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列国家级试点后,青岛的大动作来了。
在12月3日召开的商务部专题新闻发布会上,商务部相关负责人提到,青岛等20座城市经过优中选优,已正式被纳入2024年现代商贸流通体系试点城市建设名单。
同日,青岛印发《青岛市现代流通战略支点城市建设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涵盖了青岛建设现代流通战略支点城市的目标、路径以及打法。
值得一提的是,青岛在《方案》中专门列出了分布于5个城区的8个核心区,从中既可以看到今后一段时期青岛商业发展的重心,也反映出了全新的城市发展趋势。
凰探第1374期
撰文/庄建成
审校/张慧
促进现代商贸流通,构建分层分类的城市商业布局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基于此,青岛也将“完善多层级商贸网络”视作完成国家级试点的一项重要工作,并提出要推动8个核心商圈更新改造。
具体来看,8个商圈一共被归为4类,且每类商圈都领到了相应的任务:浮山湾国际时尚高端商圈要“高水平打造”;中山路商圈、台东商圈、李村商圈要“提升消费聚集能力”;崂山金家岭、市北CBD要“完善商圈功能”;唐岛湾中心区、海洋高新区要“差异化打造消费新地标”。
之所以有差异,主要与各商圈的发展实际有关。
浮山湾商圈是青岛商圈当之无愧的“顶流”,坐拥海信广场、万象城等商业综合体,具备引领青岛商圈发展的实力。
而作为青岛商圈的“脸面”,浮山湾商圈下一步要做的,就是提升自身国际时尚高端的属性,例如依托于万象城、海信广场、海天中心等知名商业项目,做好首店的招引。
同时,针对百丽广场等闲置商业体,也要想办法实现盘活。
中山路、台东和李村这三个“老字号”商圈,都通过城市更新实现了商圈的焕新升级,而这些地处传统主城区的商圈,受制于空间等的限制,也都面临一定“成长的烦恼”,需要找到合理的方式方法,聚拢人气和优化业态。
以台东商圈为例,在有第三批全国示范步行街打底后,台东一方面通过业态焕新,吸引更多的青年人群,另一方面则依托于“三心多组团”的布局结构,实现台东步行街与登州路、青啤博物馆、青啤厂片区等的联动。
崂山金家岭和市北CBD作为岛城商圈“新贵”,之所以能够崛起,一个共性在于楼宇经济的加持。
公开报道显示,金家岭金融区设立十年来,已集聚金融和类金融企业1300家,是十年前的6倍;专业金融研究机构7家,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服务机构200多家,聚集金融从业人员1.5万人。
高端的产业定位为金家岭商圈带来了大量有一定消费能力的群体,再加上金狮广场、万象汇等优质商业综合体的加持,金家岭商圈的崛起称得上是水到渠成。
当然,作为岛城商圈的“后起之秀”,这两个商圈目前仍都处于成长阶段,未来能否真正成为青岛商圈的“顶流”,一方面需继续完善自身功能,另一方面也得用好区域内楼宇密集的优势。
在这一方面,市北CBD早已付诸实践,青岛中央商务区连续多年打造的IP活动新媒体之夜和CBD之夏,成功实现了片区内楼宇经济、新媒体产业以及青年经济等的有机融合。
而从区市分布来看,这8个核心商圈悉数位于主城区,其中市北区涉及商圈最多,一共有3个,紧随其后的是市南区和西海岸新区,各自涉及2个商圈,此外李沧区和崂山区各有一个商圈入围。
其中,核心商圈涉及数量最多的三个城区,要么是自身底蕴使然,要么就是经济等因素的背后推动。
如市北区作为青岛近代产业的摇篮,也是青岛商业的起源地,通过引进山姆、京东等一批山东首店,正实现从商贸消费大区到消费强区的历史性跨越。
而西海岸新区在城市商业版图中的崛起,则是地区商业发展受经济带动和产业集聚直接助力的典型代表。
近年来,随着新区在全市经济发展中的龙头效应愈发凸显,人才、资本等各类优质要素都在加速向西流动。
此番《方案》中提到的唐岛湾中心区、海洋高新区这两个岛城商圈的“新星”,都位于西海岸新区,足以证明新区在商业领域的潜力。
而有些意外的是,新晋主城区城阳区此番核心商圈数量挂零。
要知道,这些年来城阳区人口增长表现并不差,且还有“北青岛第一大商圈”正阳中路商圈,按理来说流量和场景都不缺,此番无缘背后原因值得深思。
除城阳区外,青岛外围区市即墨区、胶州市、平度市以及莱西市同样没有商圈入围,这也与青岛近年来经济发展重心北移的趋势形成明显反差。
北部区域,一直以来都是青岛寄予厚望的一片区域,当实体经济大项目向这些区域集中,必然会带来大量的人才涌入。如何更好地留住人才,完善的商业配套,显然是一张极具吸引力的“王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