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战役原定于1948年11月8日发起。
然而,就在此时,蒋介石也加紧策划“徐蚌会战”,于11月5日确定了“守江必守淮”的方针,作出了“放弃次要城市,集中兵力于徐州、蚌埠间津浦路两侧地区,作攻势防御,以巩固长江而保京沪”的决定,并明确8日开始实施行动。
针对敌这一变化,粟裕综合分析认为:淮海战役发起的时间宜早不宜迟,如再按原定时间计划发起战役必将贻误战机。于是他决定于11月6日提前两天发起淮海战役。
然而,向中央提出提前发起战役,这个决心并不好下。对于粟裕来讲,至少要承受两大压力。
第一个压力是,淮海战役的作战方针,是经过中央军委和华东野战军反复磋商形成的,战役的发起时间也是前些天刚经军委批准的,战役的预令都已下达。在这个当口,粟裕再提出提前两天发起战役,这是个很大的变化,肯定有个是否合适的问题,肯定有个组织纪律问题。
第二个压力是,前几天,毛泽东和中央军委刚给华东局书记饶漱石发了一封批评华野前委的电报。电报的内容是:
“华野前委书记对于执行中央请示报告制度及在军队中开展反对无纪律无政府状态反对事前不请示事后不报告经验主义与游击主义的恶劣作风,至今没有表示态度,亦未申明理由,在此问题上失去主动性,落在一切兵团之后,实属不合。”
华野前委代理书记是粟裕,显然这封电报是批评粟裕的。《粟裕传》称:“这是一封不同寻常的电报。批评的是华野前委书记,可是并不直接发给华野前委代理书记粟裕,而是发给华东局书记饶漱石。何况在电报指出的这段时间内,粟裕和中央军委之间电报来往频繁,大事都有请示报告......”。
不管怎么说,尽管提前发起淮海战役是战场态势发展的紧迫需要,但粟裕刚收到中央这样一封批评他的电报,如果他再机断专行,下决心提前发起淮海战役,心理压力之巨大可想而知:这种机断专行,既可能被视为战场态势发展和战争胜利所必须,但也可能被视为无纪律行为而再次受到批评指责。
但粟裕就是粟裕,他看准了的便敢于对历史负责、敢于对革命事业负责。为了争取战争的胜利,为了抓住稍纵即逝的战机,粟裕置个人得失完全于度外,最终还是“毅然决定提前两天发起淮海战役,一边向中央军委报告,一边同时下令部队执行”。
11月7日,毛泽东和中央军委复电粟裕:“完全同意鱼(6日)戌电所述攻击部署,望你们坚决执行,非有特别重大变化,不要改变计划,愈坚决愈能胜利。在此方针下,由你们机断专行,不要事事请示,但将战况及意见每日或每两日或每三日报告一次。”
这封电报表明,毛泽东就是毛泽东,他总是既通观和掌握战争全局,又处处从战场实际情况出发,给予战区指挥员应有的机动权与主动权,从而把我军的高度集中统一和充分发挥战区指挥员的主观能动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
后来的实践证明,正是提前这两天,华野大军迅速横扫陇海路以北150公里广阔地区的敌军阵地。敌63军在运河东窑湾镇被我在运动中抓住歼灭。何基沣、张克侠成功率部2万多名官兵举行战场起义。华野右路大军直插陇海路,切断了黄百韬兵团西撤徐州的道路。淮海战役第一阶段围歼黄百韬兵团的大幕由此正式拉开。
淮海战役刚一发起,便传来了这些一揽子好消息,这使远在西柏坡的毛泽东和周恩来兴奋异常,他们“以茶代酒,举杯祝贺”。而粟裕多年后谈起提前发起淮海战役时则说:“如果再晚4个小时,让黄百韬窜入徐州,那仗就不好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