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武鸣县,民国以前叫做武缘县,现在叫武鸣区,是今天广西首府南宁市辖区之一。

这个地方很善修地方志,据文献记载,明清以来,武鸣县历史上曾修过六版地方志,但是,由于时代的更迭变迁,明代修过的地方志都已经佚失了,只剩下清代到民国间的几版流传,其中,最早的是清乾隆五年(1740年)修的版本。

作为清代第一版,现存最早的《(乾隆)武缘县志》,当初是如何被修起来的呢?背后有些什么样的故事呢?

这就和当时的知县耿昭需有关系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耿昭需,湖北黄安人,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丁酉科举人,最初的时候,他以举人的身份入仕,在明清时期,举人虽然得到了成为“公务员”的资格,但一般职位都不高,很多都是知县以下的各级官职为主,他得分配到江浙盐务部任职,负责处理浙江长亭盐场事务。

盐,一直都是官方控制的物资,做一位盐场主管,也是不错的机遇了,耿昭需在数年的任职期间,因为工作得力,盐场事务管理的很好,得到了上级的肯定,就迎来了升迁的机会。经过吏部的铨选程序,得到了“候补知县”的资格。

所谓“候补知县”,在清代是一种底层官员的升迁政策,说起来也是一套很复杂的官职制度,简单说,“候补知县”不如进士可以直接出任知县,也不如“候选知县”,“候选”有机会也是直接任知县的,而“候补”则是有实习期的,实习期过后考核不及格也是会被退职的。

到乾隆元年(1736年),前任广西武缘县知县朱肇基升迁,知县职出缺,正好耿昭需就被分配到武缘县当“实习”知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初到一地,他很是陌生,加上原来工作的系统不一样,官场的制度多少也有点区别,并且自古以来,广西地界素有(蛮地)之称,武缘地界更是“蛮中之蛮”的区域,作为“实习生”的知县,为了尽快的了解地方,除了向周边的人了解,他更想找一本《武缘县志》看看,因为地方志就等于地方档案,在侧面可以反映出一地的方方面面,对于新到的地方管理者,那是一本了解地方的很好资料。

但很可惜,由于时代的变革,物是人非,当时只找到明代知县,顺德人郑学醇主修的明万历版方志残卷。看着这残卷,对地方了解不全,这让他有点失望。

带着这点遗憾,他开始了在武缘县的“实习”,此后,随着管理地方,作为一县之官,他渐渐了解,熟悉了武缘县当地的民情地情。顺利通过了“实习期”,成为了武缘县的正式知县,一直到乾隆七年(1742年)才离任。

在他任职期间,到乾隆四年(1739)的时候,与之山水相连的南宁府开展了一次大的文化活动——修《南宁府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明清时修地方志,主要有三种,省志,府志,县(州)志,用现在的话说,就类似于省志,地区志,县志。等级越高,涉及的地方就越多,所以,南宁府修地方志,声势还是有点大的。

当时武缘县不属于南宁直接管辖,属思恩军民府,但山水相连,一衣带水的,武缘县在明初还一度隶属于南宁府,这个消息还是让耿昭需有所触动的,让他产生了也修一版《武缘县志》的想法。

到乾隆五年(1740年),他找来了当地的士绅,文化名流等等,商议修志事宜,得到了武缘各界的支持,并且他这想法,得到了时任思恩府徐德泰知府的支持。

这徐德泰也是“修地方志”爱好者,他曾在雍正三年(1725年)的时候,就主持编纂过一版《耒阳县志》,所以,听说耿昭需要编志,当然引起他的共鸣。由此,耿昭需组成了修志组,开始编写《武缘县志》,并于乾隆六年(1740年)端午前后成书。

此时,南宁府志也基本修成,于是,耿昭需也把《武缘县志》稿拿到南宁,请相关的“高官”顺便审查,写序,也就是这个时间点,所以,乾隆版的《南宁府志》,《武缘县志》都有同一批人写的序,如广西巡抚杨锡绂,广西布政使唐绥祖,广西提刑按察使李锡秦等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乾隆版县志的完成,最终就成为了今天武鸣重要的地方历史文献,为后人了解地方增加了一份家乡的记忆。

读史知今,宣传广西各地历史人文,展示地域风貌,讲述广西的旧事,新事。

我在桂平,我是浔州府O鑫森淼焱垚,谢谢阅读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