哥哥平时耿直得很,真不敢想象那时候他是什么样子”。

李立英也不遮掩,将过去的恋爱往事全部说了一遍,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然而,当她说完之后,却突然叹息着说道:“你哥哥哪都好,就是脾气太倔,身上那么多伤,却还是不愿意离开部队,现在又去山东了”。

闻听此言,贺子珍深切体会到兄嫂的担忧。

从井冈山开始,哥哥就一直坚持革命、与反动派斗争,多年的战斗也让他伤痕累累。可毕竟战争是残酷的,硬撑着病怏怏的身子在前线上,万一有个什么好歹该怎么办、兄嫂又会有多么伤心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于是,贺子珍坚定地说道:“我们兄妹六人,现在只剩下大哥(贺敏学)和小妹(贺怡)了,他不能再出事。这里要是没法治,就去苏联治疗!”

从上海返回东北之后,这件事一直萦绕在贺子珍的心头,不久之后,趁着哈尔滨召开全国劳动大会的机会,她找到了时任东北野战军政委的罗荣桓,希望他能够帮忙。

听明来意后,罗荣桓说道:“这样吧,你写好一份电报,我替你转交给延安”。

就这样,贺子珍再次折返上海,和兄嫂李立英一起写好了一份电报,而罗荣桓则以东北野战军的名义,呈交给了延安。

然而,当毛主席看过这封电报之后,却直截了当地回复道:绝对不能接受这个要求。

原来,当时贺敏学担任华东野战军27军副军长兼参谋长,此时华东局势十分紧张,反动派的近20万部队正虎视眈眈。

身为野战军司令员的粟裕也刚刚提出、要在淮海地区打一场大的战役,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如此关键时刻,如果将贺敏学从部队调走,必定会影响士气,搞不好他还有可能背负上“临阵脱逃”的名声。

再者说来,从长征、到抗日战争、再到现如今的解放战争,比贺敏学受伤严重的将士们多的是,可他们依旧坚守在前线上,因此绝不能搞这个特殊

所以,毛主席在一番思虑之后,并没有同意贺子珍的这个要求,而是安慰着回复道:“贺敏学还需要留在岗位上,有什么事情,等战争结束了再说”。

而贺子珍在看到回电时,也明白毛主席的良苦用心,给哥哥治病这件事也暂时搁置了起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亲人的关爱

1949年新中国成立,贺敏学被任命为华东军区司令部司令员兼政委,身上的担子愈发沉重。

为了不让贺子珍感到孤单,贺敏学特意将她珍接到了上海生活,并且喊来了妹妹贺怡一同陪伴。

然而,令人没有想到的是,不久之后贺怡竟因车祸身亡。

原来,红军长征前夕,毛主席与贺子珍的儿子小毛不慎走失,多年以来一直杳无音讯。每当看到姐姐落寞地坐在窗前眺望远方时,贺怡心疼之际、冒出了一个想法,那就是找到走失的侄子,或许能让姐姐开心起来。

于是,将贺子珍带到上海安顿好以后,贺怡便孤身一人来到江西,希望能够找到侄子的踪迹。

也就是在寻人的途中,贺怡不幸遭遇了车祸,最终不治身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得知这个噩耗时,贺子珍崩溃大哭。

战争年代,她已经失去了三个弟弟妹妹、走失了一个孩子,而现如今,唯一的妹妹也撒手人寰,这让她本就脆弱的心灵再次遭受重创。

1955年,贺敏学受组织上委派,即将前往大西北担任建筑工程总局局长,参加新中国的西部开发建设。

临行前的夜晚,贺敏学躺在床上辗转反侧,脑海中全是妹妹孤独的身影。

丈夫的异常引起了李立英的注意,她当即说道:“早点休息吧,明天我们就要赶路了”。

贺敏学犹豫了一阵,随后呢喃着说道:“要不,小平就留在上海吧……”

贺敏学口中的“小平”,正是他们的女儿贺小平,那个时候刚刚13岁。

李立英明白丈夫的用意,他是担心一家人走后,只留下贺子珍在上海孤苦伶仃,将女儿留下来,还能陪她说说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是,贺小平年纪那么小,哪个当母亲的愿意和孩子分别呢?

李立英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后,这才噙着泪水缓缓说道:“我支持你,只是……我们不知道要离开多久,我会想小平的……”

贺敏学没有说话,只是将妻子紧紧拥入怀中,以此作为安慰。

贺小平年纪虽小,但却聪明懂事,有她的陪伴,贺子珍的生活也并没有那么孤单。

后来,贺敏学又被安排到福建工作,只要一有时间,便会乘车赶到上海探望妹妹,看着她原本苦闷的脸上慢慢挂起笑容,这才安心下来。

1984年1月,刚刚从北京参加完政协会议的贺敏学返回福建途中,打算在上海稍作停留,看望一下妹妹。

可是,当他到达湖南路262号、也就是贺子珍的住处时,却发现大门紧闭。

经过多方打听,他才得知,就在不久前,贺子珍突发疾病,正在华东医院接受治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贺敏学匆忙赶到医院,看着脸色苍白的妹妹时,这位在战场上负伤流血都没皱一下眉头的老将军,竟止不住地流下了泪水。

“你住院这件事,我怎么不知道?为什么不告诉我?”

面对兄长的质问,贺子珍挤出了一个笑容回应道:“这都是小事情,告诉你干嘛”。

此时的贺子珍,其实已经病入膏肓。

不久之后,女儿李敏、女婿孔令华也匆匆赶到上海,陪母亲度过最后的时光。

1984年4月19日下午,贺子珍在医院病逝,享年7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