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湖南省农科院创制我国最大植物内生微生物资源库

湖南省农科院历经6年,建立了我国最大的植物内生微生物资源库和信息库,并开展了相关产业化研究。团队负责人李鑫博士表示,该资源库已鉴定出1万余份微生物资源,涵盖137个科、279个属、1057个种,满足农业绿色生产需求。然而,微生物制剂货架期短的问题依然存在。为此,团队开发了微生物抑制剂和稳定剂,实现了长效常温储存,降低了成本。一些新型制剂在企业中尚未全面推广应用。

入选《自然》年度十大人物,中国医者有望推动CAR-T疗法大规模生产

12月10日,《自然》发布2024年度十大人物,其中中国学者徐沪济因其在CAR-T疗法上的突破性研究受到关注。徐沪济团队首次使用异体现货通用型CAR-T疗法帮助风湿免疫性疾病患者,实现了长期缓解。这标志着一种可能实现CAR-T细胞疗法批量生产的供体策略的初步成功,或将降低治疗成本并扩大覆盖面。然而,接受该疗法的患者是否会面临其他风险仍待时间检验。

Nature Medicine:基因破解脂肪肝两种亚型新希望

近日,研究发表在Nature Medicine的有关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肝病(MASLD)的报告指出,通过大规模遗传学分析,发现此病存在两种主要亚型。这项研究揭示了MASLD的遗传复杂性,并通过分区多基因风险评分成功鉴别出肝脏特异性和系统性代谢紊乱两种亚型。然而,现有研究样本主要集中于欧洲裔人群,缺乏对其他族群的普适性验证,这可能导致非欧洲裔人群遗传风险低估的问题。

瓴路药业CD19 ADC获批上市

12月10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了瓴路药业的靶向CD19的抗体偶联药物Loncastuximab tesirine上市,用于治疗复发/难治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R/R DLBCL)。这是国内首个获批的CD19 ADC药物。其上市基于II期研究的数据,该研究显示了该药在中国患者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与全球关键临床试验一致。然而,此次批准也提醒我们继续关注药物在更大规模人群中的表现及潜在风险。

科学家首次拍摄到“分子电影”,揭示细胞转录和翻译如何相互作用

欧洲分子生物学实验室(EMBL)的研究团队通过创新技术,首次捕捉到细菌细胞内转录与翻译过程的交互。利用单分子多色荧光显微技术,他们发现RNA聚合酶和核糖体通过长链RNA进行“远程沟通”,当翻译同时发生时,转录效率显著提升。这一发现可能为抗生素开发提供新策略,通过同时干预两个分子机器,有望规避耐药性问题。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杂志上,为应对全球抗生素耐药性挑战提供了科学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