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数据喜人的涨薪背后,医生真实收入几何?
今年以来,国家卫生健康委频频聚焦三明医改,已先后6次召开有关三明医改的新闻发布会。江苏盐城、湖北宜昌、贵州遵义、湖南湘潭、河北石家庄、重庆市等地纷纷分享了全面推广三明医改的做法与经验。在这场波澜壮阔的医改浪潮里,有个话题紧紧揪着医护群体的心弦——薪酬制度改革。薪酬制度关系医生工作的积极性,关乎医疗服务质量提升,是三明医改的重点之一。
薪酬制度三步跨越,寻公益与激励平衡
三明市医改领导小组秘书处副主任周显葆表示,薪酬制度改革的目标,是在维护公立医院公益性与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之间寻求平衡点。
据周显葆介绍,三明市的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历经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2013年至2015年,实行公立医院书记(院长)、总会计师年薪制,年薪由同级财政负担,切断书记(院长)、总会计师与医院之间的利益联系。同时对拥有处方权的医师、技师、临床药师实行目标年薪制,助推实现“治混乱、堵浪费”的医改任务。
第二阶段是2015年至2020年,实行“全员目标年薪制、年薪计算工分制”,实现目标年薪全员覆盖,并实行同工同酬,突破人事编制与聘用的界限。一方面,先前的改革使得临床医师的阳光收入获得明显提升,继而要使医药护技四支队伍以及行政后勤团队共享改革红利。另一方面,院内人员年薪以工分制计算,即年薪计算由基础工分、工作量工分和奖惩工分三部分组成,彻底打破人员工资与科室创收挂钩的分配模式。
第三阶段是2021年至今,实行全员岗位目标年薪制。周显葆介绍称,过去的薪酬制度改革只通过工资总额管住了医院,但没有管住医务人员手头的这支笔,医务人员依然是通过获取工作量工分以此增加收入,还有可能存在“小病大养”、“挂床住院”等现象。
为此,三明选择以岗定薪,岗位职责的确定更多围绕“以健康为中心”,建立基本年薪为主、绩效年薪为辅的薪酬制度,体现优绩优酬,基本年薪部分可以根据岗位职责履职考评情况对部分人员上浮20%、下浮50%,奖优罚劣,鼓励医务人员从事健康促进等方面的工作,促使医务人员从过去希望病人越多越好收入才能越多,转变到希望病人越少越好收入还能越高。
数据喜人的涨薪背后,医生真实收入几何?
公开数据显示,2011-2022年间,三明市县级及以上公立医院工资总额由3.82亿元增长至20.44亿元,在岗职工平均年薪水平由4.22万元增长至16.34万元,其中医生平均年薪由5.65万元增长至20.11万元。2022年,医生最高年薪达58.28万元。
尽管三明医改提出了医生年薪制,目标年薪显著提高,但实际执行中,许多医生的收入反而下降。
此前,一篇名为《三明医改余音:医生总体收入少了,走了好几个》的文章引发广泛关注。该医生表示,“目标年薪大部分医生是拿不到的。比方说主治医生最高年薪可到15万,可你看我都副主任医师了还拿不到15万,按规定副主任医师最多可以达到20万年薪。表面上看,医生的薪酬水平提高了,但总体收入肯定是要少了,所以很多医生都想走,去年我们医院就走了好几个。”
公益曙光下,谨防 “公平陷阱”
总体来看,年薪制可以让医院回归公益性。一方面可以提高医疗资源配置的效率,避免因过度追求创收和绩效指标,造成过度医疗,从而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患者的满意度,改善医患关系。另一方面,取消医院等级差异对医务人员工资的影响,强调医务人员职称和职责的核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医务工作者的积极性,还有助于基层和偏远地区留住人才。
但是,年薪制设计一定要科学合理,真正实现医务人员的劳动价值,否则容易出现新的不公平。上海财经大学原卫生政策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俞卫教授此前指出,同样是主任医师,一名医生接诊100个普通病人,和接诊10个疑难病人,两者是没有可比性的,但如果收益一样的话,只会打击医务人员的积极性,迫使更优秀的医生流转到私立医院,最后导致看病成本上涨。再者,医院不同科室之间的工作量、工作强度、风险性以及技术含量不一样,不能一刀切,必须有一套完整、公平的绩效考核方案,才能真正体现医生的劳动价值,否则就变成了“吃大锅饭”。
各地在学习三明人事薪酬制度改革经验时,需注重因地制宜,在全员岗位年薪制执行中,除以职称等级进行核定之外,建立岗位胜任力模型,以岗定责,明确各级各类岗位能力,按年考核,并建立能上能下的岗位轮换制度,重点提升临床专科能力,体现诊疗技术价值,突出“以质为基”和“以能为先”的薪酬机制,加快建立体现岗位职责和技术劳动价值的薪酬体系,使医务人员薪酬水平和薪酬结构更加符合公益性导向,充分调动医务人员参与改革的积极性。
年薪制,一头连着医务工作者的切身利益,一头系着医院的稳定运营与长远发展,其敏感度之高、受关注度之强不言而喻。当下虽已迈出探索步伐,但想要更加精准且充分地彰显医务人员价值,契合医疗行业多元诉求,未来仍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