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北区
“四普”宣传进驻非遗共富集市。近日,江北区“四普”办进驻“和风惠民”非遗共富集市,在文教街道北岸星街坊音乐广场开展“四普”宣传活动。此前宣传工作中,江北区“四普”办已联合多个单位完成“四普”进社区、进乡村、进广场、进集市、进机关、进历史街区等多种场景的宣传活动。
“三普”点位复查工作顺利完成。11月,江北区文物普查队全力推进外业普查工作,对辖区内外滩、慈城、甬江、洪塘4个镇街52处攻坚克难点位进行全面复核。截至11月22日,江北区“四普”办完成“三普”299个点位的复核工作,进入资料审核和专项研究阶段。自“四普”外业工作开展以来,江北区每月召开普查工作例会,对普查中发现的问题月月梳理月月清,此外不定期组织召开普查业务培训会、普查业务指导推进会、普查质量评估指导会等,邀请省、市“四普”专家、领导现场教学,对标普查标准、逐项审核、提升实操技能,针对普查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改正,确保普查成果质量符合要求。
镇海区
召开“四普”第二阶段工作推进会。11月25日下午,镇海区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召开了镇海区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第二阶段工作推进会。会上,区普查队传达了全省第四次文物普查第二阶段中期培训班上的工作部署要求,分享了培训内容,并汇报了区“四普”整体开展情况。会议针对前期普查工作中遇到的痛点、难点问题研究解决方案,并根据目前进度部署下步工作。
北仑区
烽火台现状图
新发现烽火台遗址。近日,北仑区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队在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取得了重要发现——在白峰街道司前的炮台山之巅,探寻到了两座明代烽火台遗址。这一发现对于深入探究北仑地区抗倭及抵御外来侵略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炮台山西侧烽火台遗址,当地村民称作“老炮台”,整体损毁比较严重。经测量,遗址长约7米、宽约5米、高约2米。遗址四周的地面还散落着些许砖块和小青瓦残片。在距离这座烽火台几百米之遥的东侧山顶,队员又发现了一座立面呈梯形、平面呈U型的烽火台。经测量,该烽火台遗址下部长宽约7米、上部长宽约5米、高约3米。两座烽火台其形制与原北仑区文保点穿山烽火台极为相似,普查队员初步判定此两座烽火台为明代的海防设施。
明代《筹海图编》中记载:“穿山后所:台一,神堂;烽堠九,西山、碶头、所后所、锅盖、撩虾埠、白峰、嵩子山、屿山、黄峙。”对照清初所绘《浙江宁波府属地理舆图》的标注,发现只有所后所,碶头、白峰三座烽堠位于大陆上,而其余烽堠都在大榭岛上。“所后所”如今还未发现,“碶头”即为穿山烽火台,故而新发现遗址为白峰烽堠无疑。
此外,队员也结合《镇海县志》记载对两座烽火台遗址分布密集的原因进行分析。西侧的烽火台应建于明代初期,之后因为所处地势不够高而被废弃。后人在视野更加开阔的东侧山顶处营建新烽火台并一直沿用至清代,此台在民国《镇海县志》中被改称为“司前山台”。北仑位于东海前哨,自古以来就是浙东海防重地,此次发现的两座烽火台对于研究北仑沿海的海防布置及明代的抗倭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鄞州区
圆公塔院列入“四普”新发现。近日,鄞州区“四普”工作队将圆公塔院纳入“四普”新发现。塔院主殿内供奉着圆瑛法师、明旸法师、广修法师三座舍利塔,两侧墙上镶嵌着圆瑛、明旸、赵朴初、倓虚等著名高僧书写的多块碑刻。该塔院的发现丰富了天童寺的历史文化内涵。
圆瑛法师为近现代著名高僧,曾任新中国成立后首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其与天童寺有着很深的渊源,年轻时曾在天童寺跟随寄禅敬安法师学禅。民国十九年至二十五年间(1930—1936)任天童寺方丈。晚年虽在上海,但病重后,思念天童寺,要求弟子立即把他送回天童寺,并道出遗谒:“余一期将尽,力疾还山,身托祖庭,心栖净土。”其圆寂后就葬在天童寺前的青凤岗,1957年增建为塔院。
明旸法师为天童寺方丈,曾任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为现代著名高僧。广修法师在“十年动乱”后主持天童寺日常工作,对于重振天童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塘溪发现沙孟海早期书迹。近日,根据市民提供的线索,鄞州区“四普”工作队在塘溪镇某山上新发现一座民国时期墓葬。
该墓葬主体部分用乱石垒砌,保存完好;墓碑为横式,用楷书书写,每字约20厘米见方,上、下款及两侧的墓联同样以纤细的楷书写就。虽然墓面上没有留有书写者信息,但是据当地老人介绍,墓主与沙孟海有亲戚关系,此墓碑为沙孟海所书。从书法角度看,此墓碑书法符合沙孟海早期书法特征。墓上纪年为民国八年(1919),可知此墓碑为沙孟海20岁时所写,是已知最早的沙孟海书迹之一,十分难得。
宁海县
三维扫描数字化技术助力文物保护。11月26日下午,宁海县“四普”普查队联合专业团队对“四普”前就已发现的西店樟树石屏山石刻进行数字化扫描和信息采集。该石刻位于宁海县西店镇樟树村后山的一块岩石上,内容包括左右两首诗,文末有完整的题名和纪年。右侧诗刻内容为“千岩壁立任莓苔,今日玉槃居士来。洗劚云根堪宴坐,不教独秀在天台”,落款为“昌☐季明”。左侧诗刻内容为“地灵阐宝出苍苔,匹马严风奉命来。万里梯航随入贡,近天高处映三台”,后为落款“金吾卫上将军中书左丞行浙东道宣慰使哈剌䚟赓”,纪年“大德二年十一月六日”位于左侧诗末。大德二年对应的公元年份是1298年,据此可知,这处石刻是一处元代摩崖石刻,距今726年。
摩崖石刻有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史料价值,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石刻都有一定的风化情况,为了及早地保留其价值,宁海县利用现代三维扫描技术,运用立体化测量方式将其全部现状数字化采集、制作、存储,可以为后续更好地实现文物保护、研究和展示教育等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
(图文来源于“宁波文化遗产”,侵删)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文物平安立场
文物平安投稿:wenwupingan@126.com
文物安全,社会参与,人人尽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