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却背弃了祖国,转而亲近起美国来。
为了崇洋媚外,无所不用其极。
现代新汉奸“袁莉”,让无数中国人骂她数典忘祖。
袁莉到底是做了什么当上汉奸的呢?
炮轰中国抗疫群众是平庸的恶
2022年,时任美国《纽约日报》记者的袁莉,写下了一篇名为《数百万人不惜一切代价地执行中国‘零疫情’政策》的文章。
果然,文章一发表,就引起了轩然大波。
在文章中,袁莉先是把动态清零扭曲写成零感染。
概念的歪曲,表达的就不是一个意思了。
我国一直是强调清零,并不是所谓的零感染,我们要实事求是。
她的文章里把我国勤勤恳恳积极抗击疫情,为了万家灯火,将自己小家搁置一旁的基层工作者描述成为“平庸的恶”
要知道上一个平庸的恶还是描述德国纳粹政策下支持屠杀犹太人的德国人,没有个人善恶观,只有对思想的服从。
我国这些奉献祖国,舍己为人的基层工作者可担不起这顶大帽子。
我国自疫情以来,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包含了疫情防控还有医疗救治、社会保障、还有经济复苏政策等。
把方方面面都囊括其中,我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心血。
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和基层工作者积极配合下,将来势汹汹的新冠疫情控制下来。
不仅将疫情控制起来,还开始了经济复苏。
而美国的防疫政策显然没有我国付出的多。
尤其是美国因为疫情死亡人数已经超过一百万了,美国也就三亿的总人口。
而中国,直到疫情结束,累计死亡十万人左右,总人口却足有十四亿。
两国疫情伤亡人数的鲜明对比,可以看出我国付出的巨大努力。
退潮方知谁在裸泳,掀开那层遮网布,到底谁在浑水摸鱼,一看就知道。
网友开始反击袁莉,直接称她是“汉奸”骂她喝多洋墨水,脑子变洋脑子了。
就连她夸奖的美国人民都不给她面子。
美国人身在美国知道当时的疫情有多么可怕,一直在不断的死亡。
美国与中国政策的对比,要比在香港的袁莉体会深得多。
也纷纷下场讽刺起袁莉来。
一边是中国人民的反击,一边是美国人的嘲讽。
这下的袁莉真是里外不是人,成为了人民茶余饭后的笑料。
但袁莉并没有放弃抹黑,她毕竟在中国土生土长,汉语比那些外国人好得多。
她开始在国内各个平台专门挑选那些对中国疫情政策不满的,散发负能量的。
就拿那些百里挑一的差评,当做自己所谓真实报道的依据。
说自己是真材实料,描写的都是真相。
这下,汉奸袁莉可算是实至名归。
那么,袁莉到底是怎么走上这条不归路呢?
成长和选择
出生在宁夏的袁莉,从小到大成绩优异,一直都是别人家的孩子。
在学校的袁莉,就对新闻十分感兴趣,所以选择了新闻当做她的人生方向。
她的学业一路顺利,就连到了高校,也能抓住机会前往美国留学。
2002年先后在哥伦比亚大学和乔治华盛顿大学留学,获得了新闻类的硕士学位。
按理说,袁莉的人生就这样顺风顺水的过下去了。
但是,在美国的袁莉看到了美国的灯红酒绿,看到了美国资产阶级的辉煌。
从小掌声和鲜花不断,一直惹人羡慕,但是到了国外发现全都没了。
在美国留学的袁莉,思想上发生了改变,也为她接下来当上了“汉奸”留下了苗头。
回到祖国的袁莉,被安排到了新华社工作,甚至还派去了外国分社工作。
中国对她这个海外留学归来的海归待遇可是很好的。
她的领导对她这样回国的高材生也是十分喜爱。
不仅给资源,还给机会帮助她成长,帮她开阔眼界,只要她按照培养的机会按部就班走下去,以后的成就不会低的。
但是,祖国给与的,她反而看不上,她觉得自己可以获得更多的。
尤其是在外国工作后,看到外面的发展中国家的现状,发现美国各方面真好啊。
再加上,她对被派往国外工作十分不满,觉得是在打压她,刻意把她赶到国外去。
所以在2004年,也就是留学的两年后,她就放弃了中国,转而跑去美国定居,并获得了美国国籍。
美国国籍也不是好拿的,为了让自己更上一层楼,为了符合美国的利益。
袁莉选择拿起键盘,重操旧业,当上了文字工作者。
她曾经在中国的平台上发布对国内各种事务的指手画脚,还导致过封号。
她先是2008年在《华尔街日报》当主编,当主编的几年里,没有发生什么大的抹黑事件。
接着工作几年后,在2018年前往《纽约日报》当记者。
当上记者的袁莉开始不遗余力的抹黑起中国。
在2021年,就发布了一篇关于中国人学英语的文章。
文章里说英语是对中国各方面推动的重要原因之一。
认为英语多么的重要,中国发展的这么好是学英语带来的。
还提到新中国自成立以来所获得的成就是美国和西方的启蒙的成果。
把亿万中国人的努力算到了外国帮助,靠英语的帮助。
她的抹黑真是贻笑大方,所有人看着这篇报道都不会觉得是真的。
现状
写下讽刺中国疫情政策的文章后,袁莉并没有获得想要的结果,甚至文章被无数人嘲讽。
就连外国人也对此进行批评。
没了噱头,没能为美国获得足够的利益,袁莉理所应当的被弃之一旁。
已经很久没有看见袁莉出现在大家的视野了。
袁莉落到如此下场,无外乎就是数典忘祖,忘了自己的本分,忘了自己是一个中国人。
我们也要警惕类似袁莉这种被国外洗脑的事件,加强对文化的培养,减少再次出现“数典忘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