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租界的起源。
可以追溯到1858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
战争结束后,英国和法国,迫使清政府签订了《天津条约》。
将天津的一部分地区,割让出来作为租界。
随后,多个国家在天津设立了租界区,一共有9个租界。
分别是英租界、法租界、德租界、俄租界、美租界、意租界、奥租界、比利时租界和日租界。
这些租界区,都由驻津的相应国家领事馆负责管理。
设有自己的警察、法院等机构。
租界内实行“治外法权“,外国人不受中国法律管辖。
直到1945年抗战胜利后,各国相继撤出租界区。天津商业街
一眼望去,整条街区规整有序,路面平坦干净。
沿街的建筑,大多采用传统的砖石木料等材质。
仔细端详,便可发现这些建筑物,饱含异国建筑元素的影子,建筑外表融入了别样的洋气情调。
我们可以想象,百年之前的这条老街,必定热闹非凡。
各色各样的行人在这里穿行逐件。
或摩肩接踵,或闲庭信步。
街边的店铺灯火璀璨,或是小作坊,或是杂货铺,更多的可能是日商纺织百货商号。大和公园
公园内林木修竹,小径盘旋。
也许是一座朱红剔透的精巧凉亭,供游人歇脚赏景;
也许是一座石砌喷水池,清澈见底,泉水滔滔;
更可能是一道精雕细琢的日式木门,彰显着东方建筑的匠心独运。
整个园区自有一派从容恬雅的情韵,与喧嚣的租界商业街截然不同。
让人遗憾的是,作为殖民者在华的产物。
这座大和公园,对中国人入园作出了明确的歧视性限制。
每天,只能在下午6点后方可入园。
昭示着日寇对待中国人的傲慢和歧视。
一方精致绝伦的园林胜地,竟也成了当年列强压迫中国人的铁证。
难免令人哀叹。
这种人为的隔绝和歧视。
不啻是对东西文明交流的一种亵渎,也在不经意间透露出,当年日本殖民统治者对待中国的咄咄逆兽态度。德租界
这条宽阔的大街,一定曾是德租界的政治和社交中心。
街道两旁,林立着一排排砖石建筑。
大多是典型的新哥特式,或文艺复兴式欧陆风格。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那座端庄严肃的德国领事馆大楼。
不远处,一座砖红色的哥特复兴式建筑肃穆矗立,很可能就是德军的司令部所在地。
除了政治军事机构,这条街上,也一定聚集着德国人在津的社交场所。
行人稀少,街面整洁。
路旁有些开阔的绿地或矮墙。
这样一条集中了德国殖民者在津权力和生活场所的大街,一定是当年天津德租界里最负盛名的所在。万国桥开桥典礼
“万国桥”这一名字。
其实也暗合了当年租界林立的格局。
在这里,各国租界仅一桥之隔。
可谓是天津这座开放通商口岸城市的缩影。
傍晚时分,夕阳余晖洒,在波光粼粼的海河上,桥下往往能看到几艘大船缓缓驶过。
前来观赏“万国桥开船”的市民们,或漫步或驻足。
欣赏着,这一天津城最著名的独特风景线。
这座桥在当年,见证了天津这座城市,作为半开放港口的兴盛时期。
民国时期,每天开启两次。
合起来车走,打开就过船。
“万国桥下过大船”。
每当开桥时刻,两岸人群总会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
无论是贩夫走卒,还是西装革履的先生小姐,一同抬头望向这壮观一幕。天津日租界
1896年7月,在中日通商航海条约的约束下。
清政府不得不答应,在著名的租借口岸天津,为日本开放一个租界区。
作为两千年国土的主人,如今竟不得不将自己城池的一隅,割让予外国人驻扎经营。
怎能不觉悲哀和痛恨?
而日本,趁势在天津城内,划出了一块相当可观的地界。
开始在此修筑民居、办公区、学校、医院等设施。
日本移民,也源源不断地进入这块外籍租界区。
此举,引发了当地中国民众的愤怒和抵制。
说不准日后,还会掀起更大的冲突和骚乱。
但清政府,苦于当时国力无法抵抗列强压迫。
只能任由日本人,在津逐步扩大势力范围。
就这样,天津日租界日渐成型,并最终成为中国境内九大日租界之一。
这个多事之秋,开启了天津日后半个多世纪的不平等租界历史,也标志着日本在华殖民统治的开端。
一个见证列强,凌驾中国主权的又一个标志便此诞生。马可波罗广场
整个广场周边。
林立着一排排,意大利文艺复兴式的砖石建筑。
穹顶、拱门、回廊等地中海建筑的经典元素应有尽有。
配以狭窄蜿蜒的青石铺就的小径。
广场中心,那座玲珑有致的和平女神像最吸引人眼球。
她手持橄榄枝,身着古罗马风格长裙。
讽刺的是,这座代表和平的雕像。
偏偏建立在一段不平等条约下的土地上,一个曾经被强权划定的租界区。
就像是一枚细针,触碰到人心最敏感之处,引得一阵阵隐痛。天津巴黎路
整条街两旁,都是典型的新艺术风格建筑。
一砖一石,透露着浓郁的法兰西情调。
路边,或许矗立着几座雄伟的石砌欧陆公寓,顶层镶嵌着大型雕塑装饰。
窗棂下方,则布满了华丽的浮雕花卉图案装饰;
如今,这条路虽已更名为“吉林路”,但保留了不少当年建筑风格。天津白河
照片里,宽阔的河面上,停泊着几艘体积可观的轮船。
这些船,只很可能是从英国远渡重洋而来。
满载着当年英国商品,在津贸易。
河的这一侧,是英国人在天津设立的租界区。
岸边矗立着,一排排砖石结构的建筑,风格典型的欧陆风范,无不彰显着英伦建筑的独特魅力。
码头一侧,或许已初具规模。
有简陋的吊车和仓库设施,用于装卸货物。
可以想见,当年这里人来人往、热闹非凡,英国商船卸下货物后。
又很快被各种英国商品所取代,源源不断地运往内陆。
从这些老照片中,我们不难看出当年英国借力发达的航运业。
将自己在津的殖民统治触角,伸向了白河的沿岸。天津英租界戈登堂
作为英国人,在华租界中的权力象征。
它极有可能,采用了典型的新文艺复兴式建筑风格。
外墙用耐久的花岗岩,或砂岩砌筑,线条利落大方。
这座标志性建筑在地震中被损毁,已退出历史舞台。天津街头
照片中,可见一条笔直宽阔的大街,路面平坦整洁。
两旁种植了整齐的行道树,营造出一派秩序井然的景象。
街道中央,一辆黑色的老式轿车,从镜头前驶过。
而街道两侧,则有正在奔跑的几辆人力车。利顺德酒店
照片中,一座欧陆风格建筑巍然矗立。
利顺德大酒店,作为天津第一家拥有电梯的现代化酒店。
在当年,曾是天津最负盛名的旅馆。
据说多年来,无数重量级人物曾在这里落脚歇息,包括著名的孙中山先生和美国前任总统胡佛在内。
酒店已逾150年历史。
随着历史的车轮,缓缓向前。
租界制度,那道曾经割裂城市肌理的痕迹,终于成为了过去。
天津,这座古老的城市,保留了那段特殊时期的独特印记——一幢幢典雅的西式建筑,静静矗立。
我们凝视这些美丽而复杂的遗产,心中难免五味杂陈。
它们提醒我们,曾经有过的伤痛与无奈,是民族记忆中不可磨灭的一部分。
牢记这段耻辱,并非沉湎于过去的阴霾。
而是要从中汲取力量,激励自己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