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前言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为了保证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削弱殡葬奢靡风气,党中央决定实行火葬,以毛主席、周总理等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人,先后在《火葬倡议书》上签字。
可是1972年,一向遵守规定的周总理为什么会违反规定,允许一位老人选择土葬呢?
这位老人是谁?他和周总理到底是什么关系呢?
一、“天足缘”
老人是何香凝,她祖上一直以务农为主,好在父亲何炳桓从小小的茶叶中看到了商机,这才给一家提供了衣食无忧的生活。
或许是贫而乍富,何炳桓对子女格外严格。
何香凝是家中的第九个孩子,家里人一般都称呼她为“九丫头”或者“九姑娘”。
自她出生后,父母就希望她能够在家学习女红,读写“女四书”之类的闺阁女儿书籍,安稳长大,平静地嫁人生子,和夫婿好好过日子。
可是小小年纪的何香凝就已经展示出自己不符时俗的想法。
1983年6月,时年五岁的何香凝再一次用痛哭唤醒了整个何府的人。
这已经是小丫头第三次缠足了,前几次母亲给自己缠足后,到了夜晚,她总是用剪刀将裹脚布剪开。
可每次母亲看到她这样子总会动怒,今天甚至少见地打了她一巴掌。
这惹得何香凝大哭,这也是她自缠足以来哭得最伤心的一次。
毕竟这是母亲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动手打她。
哭声甚至连左邻右舍都惊动了。
听到女儿哭泣的声音后,父亲何炳桓也赶来看女儿。
在了解完事情原由后,一向疼惜女儿的何炳桓只是拍了拍女儿的头,说道:“好好听话”。
父亲并没有为自己做主,这让何香凝委屈极了,可还是强撑着自己将眼泪擦下,母亲看到女儿这个动作后,又拿来两条裹脚布,再次为她缠足,脚痛、脸痛,何香凝哭声更大了。
为了避免裹脚布被剪,何母用针线牢牢地将裹脚布缝紧,甚至将何香凝屋内的剪子、刀全部没收,她相信这次女儿绝对不会再将裹脚布打开。
可第二天一早,何香凝脚上的裹脚布再次消失不见,这次就连碎布都没有留下。
夫妻二人见女儿态度如此坚决,也不愿为难女儿,让女儿遭罪,于是何香凝终于不用受姐姐们的痛苦,长成了一双“天足”。
那时候的人们崇尚小脚,达官显贵更是偏爱“三寸金莲”,甚至看脚不看脸,看脚不看贫富,女子有一双小脚,日后定然不愁嫁,肯定会有个好归宿,大脚则不然甚至会有嫁不出去的可能。
这些事情何香凝明白,毕竟这是母亲从小就灌输给她的思想,但是她就是想要和这个不公的命运抗衡。
有了一双天足的何香凝不像自家小脚姐姐那样整日生活在后院之中过着无趣的生活,她整日跟着哥哥们四处玩耍,爬树、掏鸟蛋也是家常便饭,何香凝的童年生活无忧无虑,可是“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她的婚事已经让父母头痛不已。
何家经过何炳桓的发展,早已成为当地首屈一指的大户,因此,何炳桓和女儿何香凝挑选了几个不错的人家,可是男方一听何家九小姐有一双大脚,纷纷拒绝结亲,就这样,何香凝到了十八岁毅然待字闺中,就在何家人觉得自家小姐可能要在家待一辈子的时候,终于有人要娶大脚女子了。
这位愿意娶大脚女子的人就是廖仲恺。
廖仲恺从小就随着父母在旧金山生活,当他的父母看到中国女性因为小脚受到歧视后,决心让儿子娶一位大脚妻子,因此,在廖父临终时留下遗言:“将来一定要娶一个大脚妻子,这样在国外才不受欺辱,才能更好的帮助你操持家务。”
守孝三年后,廖仲恺回到国内准备娶妻,可是在那个时代,小脚女人常见,大脚女子凤毛麟角,于是廖仲恺的母亲不得不为了儿子四处打听,终于找到了一位大脚姑娘,也就是何府九小姐。
一面愁娶,一面愁嫁,因为一双大脚,何香凝与廖仲恺就这样在双方家中的安排下成婚了。
二、虎口救夫
何香凝与廖仲恺结婚的过程完全是遵照传统习俗,甚至男女双方都没有见过面。
刚刚成亲的时候,何香凝面对丈夫既忐忑又欢喜,毕竟前一天还是陌生人,今天过后就已经是携手共度一生的丈夫,每每何香凝因为廖家的事情不知该如何做的时候,廖仲恺总是温柔地解释。
时间一长,何香凝发现自己的丈夫并不是那些碌碌无为的人,他会为了钻研学问,废寝忘食,妻子受到委屈,他会为妻子讨回公道,到了国家危亡之时,他会怒发冲冠挺身而出。
婚后的两人乐享清贫,在丈夫的感染下,何香凝也开始读书,学问日长,甚至在中秋月圆的时候能够和丈夫谈古说今、吟诗作对。
在这个外有列强入侵,内有清政府腐败卖国的时代,廖仲恺夫妇为了寻求救国道路,相继前往日本留学,在留学期间,他们同秋瑾、胡汉民等优质青年交往密切,在当时革命思潮的推动下,廖仲恺夫妇在孙中山先生的指引下加入同盟会,参加革命活动。
为了保证同盟会的活动安全,廖仲恺夫妇辞掉了家中的佣人,一向食指不沾的何香凝开始自己做饭洗衣带孩子,为了加快同盟会的发展速度,何香凝将家人寄给自己的生活费大半花费在革命斗争之中。
辛亥革命开始之前,廖仲恺夫妇带着子女从日本返回中国,亲眼见证了腐败的清政府被推翻。
1922年6月,革命形势发生巨变,陈炯明竟然背叛革命,孙中山夫妇在陈赓等人的保护下登上永丰舰继续指挥作战,可廖仲恺却被陈炯明囚禁到兵工厂之中。
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何香凝在确定中山先生和孙夫人的安全后开始着手营救丈夫。
为了营救丈夫,何香凝四处打点,终于,在廖仲恺被关押十天之后,何香凝得到了陈炯明的部下熊略的帮助,这才到达兵工厂看望丈夫。
当时廖仲恺被单独关押在一个阁楼之中,阁楼上下守卫森严,为了防止廖仲恺逃脱,他们竟然将廖仲恺用铁链牢牢锁在铁架子床上,因为是秘密关押,廖仲恺所受的待遇极差,身上还穿着十天前的衬衣,在暗无天日的阁楼之中,那件衬衣已经脏污得不成样子。
看到这种场景的何香凝顿时泪如雨下,她心疼丈夫身陷囹圄的同时,又感叹孙先生孤舰亡命的凄凉,中国之大,革命党人竟然无处可去。
经此一事,何香凝倍受打击,甚至患上了红白痢疾,内心的悲痛加上身体的伤病,让她心力交瘁,这让何香凝有了自杀解脱的打算,但是她想到尚在狱中的丈夫和自己的一双儿女,她犹豫了。
在病情好转之后,何香凝走到江桥之上,阴雨蒙蒙总是让人心情烦闷,就这样,何香凝拿出被雨水打湿的火柴盒,拿出里面仅剩的一根火柴,她在心中暗暗道:“如果火柴能够点燃,那我就好好活下去,如果无法点燃,那我就跳江了结自己。”
于是,她轻轻一划,原本被雨水打湿的火柴竟然意外地燃了起来。
火柴燃了,给了何香凝信心,第二天,何香凝就为丈夫送去了换洗的衣裳。
为了救廖仲恺,何香凝决定放手一搏。
8月17日,陈炯明在白云山召开会议,就在陈炯明到达会议地点后,何香凝也来到了会场。
在会场上,何香凝在众人地注释下揭露了陈炯明囚禁并意图杀害廖仲恺的真相,这让陈炯明尴尬不已,为了缓解会场氛围,同时,为了改善众人对自己的印象,陈炯明立即将廖仲恺释放。
虽然何香凝帮助廖仲恺躲过了一次灾难,但是第二次灾难却没有躲得过。
1925年,中山先生病重,何香凝一直在先生身边侍疾,在先生弥留之际紧紧握住何香凝的手,对她说:“廖夫人,谢谢你照顾我的身体,谢谢你对党的忠诚,我有件事想要拜托你,希望你能帮我照顾妻子庆龄,好吗?”
面对中山先生的请求,何香凝含泪答应。
何香凝和宋庆龄
孙中山去世之后,国民党内部党派林立,政见分歧严重,由于中山先生去世之后,没有指定接班人,因此,在国民党内部就形成三派,廖仲恺作为孙先生坚定的遗志继承人,坚决执行“三大政策”,并与共产党积极展开合作,这样的做法遭到了其他两派的强烈不满,就在廖仲恺为国民事业努力奋斗的时候,一场针对他的暗杀悄然来临。
1925年8月20日上午九点,廖仲恺夫妇与国府监察委员陈秋霖在三名卫士的保护下乘车前往惠州会馆。
到达后三人先后下车,并依次走上台阶,就在廖仲恺踏上第三阶台阶时,四声枪响传来,廖仲恺身中三枪,倒在血泊之中,陈秋霖腹部中弹晕倒。
事发突然,何香凝看到丈夫浑身鲜血立刻跑了过去,将丈夫抱在自己怀里,悲痛欲绝。
枪击事件发生后,廖仲恺与陈秋霖被紧急送往医院,陈秋霖并没有生命危险,但是廖仲恺不治身亡,就这样,在中山先生去世仅五个月后,因为党内原因,廖仲恺遇刺身亡,年近48岁。
三、女中英豪
廖仲恺去世之后,何香凝悲痛不已,但是为了完成亡夫的遗愿,何香凝化悲痛为力量,更加勤奋地工作,积极推行“新三民主义”,贯彻中山先生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作为同盟会元老级别的人物,更是中山先生的“托孤人”,何香凝在国民党内部的地位极高,因此,1927年,蒋介石准备与宋美龄结婚,还想邀请何香凝做证婚人,可当时蒋介石与汪精卫相继叛变革命,何香凝对此十分愤怒,这也让何香凝说出了“不与反动政府合作”的话,对于蒋介石的邀请,何香凝不仅不做证婚人,甚至连婚礼都没有参加。
九一八事变之后,蒋介石的消极抵抗让中国大好河山落于侵略者之手,何香凝深感此时的国民党已经不是原本的那个纯粹的党派,于是,何香凝给蒋介石送去了自己的旧裙,加以嘲讽。
上海沦陷后,何香凝移居香港,与宋庆龄一道在香港开展妇女抗日救国运动。
七七事变后,已经年过花甲的何香凝不顾自己身体状况,坚持与宋庆龄一起成立了中国妇女抗敌后援会,积极发动妇女参加慰劳工作,并与妇女一起为前线的战士们制作棉衣、鞋帽,在她的带动下,许多妇女参与到敌后工作中。
除此之外,何香凝积极进行绘画创作,其绘画作品售出所得钱财全部用来购买药品、医疗器械,送往中共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在她的积极宣传之下,许多富商大亨慷慨解囊。
新中国建立了,何香凝已经年逾古稀,从她参加同盟会开始,直到新中国成立,她半生时间都在为新中国的革命事业奋斗,她在革命时期为国做出的突出贡献,也让她获得了党中央领导人的礼遇。
在革命期间,何香凝、廖仲恺夫妇与周恩来接触最多,周恩来作为二人的小辈,对廖、何二人十分敬重,在何香凝九十大寿的时候,周总理、邓颖超、陈毅元帅等党中央领导人齐聚廖家,为老人家祝寿。
1972年,何香凝病重,在她弥留之际,对前来看望的周总理说:“不烧,不烧,去南京,合葬。”
何香凝说完这句话后,双眼直直地看着周总理,她多么希望周总理答应啊,可是,她也明白,这对于周总理来说也不好办。
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为了解决土地紧张以及殡葬铺张浪费等问题,毛主席等党中央领导人带头签署了关于火葬的相关决议。
作为火葬的坚决执行者,众人以为周总理会拒绝这个请求,没想到周总理拉着何香凝的手说:“好,我答应您,我代表党中央和毛主席,答应您的请求,您的一生为党和国家做出巨大贡献,您的请求应该被满足。”
就在周总理说完后,何香凝闭上了双眼,与世长辞。
结语
何香凝病逝之后,周总理亲自命令南京成立治丧委员会,负责何香凝与廖仲恺合葬事宜。
在近一个世纪的春秋中,何香凝见证了中华民族的衰败与兴盛,她完成了丈夫的遗愿,走完了属于自己的征程。
参考文献
民主革命时期何香凝的政治思想及实践研究 闫祎宁
为振兴中华而奋斗终生——廖仲恺、何香凝革命事迹述略 余炎光
廖仲恺、何香凝事略 尚明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