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你看,那尊雕像的半身已经没入湖水中了。"2024年秋,在青海湖边,一位老人指着远处若隐若现的雕像对游客说道。这座2008年建造的雕像,原本离湖岸有60多米远,如今却只剩不足3米露出水面。

青海湖,这个我国最大的内陆湖泊,自2005年以来已连续20年扩张,水位平均每年上涨近20厘米。而这仅仅是青藏高原湖泊剧变的一个缩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统计显示,1990年代中期以来,青藏高原湖泊面积急剧扩张,水位显著上升。大于1平方公里的湖泊数量增加了400个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些被誉为"世界屋脊"上的"蓝色宝石"不断扩张?这种扩张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危机?

不只是全球变暖这么简单

"世界屋脊"上的湖泊为何在不断扩张?这个问题困扰着众多科学家。2024年,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的最新研究揭开了谜底:在过去30年里,青藏高原湖泊面积扩张超过1万平方公里,预计到21世纪末,即使在低排放情景下,湖泊面积还将扩张约50%。

表面上看,这似乎是全球变暖的又一个"锅"。随着气温升高,冰川加速融化,降水增多,湖泊自然会不断扩大。然而,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07年,一篇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研究论文引发了科学界的关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科学家们发现,印度洋上空悬浮着一大片由煤灰、酸性物及其他有害悬浮颗粒物形成的"棕色云"

这片"棕色云"不仅吸收了更多阳光,加剧了亚洲地区气候变暖,更是加快了喜马拉雅山冰川消融的速度。

这一发现得到了中国科学家的进一步证实。2009年,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的研究员联合NASA的专家,发表研究指出:当煤灰随雪落在冰川上时,这些黑色颗粒会加速冰雪融化。就像我们生活中经常看到的,覆盖着灰尘的雪会比纯净的白雪融化得更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研究发现,在正常情况下,落在新鲜雪上的阳光中有80%至90%,会反射回太空,因此纯净的冰雪并不容易被融化。但当煤灰覆盖在雪上时,这些黑色颗粒会像一层"黑色毯子"一样,大量吸收太阳热量,加速冰雪消融。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些煤灰很大程度上来自印度的工业污染。虽然印度目前的工业产值不足中国的10%,GDP仅为中国的20%,但其碳排放量已经达到中国的30%。

去年11月,印度首都新德里再次经历了史上最严重的雾霾,多个空气质量监测站甚至出现了爆表现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自1950年以来,喜马拉雅山的气温每10年升高0.25℃,是全球变暖平均速度的2倍。

研究认为,其中一半是二氧化碳浓度增加所致,另一半则是木炭燃烧产生的黑色煤烟所致。这种升温速度令人震惊,但更令人忧心的是这种趋势似乎还在加剧。

对青藏高原地区的冰川研究显示,由于印度的污染物,冰雪在每年3、4月份就开始异常消融。这不仅造成了水资源的浪费,更打破了青藏高原地区原本相对稳定的生态平衡。

要知道,这片被称为"亚洲水塔"的区域,不仅是中国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的发源地,也是整个南亚地区重要的水源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随着印度继续走低效益高污染的发展道路,这种情况还可能进一步恶化。喜马拉雅冰川的破坏正在愈演愈烈,这也意味着青藏高原湖泊扩张的趋势短期内难以改变。

看似利好实则危机

乍看之下,高原的暖湿化似乎带来了生态系统的全面改善。湖泊扩张带来更多水源,植被覆盖率提高,野生动物的栖息地也随之扩大。这让一些人不禁感叹:"全球变暖对青藏高原来说,或许是件好事?"

走在青藏高原的公路上,你会发现眼前的景象似乎比往年更加迷人。阿里地区的河流和湿地周边绿意盎然,随处可见藏羚羊、藏野驴、藏原羚等野生动物悠闲觅食的身影。这是第二次青藏高原科考队员们的共同感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科学家们的研究却给出了一个令人忧心的答案。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最新研究显示,即使在低排放情景下,到2100年青藏高原内流湖面积也将增加52%,水位上升约10.21米。在高排放情景下,这个数字将更加惊人:湖泊面积将增加67%,水位上升近14米!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扩张还会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研究预测,未来约有70到79个流域会重组为28到31个,约20个湖泊将合并为10个。这种变化主要发生在青藏高原内流区的北部、东部和南部,其中因级联型溢出导致的重组最为普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种威胁已经不再是纸上谈兵。2023年9月,作为西藏最大的湖泊,色林错就因持续扩张发生溃堤,冲毁了S208公路部分路段。

这起事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湖泊扩张的风险,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得多。

事实上,湖泊扩张带来的影响是全方位的。随着湖面扩大,水面与大气的气体交换增强,可能会导致更多的温室气体排放到大气中,形成正反馈效应。

同时,这些扩张的湖泊还会对周边的基础设施和生态系统带来潜在威胁。到21世纪末,一些道路和居民点可能会被湖水淹没,主要位于内流区的南部,这将对区域交通和居民生活带来巨大挑战。

其实早在2016年,我们的邻国尼泊尔就尝到了苦果。位于尼泊尔的伊姆扎湖,在上世纪50年代还是一片旱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随着伊姆扎冰川的融化,这里逐渐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湖泊。2009年,冰川在一年内就向上游退缩了70多米。即使经过多次小规模治理,湖泊决堤的风险依然居高不下。

2015年的地震更是雪上加霜,迫使尼泊尔政府在2016年不得不耗费相当于当年GDP12%的资金进行大规模疏浚工程。

"作为一个小国,我们难以阻止天灾。但我们必须做我们能做的事情,保护我们的国民。"这句来自尼泊尔水文气象局局长夏尔马的话,道出了小国面对自然灾害时的无奈与担忧。

而这仅仅是开始。科学家预测,本世纪中叶,冰川对河流径流的补给将达到最大值,随后开始减少。也就是说,当前看似丰沛的水资源很可能是一场"假象",长期来看,水资源短缺的风险反而在加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外,积雪对许多生物的越冬过程至关重要。全球气温上升造成青藏高原积雪减少,这种变化可能引发生物分布格局的重大调整,并对生物多样性造成深远影响。

那些本就脆弱或处在危机中的物种群体,可能面临更大的危机,并在全球的生态系统中引发连锁反应。当这些水位上升、湖泊扩张的问题与生物多样性危机叠加在一起时,情况只会变得更加复杂。

中国智慧VS印度困境

面对青藏高原湖泊扩张的巨大挑战,我国的应对可谓未雨绸缪,几年前就已经坚持保护优先,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治理。

目前,我国已投入300亿元,打造西藏"两江四河"流域集中连片的造林绿化工程,实行了最严格的生态保护政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同时,科学家们也在积极完善监测体系。从高分辨率监测网络的建立,到对高风险湖泊潜在溃堤处的实时监测,一个全方位的预警系统正在逐步形成。

更重要的是,政府正在加强跨部门合作与应急联防机制。气象、水利、环保等部门通过协同合作,形成了有效的联动应对体系。

对于那些可能发生溃堤的高风险湖泊,科学家们正在结合湖盆地形,确定湖泊水位极限阈值,分析湖泊扩张与溃决之间的关系,为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在喜马拉雅山脉的另一边,印度的应对却令人担忧。在面对严重的空气污染问题时,印度卫生部长竟然在社交媒体上建议民众"多吃胡萝卜"来应对。这种缺乏科学态度的回应,折射出印度在环境治理上的短板。

而且印度目前正处于工业化快速发展阶段。虽然其工业产值和GDP都远低于中国,但污染物排放却已经达到惊人水平。

印度似乎陷入了发展与环保的两难困境:既要追求经济增长,又不得不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

这种困境不仅影响印度自身,更会通过"棕色云"效应加速喜马拉雅冰川融化,进而影响整个青藏高原的生态安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面对这样的局面,单靠某一个国家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青藏高原的生态安全是一个跨境性问题,需要中印两国乃至整个区域的共同努力。从科技合作到政策协调,从信息共享到联合监测,中印两国都有很大的合作空间。

我国还需要进一步加强青藏高原生态气候变化综合立体观测网络建设,提高数据获取能力;深化敏感区气候变化机理研究;加强气候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修复。同时,也要推动区域合作,共同应对这一世纪性挑战。

既要防范湖泊扩张带来的灾害风险,也要保护好更多可利用水资源这一优势。唯有如此,才能为青藏高原的可持续发展,乃至整个亚洲的生态安全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