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25日,我国第一艘航母母舰辽宁舰正式服役,标志着我国海军终于具备了远洋作战。其实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我国海军的航母意识就不断增强,并将研发航母的计划提上日程。为了学习借鉴他国的航母建造经验,我国科研人员付出了巨大的代价。1980年,一张中国将军踮着脚看美国航母的照片看哭了无数国人,照片上的将军正是被誉为“中国航母之父”的刘华清将军。
刘华清将军1916年10月1日出生于有着“中国第一将军县之称”的红安县。他的父母都是非常有远见之人,不愿让子女和他们一样过着被压迫剥削的生活。因此虽然家境贫寒,他还是在8岁那年被送入了私塾读书,2年后又进入村子里的新式学堂。也是在这里,他开始接触许多进步思想,一颗革命的种子深深植根于他的心里。
1927年11月13日,在潘忠汝、戴克敏等共产党员的领导下,黄安、麻城两县农民爆发起义,打响了鄂豫皖地区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起义不久,工农革命鄂东军在此成立,年仅11岁的刘华清成为了儿童团团长兼小交通员。1929年,13岁的刘华清正式参加革命,担任村团支部书记。次年,刘华清加入了红军,先后担任鄂东游击总司令部科长、第25军政治部科长等职务,参加了鄂豫皖苏区的历次反围剿以及长征。
抗日战争爆发后,被任命为八路军第129师司令部秘书主任的刘华清跟随大部队奔赴抗日前线,8年期间转战山西、河北、山东及河南等地,参加了许多重大战役,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解放战争期间,他担任晋冀鲁豫军区第2纵队第6旅政治委员,并在1947年8月跟随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这是他离家14年来首次返回家乡,那记忆中的山脉,熟悉的乡音让他激动不已。
这次返乡,刘华清才得知在他离开2年后因为忧思成疾病早已离世,家里人也因为他共产党的身份被国民党针对,处境艰难。面对这一切不幸,他化悲痛为力量,更加坚定了他革命的意志。新中国成立后,刘华清担任第十军副政治委员,在地方工作。然而就在1952年,他却接到一道赶赴北京的命令。刚到达就被时任海军司令的萧劲光将军邀请谈话,这才知道组织安排他到第一海军学校担任副校,从此他就与海军接下了不解之缘。
1954年,已经38岁的刘华清被选派到苏联弗罗希洛夫海军学校的学习。对于他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不但需要克服语言大关,还需要攻克几乎没有接触过的数理化。但他硬是凭着一股不服输的韧劲,用4年时间完成了20多门功课的学习。从苏联回国不久,他就被任命为当时实力最强的北海舰队的副司令,同时负责舰船的研究制造。后来,他又随研究院并入了其它部门。直到1966年,才在叶帅和聂帅的帮助下重返海军。
在特殊时期,刘华清尽管也受到了迫害,但他始终坚持原则,与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坚决斗争。在他的努力下,远洋测量船、导弹驱逐舰及导弹护卫舰等项目成功上马;“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背后也有它的功劳。他在1975年9月写的《关于海军装备问题的汇报》受到了邓公的重视。
1982年,已经是海军司令的刘华清将军开始对海军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使用雷霆手段处理了包括十年动荡时期在内的许多历史遗留问题,还提出了中国海军战略论。在他的努力下,中国海军的海洋意识开始增强,注重维护海洋权益,成功开创了海军发展建设新局面。为了表彰他对海军发展所做的贡献,1988年被授予了上将军衔。虽然他在工作中获得了不菲的成就,但在繁忙之余,他对家乡的思念日益强烈。
1989年,73岁高龄的刘华清将军终于抽出时间回到了他魂牵梦萦的故乡。这也是他多年来第四次回到家乡,第一次是1947年,第二次是1952年,第三次是1964年,但每次都是来去匆匆,这次他终于有时间好好看看家乡的变化。他回到家乡后,乡亲都来看望他,为他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他的堂姐刘润湘也在其中。看着已经满头银发的姐姐,想着幼时二人一起为红军送信的经历,他泪流不止。
刘润湘看着几十年未见的弟弟同样泪流满面,姐弟二人说了许多,从过去聊到现在,又聊到未来。聊着聊着刘润湘就想到了在家务农的大女儿,就请求刘华清帮忙将大女儿的户口转出去,安排个工作。对于姐姐,刘华清感情非常深厚,但他却不能答应姐姐的请求。因此刘华清只能含泪告诉姐姐这件事情不符合政策,他做不了。刘润湘十分深明大义,听完弟弟的解释后,急忙表示不符合政策就不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