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藏于西安半坡博物馆的红陶人头壶。

  宝物档案
名称:红陶人头壶
等级:国家一级文物
出生时间:新石器时代
收藏地:西安半坡博物馆

在人类历史上,大约距今一万多年前开始,至距今4000多年前结束,被称为新石器时代。这个时代,人们告别蒙昧,开始部落聚集,建筑最原始的房屋,有意识地种植农作物,圈养牲畜,更重要的是,这个时期开始出现陶器。

西安半坡博物馆,位于西安市东郊浐河东岸的二级阶地上,是距今大约6000多年前的一处典型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母系氏族聚落遗址,这里出土的人面鱼纹彩陶盆可以说是每个国人学习历史的第一课。但今天的主角却是珍藏于西安半坡博物馆的另一件国宝——红陶人头壶,这是人类依据自身形象制作的最早的艺术品,那仰头的凝望,即使跨越了六千多年历史的长河,依然那么亲切自然。

  微微仰望 嘴角微翘

  来自六千年前的凝望

陶器是新石器时代文明的标志之一‌,当人类刚刚告别蒙昧时期,还处于刀耕火种、土地轮休的原始锄耕农业阶段时,就已经学会制作陶器了。水、泥土和火焰的融合,打造出了一件件用今人眼光来看,都称得上精美的陶器,这其中有人面鱼纹彩陶盆,也有红陶人头壶。

冬日里一个艳阳高照的午后,记者走进了西安半坡博物馆,在博物馆的库房内,得以近距离地凝望着这件来自六千年前的国宝。

西安半坡博物馆工作人员郭罗告诉记者,红陶人头壶出土于商洛市洛南县灵口镇焦村遗址,是1953年当地村民在修建公房时发现的,整件文物高23厘米,底径6.3厘米,壶体使用原始红陶烧制而成,可以看到脖颈以上的“人头”部分是由工匠手捏而成,其下的壶部分应该是用泥条盘筑法制成。人头部分与壶身浑然一体,人头似微微仰望,面部柔和,嘴角微翘,似乎正在微微一笑。陶壶整体呈高颈、鼓腹、小平底形状,鼻梁修长,头顶发型乍一看像今天流行的“羊毛卷”。郭罗介绍说,用泥条盘筑法制成“人身”后,手捏成了“人头”,头发和眼口应该是用“戳印”方法制成,头发看上去井然有序,疑似用指甲戳印而成,而耳朵应该是用“贴塑”的方式完成的。

在郭罗的指引下,记者注意到,在“人头”下面,壶身两侧有一个很明显痕迹。郭罗认为应该就是这个“人”的手臂,最初“贴塑”在壶身上,只是历经千年早已掉落,不可看出原貌了。不过手臂是垂在身体两侧,还是举过头顶比了个“心”就不得而知了,正如西方之维纳斯,全凭人们的想象了。同样是用“贴塑”方式制成的还有她的耳朵,因为在历史的尘埃中脱落,现在“人头”只剩下一只耳朵了。

  “一只耳”“羊毛卷”

  却象征着人类文明的觉醒

即使只有“一只耳”,也不影响这壶的“美貌”,她微微一笑,凝望着星空,这是来自六千多年前人类最初的凝望,也许想到了什么开心的事儿,所以她的微笑很倾城。坦率地讲,从今人的眼光看,这个人头壶更像是一个稚子,眼神纯真,笑容也格外天真。但郭罗表示,从颌骨的角度来判断,男性颌骨角度方正,而女性的比较柔和,很显然,这个人头壶颌骨角度比较柔和,面部也非常清秀,所以有专家认为这是个女性。更重要的是,整个壶形似葫芦,壶身圆润饱满,似孕妇高高隆起的腹部,考虑到古人对于生殖的崇拜,也有专家认为这是一名正在孕育生命的孕妇,也体现了母系社会对于生命的崇拜。

在壶身后背,有一个断面扁圆形管道,郭罗称之为管状流,用今人的话来说就是注水口,用于向壶内注水。有人说眼睛和嘴巴也许就构成了出水口,但郭罗认为这种可能性小,注水口应该也是出水口。不过,相比于仰韶文化人们熟悉的其他容器,这个容器实在容量有限,加之出水口较小,郭罗透露,文物工作者当然也不可能向文物内注水去考量其功能,但这件文物出土地并不是墓葬区,所以他们认为这就是一件生活器具,他推测这是盛酒的容器,因为人类酿酒的历史已有八千年之久,而这件文物距今有6500年左右,当时酒就已经是特别珍贵和稀有的,所以盛酒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当然,也有可能是远古祭祀仪式上使用的特殊器具也未可知。

泥巴、水和火的交融,如同很多孩子都有童年玩泥巴的经历,在人类童年的阶段,也有这样一段经历。当时的仰韶文化先民“玩泥巴”玩出花样,参照自身形象,用原始红陶烧制壶体,再手工捏制了人头部分,为今人清晰地记录下了六千多年前,仰韶文化时期人类真实的容貌特征,象征着人类文明的觉醒。

红陶人头壶,不过是历史留下的亿万张迷惘的面孔之一,但她和那些幸运的小伙伴一样,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拥有漫长的生命。凝望着人类最初的凝望,与人头壶对视,穿越6000多年时空,这一刻我们依然能感受到文明的脉动。

来源:西安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