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76年,是中国人民最为沉痛的一年。周总理永远的离开了我们,他的葬礼成了万众关注的焦点。
当天,政治局会议紧急召开,会议成员提出一个重要问题:“谁来给周总理写悼词?”
这件事在国家领导高度重视的同时,普通民众同样重视不已。不仅要有资格写,还得有资格讲。
这时有人提出让叶剑英元帅写悼词,叶剑英和周总理的关系要好,生死之交。
但叶剑英直接拒绝了。
“我给总理写悼词,是不合适的,无论从规格上还是资历上,他给总理致悼词是最合适的!”
叶剑英带着怒气说道。
此话一出,引起了全场成员发自内心的赞同。
叶剑英口中的“他”是谁?又为何说“他”才是最合适的呢?难道作为生死之交的叶剑英都没有做悼词的资历吗?
周、叶两人乃是生死之交
叶剑英当然有给周总理做悼词的资历,不但有,而且远比其他人更甚。这,还得从一所学校开始说起。
周总理和叶剑英年龄相差不大,周总理只比叶剑英小一岁。
一个出生在广东省,一个出生在江苏省,按理说没有交集的可能性。
不过,命运就是这么凑巧,神奇地把两个不相干的年轻人凑在了一起。
廖仲恺便是两人缘分的“牵线人”。
1924年,廖仲恺相继邀请这两位年轻人前往黄埔军校任职,叶剑英担任黄埔军校副主任一职,周总理则成为了一名教官。
同样是年轻的打工人,日常少不了沟通交流。
叶剑英对周总理加入的共产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共产党思想敬佩不已,可惜叶剑英在遇到周总理之前,就已经是一名国民党的高级将领了。
共产党组织上拒绝了这位敌对势力将领的加入。
直到后来,四一二革命政变的出现,让叶剑英看到了国民政府即将形成的分裂局面,索性放弃了在国民党拥有的一切,毅然决然要加入共产党。
这一次,周总理为叶剑英做了担保,叶剑英成功加入了共产党。
这并不是两人之间友谊的起点,也不会是终点。
在红军长征时期,叶剑英准备带着大部队渡过凶险的湘江时,意外发生了。
“快卧倒!”
叶剑英刚说完,砰的一声,炸弹在他附近爆炸了。
等到叶剑英醒来后,这才知道,自己的臀部和大腿被炸弹波及。
周总理得知此事后,马上联系了卫生部前去救治,务必保证叶剑英的安全,即使每天政务繁忙,周总理都要抽时间给卫生部打电话,仔细询问叶剑英的伤势。
等到叶剑英好转后,周总理这才放下心来。
朋友之间的关心、担忧都是相互的,周总理关心叶剑英身体安危的同时,叶剑英亦是担忧周总理的安全。
“着火了,快快起来!”
长沙八路军办事处突遭大火,叶剑英被警卫员叫醒之后,转身跑去二楼,在一片火海中一把把周总理从床上拉了出来。
他们两个人总是这样,只想着对方先安全就好。即便,是遇上了重病。
1972年,周总理被确诊为膀胱癌,叶剑英急得不行,只要听到哪里有治疗膀胱癌的方子,他就过去打听,搜集好后交给医院。
可还是没能改善周总理的病情,周总理的病情愈发严重,到了后面,连开口说话都成了一个大问题。
好友病情的加重让叶剑英烦闷不已,他把烦恼发泄在了钓鱼上,每次钓鱼都想着要钓上一条大鱼。
真钓上了,就让人把活鱼送去医院,让周总理能够第一时间内尝到鲜鱼的味道。
叶剑英心里只有一个想法,只要能让周总理多活一点时间就好,哪怕一天、一小时、一分钟。
然而,死神还是挥起了镰刀,无情地朝着周总理走去。
1976年1月8日的凌晨,周总理病逝了。
追悼会还是在万民痛苦的情形下来临了。如何举办这场追悼会,成了当下最紧急的难题。
叶剑英拒绝写悼词,另推他人
因为,旁边有一群人正在虎视眈眈地盯着。
这伙人的正是以王、张、江、姚四人为主的势力。
周总理病逝的当天下午,政治局会议紧急召开,大家都在商议让谁来给周总理写悼词。
如果没有资历,是无法胜任这项工作的。推举哪一个,大家都不太满意。
大家你看我,我看你,都陷入了苦恼中。
这时,江站了出来,推举王写悼词,王连连摆手,忙说自己不合适。
张也觉得王不行,看了一眼会议上的所有人,突然看到一个方向,眼前一亮。
那个位置正好是叶剑英的位置,张立马提出让叶剑英来写悼词。
一来叶剑英跟周总理几十年的挚友情谊,特别是周总理病重的时候,叶剑英为周总理的诸多付出,大家都看在眼里;
二来叶剑英对新中国的卓越成就,说得上是新中国的开国功勋之一。
论资历和交情,叶剑英再合适不过了。张以为叶剑英听到推举后会欣然答应。
实际上,叶剑英听完后不喜反怒,叶剑英知道,这伙人的真实目的并不是让他来写悼词,而是利用他来削弱那个人的政治地位。
叶剑英想起了老友曾嘱咐他的话:绝不能让??这?四个人?阴谋?得逞。
“给总理悼词,应该是邓小平同志!无论从情感?上还是资历上,邓小平同志是最合适的。”
叶剑英对着四个人十分坚定的说道。
会议上其他人都相继支持,他们的阴谋宣告失败,邓小平最终成了给周总理写悼词的人。
即使是老朋友先离开了,叶剑英仍旧要维护老朋友生前的遗愿。
周、邓的战友情谊,长达半个多世纪
实际上,周总理与邓小平同志之间的关系,比旁人想象的还要深厚。周总理和邓小平之间有着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战友情谊。
邓小平比叶剑英还要更早认识周总理。不是早了几天、几个月,是早了四年。
1920年10月,邓小平前往法国求学,同年次月,周总理也来到了法国。
周总理与邓小平的相遇更神奇,没有什么“牵线人”。
在一次偶然的宣传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的活动上,邓小平加入了这个组织,成为了组织里年纪较小之人。
周总理比邓小平年长6岁,成为了组织里名义上的“大哥哥”存在。
后来,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事情更多了,任务更重了。
邓小平时常给周总理打下手,做一些创办报刊、雕刻蜡版一类的活计,为了省下钱发行报刊,两人同住在一处。
每天除了白水就是面包,日子苦是苦了点,胜在大家热情充沛,对未来充满无限希望。
邓小平对工作异常热情,他刻的蜡板,字迹清秀、排版整洁,颇受周总理的欣赏。
其他同事对邓小平十分看好,因长期从事蜡板工作,衣服、脸上总是沾满了油墨,遂戏称邓小平是“油印博士”。
可再热情,也架不住没钱啊!尤其是遇上法国工厂不招人了,留法学生愈发陷入窘境。
“不如,创办一个豆腐店,咱们自己当老板赚钱!”
这个救急的办法一提出来,就受到了不少赞同的声音。
“中华豆腐店”就在周总理的倡议、邓小平的负责下,宣布了营业,留法的中国学生平时闲暇时就会到店里帮忙。
中华豆腐店的食材新鲜,价格低廉,受到了法国人的追捧。
不过,做生意的目标是什么?
做大做强,再创辉煌啊!
豆腐店的生意日益壮大,在周总理和邓小平的建议下,开发出不少豆腐新品种,像豆浆、豆腐脑、豆腐干等。
中华豆腐店的知名度越做越高,但周总理和邓小平同志并没有沉浸在赚钱的喜悦中。
他们的目标自始至终只有一个:补贴经费。
没成想,一不留神,补贴过头了。
这不光补贴了留法学生们日常开销,有时候中共旅游支部的经费也是中华豆腐店报销的。
可再好的友人,也有离别的那一日。
4年后,周总理离开法国,回到了祖国的怀抱,时隔两年后,邓小平也回来了。
这对在法国并肩创业的战友,回国后依旧并肩战斗。在抗战胜利后,在建国后,仍然如此,直到周总理的病重打破了这一切。
“邓小平将来会接替我的工作,你们可以相信他的能力。”周总理对着来往的外宾说道。
此时的周总理病情日渐严重,他做好了交接工作的准备了。
就连进手术室时,周总理都要询问邓小平来了没有,握着邓小平的手,感慨邓小平接下了自己的担子,并且做得比自己好。
长达半个多世纪并肩作战的战友情谊,邓小平确实是写悼词的最佳人选。
写悼词人选确定下来后,讣告草稿当天下午就被送去给毛主席检阅。
第二天,讣告词就被批准了。本以为写悼词的人选会一波三折,好在顺利通过了。
但,追悼现场却出现了一个新麻烦。
邓小平出席追悼大会致词,接下重任
周总理病逝的消息从电台和广播中传出后,国内陷入一片悲痛的情绪中。
送葬当天,光是前来送葬的民众就有一两百多万人,大家的目光聚焦在那辆黑色的棺材之上。
一个时代的伟大人物,溘然长逝了。痛哭声接踵而来。随即,一个声音打破了这片压抑的天地。
“什么?你们要火化周总理的尸体?”
还在哀悼的民众出奇的愤怒,不约而同地挡住了车辆前进的方向。
局势混乱起来,治丧委员会的工作人员一遍遍劝说,没有一个人听得进去,人们心里只有一个想法,周总理为国为民,死后还不能安息,太过分了!
无奈之下,工作人员只好请出了周总理的夫人邓颖超。
“是我丈夫要求火化的。”
邓颖超的出现让焦急的民众放缓了心,工作人员顺势让民众远离灵柩的前进路线。
新麻烦有惊无险的解决了,马上就迎来了追悼会,邓小平当着5000人的面,宣读了写给悼词。
“我们的总理......”
邓小平读到这里时,强装镇定的声音一下子哽咽了。
会场上每个人听到这里,不禁潸然泪下。
读完悼词后的邓小平难掩内心的悲痛,但他只能将悲痛化为力量,化为建设新中国的力量,方能不负周总理对自己的期望。
1976年,在叶剑英、邓小平等伟人的努力,四人帮被彻底粉碎,新中国动荡的时代结束了。
邓小平提出了“实事求是”的方针,重新给予了大家信心。
1978年,邓小平提出改革开放的新方针,属于小平同志理论到来,这条道路让新中国避免走上了前苏联解体的老路子,创造了一条独属于中国人民的全新道路。
之后小平同志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香港、澳门重回祖国怀抱。
当周总理重病,把重任交给了战友邓小平时,也是许下了小平同志能将祖国建设更好的愿景。
如今的中国,在毛主席、周总理、叶剑英元帅、邓小平同志等无数伟人的努力下,解放了,自由了,也富强起来了。
总结
1976年,毛主席、周总理逝世了。
1997年,小平同志也离开了我们。
毛主席的高瞻远瞩、周总理的“俯首甘如孺子牛”、小平同志的爱国爱民,造就了如今进步和富强的中国。
几位伟人与世长辞,但他们的成就与功绩将被世人铭记,他们为新中国所作的一切努力,终将激励世人。
无数后辈将为了建造更好、更强大的新中国,如毛主席、周总理和小平同志般,继续无私奉献。
新中国的明日,有了这些革命先辈和奋斗的后辈们,只会更好。
参考资料:
1.《周恩来与叶剑英的生死之交》,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2.《转折年代》,青岛日报
3.《周恩来逝世 叶剑英出于何考量“不愿”亲自致悼词》,人民网
4.《邓朴方:周恩来和邓小平是20世纪真正的知己》,人民网
5.《周恩来与邓小平战友情深》,金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