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5月18日,林彪指挥四平保卫战31天之后,率东北民主联军北撤。杜聿明指挥国民党军占领四平后,迅即分兵左右两路实施猛追。左翼兵团占领辽源、双山后,于5月30日到达第二松花江边;右翼兵团先后占领长春,永吉(现吉林市),于31日占领小丰满,也到达第二松花江边。

一时间,东北民主联军形成了“千里大溃退之势”,而国民党军则尾追不放。这使得东北民主联军陷入了极大的战略被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就在杜聿明追击到了松花江边,蒋介石却命令停止追击。6月6日,国共双方达成在东北停战15天的协议。之后停战期限一再延长,直至10月中旬。

蒋介石的这次命令停止追击,给很多研究战史的人留下了很多遐想。据说,蒋介石后来在败退台湾后,对未继续北进占领哈尔滨也颇为后悔。他这样说道:

“若不停止追击,直占中东铁路战略中心之哈尔滨,则北满的散匪,自不难次第肃清,而东北全境亦可拱手而定。若此共匪既不能在北满立足,而苏俄亦无法对共匪补充,则东北问题自可根本解决,共匪在东北亦无死灰复燃之可能。故民国37年冬国军最后在东北之失败,其种因全在于这第二次停战令所招致的后果”。

显然,蒋介石认为这次停止追击,给了林彪战略上的喘息机会,甚至是招致整个东北战局最终彻底失败的根本“种因”。

实际上,不仅蒋介石以及国民党军很多高级将领这样认为,甚至国内一些学者和军迷们,特别是“国粉们”也都这样认为:国民党在东北失败的主要原因是“蒋介石当了宋襄公”,同意了15天的停战。假如蒋介石不同意停战,而是命令杜聿明率军越过松花江穷追到底,历史就会是另一个模样,林彪没准就顶不住,没准就要退往苏联了。

历史虽没有假设,但也绝没有一厢情愿遐想那么简单。如果蒋介石真的下令继续追击,会是怎样的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一点,杜聿明的追击已处于强弩之末,再追下去至少在兵力上已捉襟见肘。

由于抗战后我党将战略重心放在了大举进占东北上,因此,调派了关内很多精锐之师前往东北。在东北战场上,仅从兵力数量和抢占先机来讲,我军并未占据劣势。包括此次的四平之战,国民党军的兵力是10个师,而东北民主联军的是14个师。只是由于在装备、火力以及制空等综合方面处于劣势,才使东北民主联军不具备与国军一争高下的实力。

虽然是有差距,但从当时毛泽东和中央军委曾提出要力保四平,甚至要“化四平为马德里”,这除有谈判需要的政治因素外,同时也有一定的实力底数做支撑。否则,四平之战不会大打1个月的时间。

这么长时间的激战,双方都在为停战前获得有利战略态势而拉开架势大打,我虽伤亡很大,但敌伤亡亦不轻。再加上国军在占领了长春等不少城市和地区后,都需要分兵把守。此时,能够追击到松花江边的兵力虽然在气势上占据了优势,但显然也已是强弩之末。如再追下去,至少在兵力上肯定捉襟见肘,不会讨得多少便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二点,林彪已经做好了放弃哈尔滨的打算,甚至希望杜聿明进攻哈尔滨。

此次四平失利导致这样的战略被动,也是林彪多年领兵以来极为少有的败势。但林彪就是林彪,他不会因这一败势而不思反击致胜之招。

6月1日,林彪致电各部队并报毛泽东和中央军委:“目前无法集中兵力作战,现在的任务是收容部队,求得休整之”,“准备游击放弃哈尔滨”。

然而,仅仅过了两天,就在6月3日,林彪一连给部队发了这样几封电报:

——“为诱敌彻底分散兵力,以便我各个击灭之并恢复城市,我军应尽可能诱敌进入哈尔滨、扶余、洮南之线”。

——“为诱敌进入哈尔滨、扶余之线,你们必须采取有效方法,以达此目的,切勿威胁与激烈的抵抗敌人,应放敌前进。只有敌人进入哈尔滨以后,方利于我今后之反攻。你们现时的任务,是向部队说明作战方针,提高信心”。

——“敌极分散且甚冒进疏忽,极便我歼灭。望你们一面整顿部队准备作战,一面进行侦察,在有利敌情地形条件下,望求得歼敌后尾之一部”。

通过林彪仅6月3日发出的这几封电报看,他已从四平大撤退的败势中稳住了神,此时非但不惧怕国军占领哈尔滨,而且是企图诱敌主动进占,乘机寻得战机歼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样看来,蒋介石后悔没有一气追击下去,对他来讲也不一定是坏事。因为在大胜势中停战,无论如何已占尽了便宜。再追下去,林彪已在哈尔滨做好了反戈一击之布局。再退一步讲,即使国军攻占了哈尔滨,东北民主联军还可以在东北面有佳木斯、西北面有齐齐哈尔等数百公里的战略纵深,仍有很大的战略回旋空间。而国军本就捉襟见肘的兵力再继续撒开来的话,林彪再收拾他们可能更不会费力。

综合分析来看,对于蒋介石和杜聿明来讲,不追下去可能比追下去会更好些。那些认为追击下去可能一举奠定国军在东北的胜势,彻底打败林彪和林彪麾下的那些一流战将,这种可能性只能是遐想,实际上是不可能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