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4月12日,志愿军司令员兼政委彭德怀被接回北京治病。三个月后,彭德怀病愈。按照他自己的想法是很快返回朝鲜前线。但毛泽东和中央军委考虑朝鲜战场已无大的战事,决定彭德怀留下来,接替周恩来主持军委日常工作。而朝鲜战场上,则任命副司令员邓华担任志愿军代司令员兼代政治委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邓华接到任命的电令后,深感不安。因为他深知,此时朝鲜战场上我已达百万大军,担子太过重大,责任太过重大,关系太过重大。有彭老总压阵,怎么都好说,让他一下子把这千斤重担挑起来,他生怕吃不消。于是,他提笔致电彭德怀并毛泽东:“志司任务繁重,且关系全局,个人德才资体均很不够,实在费力挑不动”。“为加强志司领导,彭总不能回时,粟裕同志来此很好”。

考虑到此时粟裕已在总参谋部担任副总参谋长,邓华为了让毛泽东和中央军委答应粟裕顺利前来,他接着建议道:“粟裕的副总参谋长陈赓同志很可胜任”,至于陈赓正在负责筹建的军事工程学院,“可另选他人代替陈赓”。

邓华考虑事情如同筹划打仗一样,非常细致缜密,这次建议粟裕接替彭德怀前来挂帅,他把方方面面的情况,甚至是谁接粟裕任副总长这些不该他考虑的问题,他都给一揽子建议了,足见他的建议是多么的真诚而热切。

那么,邓华为何如此热切希望粟裕接替彭德怀前来挂帅呢?

一是基于粟裕当初就是抗美援朝挂帅出征的第一人选。朝鲜战争爆发后不久,周恩来主持召开的国防会议,经毛泽东批准,特任命粟裕为东北边防军司令员兼政委。同时决定邓华的第13兵团作为东北边防军的主要力量,也即后来首批入朝参战的主要部队。后来,粟裕因病未能挂帅。而如今,彭德怀回国,由首任东北边防军司令员兼政委挂帅,应该是最合适不过的人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是基于对粟裕指挥大兵团作战能力的了解。抗美援朝打了快两年,与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作战,仅我方参战人员即有百万之众。因此,指挥抗美援朝战争,非有大兵团作战理论与实践经验的人,不足以担纲。而纵观我军高级将领,指挥过五十万以上兵力,且是公认的战神级将领,只有林彪和粟裕。因此,邓华建议粟裕前来并不是一时的感性而为,而是经过理性的思考,觉得粟裕是接替彭德怀的不二人选。

三是基于对粟裕指挥风格、为人的了解。论起来,红军时期,邓华便与粟裕有过交集,1930年起粟裕相继任红65师、64师、13师师长,红4军参谋长,红1军团教导师师长,红11军参谋长,而邓华担任过红1军团第1师3团、2团政委。这样看,邓华算得上是粟裕的老部下。这种早年的相知和一起战斗,彼此因之建立的信任关系更难得、更可靠。

尽管邓华觉得“粟裕同志来此很好”。但毛泽东和中央军委并未接受邓华的建议。因为此时朝鲜战场已经进入打打停停的谈判阶段,他们觉得邓华入朝作战即是第一副司令员兼第一副政委,且志愿军最早入朝作战的骨干力量也是他的13兵团。经过近两年的作战,邓华对敌情、我情、战场环境等各方面都非常熟悉,对筹划指挥也很有一套。连一向不轻易表扬人的彭德怀,对邓华都赞誉有加:“邓华作战勇敢, 细心, 出了好主意, 是个好帮手”。“知识丰富, 很有头脑, 考虑问题有眼光, 也比较周到”。

最终,粟裕前来指挥未能成行,毛泽东和中央军委决定邓华任代司令员兼代政委命令不变。

(帅克是作者网络用名,军史专家,将帅传记特约作者。帅克品读,坚持原创,坚持客观,坚持公正。点击关注,与帅克一起深耕战争,品读将帅,弘扬主旋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