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字数约:3939 字
阅读时间约:5 分钟
本文章节:
01、要转变为“精神医学”,且不断优化治疗理念
02、抓住“精准精神心理学”的重大机遇、抢占先机
昨天,我们深入分析了国内外精神病学、精神医学的局限和不足:
主要还是采取“症状学诊断”,无法找到真正的病因,更无法深入而高效地处理病因,患者的病情总是反反复复。
那么,国内主流精神心理科的出路到底在哪里?
国内精神心理科医生怎样才能为患者提供真正高效、深入的治疗方式?
我本来是一名麻醉医生,但“半路出家”,进入了精神医学领域,还同时跨到了科学心理学、教育学,在临床一线上实践多学科诊疗模式(MDT)。
得益于这种跨学科的经历,我们率先打开了精准精神心理学的大门,能深入到内隐记忆层面去理解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
我们颠覆性地发现了常见精神心理障碍的真正病因,甚至掌握了精神心理的底层逻辑、“第一性原理”。
我也不再是单纯的精神科医生,而是一名精准精神心理医生,而且是全球首个!
这不是我生下来就注定的命运,而是我不断努力、不断选择,并且结合其它客观因素的结果。
也就是说,如果其他精神科大夫也自我反省、改变、提升,找对努力的方向,那么也能成为精准精神心理医生,用实力改变精神心理障碍的临床困境!
而且,我在临床一线上接触过很多精神心理障碍患者及家属,认真聆听过他们内心最真实的声音,并深入了解过他们心目中的理想康复目标。
所以,我很想对国内主流精神心理科大夫、研究人员等相关从业人员,提出以下的建议及呼吁。
01、要转变为“精神医学”,且不断优化治疗理念
第一,不要再说主要病因是基因遗传、神经递质浓度异常了;
也不要再把主要的精力和资源用在这方面的研究了;
要有意识地把目光转向内隐记忆层面的“病理性记忆”!
我们已经多次分析过,精神障碍不是单基因遗传疾病,在多基因遗传方面,至今都没有得到结果,根本找不到所谓的“致病基因”。
有些科研人员开始研究精神障碍的“表观遗传学机制”,但这种遗传机制是后天可以改变的,对患者、家属来说没啥意义,而且也没研究出确切结果。
至于“神经递质学说”,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学者提出质疑,认为这根本不是精神心理障碍的根源,最多只是中间因素。
虽然从神经递质学说、基因组学角度研制出的药物,确实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可以尽快控制患者的症状,降低发生悲剧的风险。
但无论是精神科药物治疗,还是物理治疗,往往都是“治标不治本”的,患者的症状是减轻了,但还是无法完全像健康群体一样生活,仍然缺乏理性和活力。
所以,如果还继续从生物学因素去研究精神心理障碍,这将会是一条死胡同,投入巨大,产出极少,白白浪费资源和时间。
精神医学的研究应该改变方向,重视“病理性记忆”的研究,尤其是内隐记忆层面的病理性记忆。
精准精神心理学已经发现,抑郁症、双相障碍、精神分裂症等常见精神心理障碍的真正病因主要是心理社会因素——是患者后天形成的“病理性记忆”。
从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再到精神障碍、重性精神障碍,其实就是病理性记忆不断累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点击可查看大图
而且,有很多病理性储存在人的内隐记忆层面,患者想不起来,别人也难以觉察。这导致它们过去一直被忽略。
这个颠覆性的发现,已经在系统化、精准化临床心理干预中不断被证实,患者的主要病理性记忆得到高效修复后,症状快速缓解,快速停药,并回到正常生活轨道。
可惜,这个来自于临床实践的突破性发现,目前还没有在科研上加以证实。
如果精神医学研究机构、人员能投入更多精力研究病理性记忆、内隐记忆,肯定能获得突破,甚至能开发出更多修复病理性记忆的方法。
2000年以来,世卫组织不断呼吁要实践“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可很多精神科医生还是忽视了病症背后的心理社会因素。
就算有的大夫开始重视了,可能他们找到的心理社会因素大多都是表面的,难以解释患者出现的症状。
所以,只有充分重视病理性记忆、尤其是内隐记忆层面的病理性记忆的研究,才能真正实现从“精神病学”到“精神医学”的重大转变!这一点尤为重要!
第二,精神心理科医生要实践“病人家”的理念——即疾病、个人、家庭的医疗理念。从整体上理解患者的症状,提供系统化的治疗。
上面说了,常见精神心理障碍的主要病因是病理性记忆,其中有很大一部分与患者的原生家庭有关。
如果患者是成年人,已经建立了小家庭的话,患者的病症还与他们自己的家庭系统有关。
所以,精神心理障碍的治疗不仅仅要解决症状,发现并纠正患者的人格异常,还要深入了解患者的原生家庭、个人家庭的问题,提供真正高效的家庭治疗。
这能大大降低精神心理障碍的复发率,也能让患者在融洽的家庭中收获幸福感,拥有坚实的社会支持体系。
第三,药物治疗、物理治疗、保护性约束可以继续使用,不断优化,但不要过分依赖。
这些治疗手段虽然不能解决病根,但能够快速控制症状。尤其当患者出现精神病性症状、强烈的自杀倾向时,这些治疗方法是非常有必要的。
不过,物理治疗中的电休克治疗一定要改良电休克治疗(MECT),也叫做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不能再使用传统的电休克治疗(ECT)。
因为传统的电休克治疗(ECT)是在患者清醒的状态下进行的,相当于硬生生地把人绑在病床上,然后通电,患者会非常、非常痛苦。
臭名昭著、丧心病狂的杨永信,他对青少年采取的所谓“治疗”,就是传统的电休克治疗(ECT),青少年被折磨得痛不欲生,只能乖乖听话。
而改良电休克治疗(MECT)早就出现并普及了,患者在全麻状态下接受,不再感到痛苦。传统的ECT应该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另外,针灸、中药等中医疗法对精神心理障碍的康复作用,也值得研究。很多人盲目认可西医,一味认为中医不科学,这是不理性的。
很多患者在服用精神科药物后,虽然症状有所缓解,但出现了明显的副作用,还成为了患者最大的困扰。
整体来讲,中药的副作用比西药的更小,如果中药也能控制患者的症状,患者所服用的精神科药物就能减少,副作用也会缓解。
在临床中,很多患者服用中药、接受针灸后,症状确实有所缓解,睡眠改善。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医对精神心理障碍患者的康复也是有一定临床意义的。
不过,无论采取哪种药物或者物理治疗,当患者的病情相对稳定后,都要尽快、尽可能修复病理性记忆,深入地解决心理根源上的问题。
02、抓住“精准精神心理学”的重大机遇、抢占先机
第四,国内精神心理科医生一定要认真聆听患者及家属的心声,重视他们的心理感受与需求,别总是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更不能鄙视患者、家属。
有些精神科医生认为患者是“精神病人”,对患者充满了不尊重,甚至认为他们的话是不可信的。
如今AI时代已经到来了,患者、家属很容易打破信息茧房,动动手指就能上网查到很多精神障碍的知识。精神科医生的权威性已经大大降低了。
如果精神科医生继续漠视患者及家属的感受,这很容易引发医患矛盾与冲突,甚至导致悲剧发生。
此图为AI生成
第五,国内精神心理科医生不要“唯上、唯书、唯外”,而要“唯实”,能够真正解决患者及家属的问题才是“本事”!
很多精神科医生总是认为只要上级专家说的、教科书上写的、西方发达国家说的,那就是对的。
他们人云亦云,跟随别人的观点,缺乏自主创新和探索的意识和能力,对于西方发达国家的观点及发现,更加是盲目崇拜!
希望这部分医生能尽快意识到现有精神医学的极大局限性,对西方发达国家的精神医学保持理性、客观的看法,对其“祛魅”!
第六,国内精神心理科医生至少要达到“知道自己不知道”的认知维度,对超越了自己认知边界的事物要有谦卑、包容、开放的心态,甚至要有意识“破框而出”。
人的认知可以分为4个维度
很多精神科医生总认为自己所掌握的学科知识就是对的,对精准精神心理学的颠覆性发现视而不见,甚至充满了质疑、不屑。
其实,他们的思维被自己所掌握的学科知识“框”住了,但他们“不知道自己不知道”。这会导致他们固步自封,难以接纳新鲜的观点,更不懂得与时俱进。
相反,如果国内精神心理科医生能够具备“破框而出”的意识,抓住精准精神心理学的重大机遇,就有望实现颠覆性突破!
这个重大的专业机遇就摆在我们面前,我们要抢占先机。这是我们全面超越,甚至碾压西方发达国家的绝佳机会,绝不能错过!
第七,国内精神心理科医生可以真正落实精准精神医学的一级、二级、三级预防,全方位提高国民的心身健康,令国内社会更和谐、稳定。
“一级预防”指的是“病因预防”,在疾病发生之前就重视危险因素,采取预防措施。
国内精神科医生可以向父母群体科普真正科学的、有智慧的家庭教育方式,避免儿童、青少年形成病理性记忆,实现“一级预防”。
国内精神科医生还可以大力宣传人格障碍的知识。很多恶性社会事件都是人格障碍患者导致的,若大众学会识别人格障碍,能够更好地保护自己。
“二级预防”指的是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在疾病的形成初期及时干预,控制疾病的发展。
很多青少年在罹患精神心理障碍前,会出现一些前兆,比如情绪不稳定、学习成绩一落千丈等等。
父母一开始往往不够重视,直到孩子的病情愈演愈烈,甚至无法上学时,父母才会带孩子去看精神科。
此时,孩子往往已经达到抑郁症、双相障碍的诊断标准了!父母非常错愕,后悔莫及!
所以,如果国内精神科医生能引导父母、教师学会识别精神心理障碍的苗头,就能抓住最佳的干预时机,意义非常重大。
“三级预防”指的是对已经得病的患者采取有效的治疗,防止恶化和伤残。
对于这部分患者,国内精神科医生要引导他们及其家属免于恐惧,深入地理解精神心理障碍的本质,帮助他们找到合适的康复路线图,加快康复!
而且,国内精神科医生在引领“精准精神心理学”的同时,还能进一步发展出“精准心理学”,向大众揭示保持心理健康、塑造高逆商,甚至是成人成才的真正规律。
“精准心理学”不仅能令国民的心理健康指数不断提高,还能帮助社会、国家更加和谐、安定,整个民族都实现螺旋式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