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关注我们吧
人人都知道海水是咸的,那么地球不同位置的海水会一样咸吗?要回答这个问题,最简单的方式就是用遥感卫星去“看”。然而,这件事说起来简单,却困扰了科技界很多年。
11月14日,我国首颗专门探测海水盐度的卫星成功发射升空。当天凌晨4点,作为海洋盐度探测卫星(以下简称盐度星)主被动微波探测仪的负责人,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以下简称空间中心)研究员刘浩携团队早早抵达了发射现场。
现场目睹火箭升空后,刘浩迅速回到技术区,盯着电脑屏幕显示的遥测数据。数据显示,主被动微波探测仪的反射面天线在入轨后不久逐步展开到位。他长舒一口气:“成了!”
刘浩带领团队自主研制17年的新型载荷,终于由想法变成了现实。
海洋盐度探测卫星主被动微波探测仪团队。空间中心供图
“将来我们国家
可能需要这项技术”
海洋盐度的高低会影响海水密度,进而驱动大洋环流。同时,它能显示全球气候变化及水循环变化,是“天然的雨量计”。正因如此,探测海洋盐度一直是国际科学界的期待。
要想知道全球海洋盐度的时空分布情况,最便捷的方式是用遥感卫星。而遥感卫星的“眼睛”,就是能获取海面微波辐射亮温数据的微波辐射计。
测量海洋盐度的卫星对微波辐射计的要求极高。“舌头都尝不出来的细微差别,卫星却要通过微波辐射计从天上辨别出来。假设卫星探测盐度的精度达到0.1个实用盐度标准(psu),就相当于微波辐射计能分辨1000克海水中含有35克还是34.9克盐。”刘浩说。
不仅如此,微波辐射计的观测还面临着风浪、温度、地面微波信号等干扰。 正因为难度大,从全世界范围看,海洋盐度的遥感测量技术,几乎是海洋动力遥感测量中最后一个被解决的技术难题。“大家都是先攻克海洋温度、海面风场、海面高度等遥感测量技术,最后再考虑怎么解决盐度的遥感探测问题。”刘浩说。
2006年,在欧洲空间局访学的刘浩深度了解了该局正在研制的土壤水分和海洋盐度卫星(SMOS)。彼时,SMOS团队正在攻关对盐度辐射敏感度最高的L波段辐射计。与此同时,美国也开启了L波段辐射计相关预研工作。
那一刻,刘浩意识到“将来我们国家可能需要这项技术,我们得往前走一步”。
2007年,刘浩回到空间中心,立即向中国科学院提出项目申请。在中国科学院的支持下,他们以40万元经费为基础,开始了“L波段干涉式综合孔径辐射计”关键技术研究,目标是研制出能稳定、高精度探测海洋盐度变化的辐射计。
主动揭榜走出新路线
刘浩对国家需求的预判是对的。
2011年,国家相关部委开始组织海洋盐度探测载荷的预先研究,发布了“主被动联合探测盐度计预先研究”项目申报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此时,欧洲于2009年发射的SMOS卫星未达到预期的0.1psu探测精度,美国在2011年发射的宝瓶座(Aquarius)卫星也存在空间分辨率及视场幅宽偏低的问题。
有了此前的技术积累,刘浩团队主动揭榜。在项目申请书中,他们详细分析了欧美卫星的优缺点,提出了一种综合双方优点又与二者不同的新技术路线。
SMOS卫星任务采用的是二维综合孔径辐射计技术,用诸多小型接收天线替代传统大孔径天线;Aquarius卫星则采用了 相对保守的大孔径天线技术体系,同时加入了同频段的主动遥感手段。
刘浩团队设计的辐射计将综合孔径技术和大孔径天线相结合,在利用综合孔径技术实现高分辨率、宽视场成像的同时,利用大孔径反射面保证了辐射计具有分辨盐度变化的足够灵敏度,同时兼容多频主被动的探测。
“这是一种全新的解题思路,我们相信能实现指南提出的目标。”刘浩说。
2015年,按照设计思路,刘浩团队顺利突破关键技术,达到指南提出的技术指标,做出了原理样机。
从外观看,与SMOS卫星探测器的“Y”字形 、Aquarius卫星探测器的“大圆盘”不同,盐度星的主被动微波探测仪就像推土机上的“大铲子”。
被动接收微波辐射信号的馈源系统呈“一”字形排在“大铲子”斜下方,其中不仅有对盐度辐射灵敏的L波段微波辐射计,还有对海表温度等辐射敏感的C、K波段微波辐射计,3种频段的接收器组成了综合孔径辐射计。不仅如此,与辐射计馈源平行排布的还有主动发射微波信号、用于海面粗糙度校正的L波段数字波束形成散射计馈源,由此实现主被动探测技术的结合。
当原理样机实实在在出现在空间中心怀柔园区的大院里时,国家也有了关于盐度星的新规划。
2015年,我国《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5年)》中提到,要“创新观测体制和技术,填补高轨微波观测、激光测量、重力测量、干涉测量、海洋盐度探测、高精度大气成分探测等技术空白”,并将“海洋盐度探测”列为“遥感卫星科研任务”之一。
看到规划的那一刻,刘浩知道,储备了这么多年的技术,终于有了一显身手的机会。
“我们的载荷正飞着呢”
2020年,盐度星正式批复立项。刘浩团队的技术储备得到了评审专家的认可。正是从那时开始,刘浩切身体会到航天任务与科研探索的本质不同。
科研探索允许不确定性,但航天任务不行。“研制出原理样机后,我们发现,作为一个idea(想法),它是可行的。但是,当它进入工程型号阶段、要做成真实载荷时,我们必须保证所有细节都是确定的。”刘浩说。
对于刘浩团队来说,“全新的载荷”意味着“巨大的工作量”。他们和卫星工程团队一起,把系统层面、分系统层面、单机层面等所有环节全部“掰碎”,一步步给出技术上准确无误的实验论据。
“每个技术环节不是我认为‘可以’就可以,必须用一系列数据和实验验证。”刘浩说。
仅辐射计的标定工作,就曾让研究人员绞尽脑汁。他们设计的主被动微波探测仪,系统复杂度史无前例的“高”——辐射计有3个频段、56个接收通道,散射计有10个收发通道。相比而言,SMOS卫星只有单个频段、69个接收通道,Aquarius卫星只有单个频段、3个辐射计接收通道和3个散射计收发通道。
“载荷在轨运行要想实现高稳定观测,就要每10毫秒对接收机做一次定标。”刘浩说,辐射计上设计了内部定标源,接收机需要在星上开关的控制下不停切换状态,一会儿要接受定标源的标定,一会儿又要接收海洋盐度辐射,而且接收辐射信号时不能受到内部定标源的信号干扰。
为了验证辐射计内部定标源和定标系统的可靠性与稳定性,团队设计了专门用来检验定标系统的热真空定标试验系统。他们将除了反射面天线外的整个载荷和两个亮度温度不同的定标源放进了大型真空罐,并且为定标源加上滑动轨道。这样,定标源就可以滑动着为每个辐射计馈源通道进行定标。
整个载荷在真空罐模拟的真实在轨环境下稳定运行了半个月。团队24小时连轴转,终于赶在计划节点前完成了多项定标测试,获取了载荷发射在轨后进行数据处理所需要的定标参数。
11月14日凌晨,当刘浩目送盐度星升空时,工程研制过程中的一幕幕在脑海中闪现。当天,他给在欧洲空间局工作的好友、SMOS卫星载荷总工程师曼努埃尔·马丁内拉发了一封邮件:“中国盐度星发射成功了!”
马丁内拉在回复给刘浩的邮件中评价:“据我所知,主被动微波探测仪将是全球第一个在轨运行的多频段干涉式综合孔径微波辐射计。我为你们感到骄傲!”
11月17日,主被动微波探测仪载荷正式开机。18日下传的数据显示,载荷工作稳定,原始数据质量良好。
如今,刘浩团队正在抓紧时间进行载荷在轨调试,预计2025年初夏向用户交付。每天,从空间中心怀柔园区回中关村园区的路上,刘浩时不时会透过通勤班车的车窗望向天空。他有了一种别样的感受:“天上,我们的载荷正飞着呢!”
《中国科学报》 (2024-12-09 第1版 要闻)
欢迎关注我们,转载授权、投稿事宜请
在文后留言,小编会尽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