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贺子珍的妹妹贺怡前往北平,心中带着一个沉重的心愿。她看到因思念女儿而憔悴不堪的姐姐,心里无比痛惜。在贺怡看来,也许这正是一个机会,借着娇娇与父亲毛泽东的关系,或许能够促成姐姐与毛主席复婚。尽管过去了十几年,但她仍怀抱希望,认为这场婚姻未必就此终结。于是,她写了一封信给毛泽东,恳求他重新考虑与姐姐贺子珍的关系。
毛泽东的回复并未让贺怡如愿。无论是她亲自去见,还是通过信件的方式,毛主席始终未对贺子珍的复婚请求做出回应。最终,他给出的答复充满了决绝:“贺怡真不懂事,我怎么能与她再回到原来呢?”
回望那段往事,毛泽东与贺子珍的缘分是从井冈山时期开始的。当时,毛泽东对贺子珍一见钟情,并逐渐加深了对她的依恋。在长征路上,两人并肩作战,经历了无数艰难困苦,也有过深刻的情感交织。贺子珍曾在战火中遭遇敌军扫射,身体负伤,且在一次产子时失去了自己的女儿。即便如此,他们的婚姻依然走到了1935年末。
然而,长时间的离别和战争带来的压力让两人关系逐渐疏远。1937年,两人爆发了严重的争吵,贺子珍愤然离开毛泽东,决心远赴苏联。毛泽东曾尝试挽留,甚至通过信件和警卫员去接她回来,但她的决定已经无法改变。她离开时,留给毛泽东的,除了诀别信,还有他对这段婚姻的深深叹息。她去了苏联,生活更加艰难,身心俱疲。她怀上了第二个孩子,却因身体虚弱,未能保住孩子。
1947年,贺子珍带着女儿回到中国。她在沈阳重新与妹妹贺怡团聚。两姐妹终于相见,经过十几年的分离,彼此都充满了激动和思念。在相聚的过程中,贺子珍得知毛泽东在她母亲去世后,曾细心地为她立碑安葬,感动之余,她也不禁泪流满面。毛泽东的关心让她意识到,尽管两人的婚姻已成往事,但他对她及家人的照料依然深深影响着她。
贺子珍想起了往日的情感,她决定写一封信给毛泽东,感谢他过去的帮助,并询问他是否一切安好。同时,贺子珍的女儿娇娇,也决定为自己的父亲写封信。娇娇对毛泽东的记忆非常模糊,她只知道这个名字经常出现在报纸和广播中。由于语言不通,她用俄文写下了她的心声,并在信末称呼毛泽东为“毛主席”。母女俩将信件放入一个信封,寄出了这封带有深情的通信。
毛泽东收到信件后,心中感慨万分。他看到娇娇的照片,注意到她扎着的小辫子,不禁想起了那个自己曾经深爱过的女人——贺子珍。尽管毛泽东并未亲自回信给贺子珍,但他却通过电报联系了娇娇,并祝福她能尽快回到他身边。而对于贺子珍的信,他始终未做出回复。
1949年,毛泽东决定派人前往沈阳,接回自己失散多年的女儿。当消息传来,贺子珍没有任何迟疑,立刻同意了毛泽东的请求。她并不打算阻止女儿与父亲团聚,但她心中清楚,这段婚姻早已不可能恢复原状。贺怡则认为,这也许是一个重新修复姐姐与毛泽东关系的机会,甚至在心中暗自策划着如何促使两人复婚。
贺子珍对于贺怡的想法并不认同。她默默收拾着女儿的行李,心里无比沉痛。她知道,尽管曾经深爱过毛泽东,时过境迁,彼此的距离早已无法跨越。贺怡不死心,前往北平,想亲自见毛泽东一面,然而她最终只得通过一封信表达心愿。她在信中希望毛泽东能够考虑和姐姐重修旧好,然而毛泽东并未给她回信。毛主席只是收下了贺怡的礼物,并且回赠了一些表示感谢的物品。
过了一段时间,贺子珍因思念女儿,写了第二封信给毛泽东,但这封信并没有提及复婚的事,只是表达了她的思念与祝福。毛泽东依然没有给她回信,只是通过娇娇转达了对贺子珍的问候。这时,贺子珍终于明白,毛泽东早已将他们的过去深深埋在了心底,那个曾经热烈的爱情故事已经无法复燃。
最终,毛泽东给出的答案是那样简洁却也深刻:“贺怡真不懂事,我怎么能与她再回到原来呢?”这一句简单的回应,清晰地表明了他对过去的决然,和对未来的无所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