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吃了这么多年苦,这次你一去肯定能过上好日子-----”
1952年的春天,在革命圣地井冈山山脚下的大船村,发生了一件离奇之事。原来,村上一个从小讨饭长大的孤儿,突然就从北京来了一群陌生人,说他的亲生母亲是首长,还说要带他去寻母认亲!
村民们将小伙送到村口,向紧张的他送上了各种祝福和安慰。他的母亲真的是首长吗?他的人生,从此又会有什么改变呢?
23年母子相认
这个小伙名叫石来发,他出生于革命斗争最艰苦的年代,才7岁时,他的父母就牺牲在战火之中,他只能与年迈的外婆相依为命。
当时抗日战争正如火如荼,更何况山区耕种不易,他的外婆又太过年迈没有生产能力,祖孙两个的生活特别艰难。不要说上学,便是吃饭都成问题,没想到才过几年,因为生病无钱医治,他的外婆竟失明了。
从此后,这个小男孩不但要讨饭养家,还要照顾年迈又失明的外婆。战乱年代,百姓家也大多没有余粮,因此乞讨也格外不容易,跑十数里山路几个村子,也未必能混上一口饱饭。小男孩凭着吃苦耐劳的精神,吃着百家饭,就这样长大了。
后来人民政府成立,一无所有的石来发,总算是分到了几亩田地,从此后他又成为了一个农民,每天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勤耕种。因为勤劳能干,还有姑娘看上了他,此时他才刚刚成家。
他们告诉他说,他的亲生母亲在广州当官。广州,早就听人说那是一座繁华的大城市,虽然已经23岁,但一辈子没有走出过大山,大字也不认识一个,这么多年的风吹日晒忙碌奔波,让他有着与同龄人不相符的沧桑。
做了10年的讨饭娃儿,突然有人告诉他自己只是寄养在这里,亲生母亲是大官,对于这个命运反转,石来发显然有些惊慌失措。他拘谨不安,对未知的大城市有些惶恐,对素未谋面的亲生母亲也感觉陌生,因此中途几次提出不去了。
“你可知道,你的母亲她很想念你,当年把你丢在这里,她也是不得已-----”
经过大家一番劝说,石来发才又重整心情,继续上路。风尘仆仆赶路千里,他终于站在了广州市委机关的大门前,那些找到他的陌生人告诉他说,他的母亲是市委书记,就在这里面办公。
经过门卫指引,石来发走进了一间办公室,他小心翼翼的打量了一番正在办公的女书记,然后才强忍着泪水说:“我叫石来发,他们说,你是我的亲生母亲?”
曾志
这位女书记名叫曾志,起初看到来人,还以为是困难群众,但听到对方姓石,她的眼里就已经蓄满了泪水,她站起来飞奔过去,一把便将石来发抱进了怀里,放声哭道:“我的儿,娘已经等了你23年啊!是母亲不好,这么多年让你受苦了------”
母子两人抱头痛哭,等到两人终于平静下来,石来发才疑惑不解的问道:“母亲,我的父亲是谁?你们当年为什么要抛弃我?”
听到儿子说抛弃,这份误解让曾志忍不住再次眼圈泛红。那是一段炮火连天生死难料的岁月,尘封心底多年不敢触碰的记忆,因为见到这个失散的孩子,全都再次涌入脑海------
烈士的遗腹子
曾志原名叫曾昭学,1911年出生于湖南省宜章县。她的父亲是毕业于长沙法政大学的知识分子,因此虽然家庭清贫,但父母哪怕省吃俭用,也坚持送孩子去读书。
在那个年代,能读书的女孩子已是凤毛麟角,曾志不但进入了学校读书,而且学习刻苦成绩优异,13岁时,她还考入了衡阳省立第三女子师范学校,接受到了革命新思想的熏陶。
在当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还是主流,包办婚姻普遍存在。虽然曾志的父母相对比较开明,但他们还是相信自己的眼光,在她很小的时候,就给她选好了一门婚事,对方家里,还是前途光明的省议员。
15岁,已经渐通人事长成大姑娘的曾志,开始坚决反对这门包办婚姻,为此她还给父母写了信。但父母不但不为所动,反而回信说等她毕业就让她完婚!
曾志又惧又气,索性便离家出走了。离家出走以后,她开始参与农民运动,进入了衡阳当地的农讲所学习,也就是在这里,她认识了石来发的父亲,并且豪迈的将自己的名字给改了,寓意“为天下女性立志”。
少女时期曾志
这个让曾志动心的男人,名叫夏明震。著名的革命党人夏明翰,正是他的哥哥。
此时,正是衡阳农民运动的蓬勃发展之时,夏明震出任了农协主管和教务长,他废寝忘食的投入到了革命工作中,大力发展当地的农会。
夏明震比曾志年长5岁,他满腹经纶又风趣幽默,大家都喜欢听他讲课,他受到了广大农民学员的追捧。而那么多学员中,曾志是少有的女兵,长相漂亮又腹有诗书的花季少女,一来二去,两人互生好感。
在夏明震的帮助下,曾志思想进步很快,两个月后就加入了我党,还被分配到了衡阳的农民协会做了一名干事。她与夏明震因此成为同事,在日常接触中产生了深厚的感情,结为了夫妻。
小夫妻恩恩爱爱,在衡阳主持着农会工作,但不到一年,就发生了“马日事变”,当地形势有所转变,夏明震也因此被委派到耒阳、郴州进行地下工作。
1928年1月,朱德和陈毅同志,率领一千多名士兵发起了年关暴动,随后夏明震也组织耒阳、郴州一带的农民投入进来,因此声势浩大。
为了平定这次起义,打通湘粤大道,蒋介石出动了整整7个师。
3月21日上午,夏明震与我党同志们正在郴县的城隍庙召开群众大会,结果受到敌人的大举攻击,夏明震当场遇害,同时遇害的,还有300多名我党干部和1000多名群众。
曾志也参与了此次行动,一杆红缨枪一抹红头巾,她如一条火龙般冲锋陷阵,大家都叫她“红姑娘”。亲眼目睹了丈夫被害,这让曾志悲痛欲绝,她连葬礼都没有勇气去参加,甚至一度想要随他而去。但就在持续的悲痛中,她发现自己怀孕了。
“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1928年短短一个月里,夏家就有三个男儿牺牲。小弟夏明霹,还不到20岁,2月28日遇害;哥哥夏明翰,3月20日遇害;弟弟夏明震,3月21日遇害。而三个月后,姐姐夏明衡也牺牲了。
想到两人在一起的点点滴滴,曾志下定了决心,她要留下他们的孩子,让夏家后继有人!
再回井冈山
打定了主意,曾志强忍悲痛又重新振作,她还要将丈夫的革命之路继续走下去。随后,她被调入了红7师,跟着大部队上了井冈山。
在红7师工作期间,曾志结识了蔡协民,后来两人在师长邓允庭的撮合下走到了一起。夏明震新丧便再婚,对此,曾志在回忆录中说,“我能做的最好的纪念,就是让他永远活在我的心中。”
1928年11月,经过几次昏死,年仅17岁的曾志才终于生下了一名男婴,看着怀中的婴儿,她感到无比欣慰。她精心照料着这个孩子,但战火纷飞的年代,变故无处不在,孩子还没出满月,曾志就接到了一个新命令。
曾志与儿子石来发
原来,华南局势发生了巨变,红军必须离开井冈山去开辟新的根据地,曾志夫妻被派往福建。但福建,当时还是国统区,此去定然千难万险,又如何带着一个新生的婴儿呢?
没有办法,曾志决定将孩子留下来,交给好人家抚养。恰巧一天,32团的副连长石礼保来找蔡协民,曾志得知他们夫妻刚经历丧子之痛,而且要留守井冈山,便将孩子交给他们夫妻抚养。
曾志此一去,为革命枪林弹雨出生入死,这期间,蔡协民也因为被叛徒出卖而就义。正是抗日战争炮火正烈的时候,曾志难以顾及这个孩子,哪知孩子的养父养母也在战斗中牺牲,小小的石来发只能跟着石礼保的岳母生活。
曾志与儿子孙子
新中国成立后,曾志就一直想要找寻这个儿子,有一天听说中央有慰问团要去井冈山,她就连忙找了过去,希望他们能帮忙找找自己的儿子。
阔别23年母子重逢,曾志对这个儿子万分心疼,想要弥补亏欠他的母爱,因为这个儿子大字不识一个,也让她倍感遗憾。
“既然来了,就留在妈妈身边吧?再说,你也该多读书。”
曾志劝石来发留在身边,还给他安排了工厂的工作,晚上,就让他到夜校去念书识字。
但曾志唯一一次利用“特权”为儿子谋来的福利,石来发也接受不了,城市的高楼大厦他不习惯,养他长大的外婆还急需他的照顾,因此只待了20多天,石来发就表示想回去。
对此,曾志表示同意,她笑着对自己的儿子说:“毛主席的儿子能上战场,我的儿子为什么不能当农民?”
就这样,石来发在井冈山当了一辈子的农民,他的儿子孙子也一辈子在井冈山自谋生路,干着底层工作。
后来,孙辈石金龙曾到北京看望奶奶,并提出想要商品粮户口和工作,也都被曾志拒绝,她说,“我们只是革命的幸存者。”
这就是曾志,开怀天下事,不言身与家,缅怀先辈,风骨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