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汉中后期众多的政治家中,有一位大叔颇为欣赏的实干家——晁错。他大力提倡削藩,并将此主张落到实处。晁错无疑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极具政治远见,甚至将自己的政治理想看得比生命还重要,对汉景帝更是忠心耿耿。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忠君爱国的臣子,最终却落得满门抄斩的凄惨下场,着实令人慨叹帝王与权力斗争的残酷无情。

晁错难道该死吗?显然不该。晁错的死,成为了汉景帝一生难以抹去的污点。晁错之死,表面上是汉景帝的冷血无情所致,然而,真正的幕后因素却是袁盎以及他自身,实际上是他的政治理想将他推向了深渊。

晁错推行削藩这一政治策略后,他的父亲就曾言,他此举会牺牲全家以安定汉家天下。父亲不忍目睹满门抄斩的结局,提前自杀身亡。即便如此,晁错依然没有动摇推行削藩的决心。

坚持削藩的结果,便是藩王们起兵造反,以战争来捍卫自身的政治利益。后来在吴王的煽动下,七国联合起来对抗朝廷,打着清君侧、保卫汉家天下的旗号起兵造反。吴王集结了封国内的亡命之徒和普通百姓,组成了一支多达二十万人的军队,声势极为浩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面对如此局势,汉景帝内心有些慌乱。他虽为仁义之君,但总体而言内心较为怯懦。所以在七国之乱伊始,他颇为焦虑。实际上,七国之乱根本不足为惧,因为朝廷的整体实力远超他们,尤其是打消耗战,七国根本无力支撑。最为关键的是,在文景之治下,老百姓生活幸福,赋税不重,人心向朝廷。但汉景帝却未意识到这点,一心想着能够兵不血刃地结束这场战争。

不知如何达成这一政治目标的汉景帝向众大臣寻求帮助,此时袁盎向汉景帝出了个糟糕的主意,即杀了晁错全家,以平息诸侯的怒火。随后,汉景帝指使官员弹劾晁错,指责其削藩引发七国之乱的罪过,并建议杀了晁错全家,汉景帝顺势应允。这样做的好处在于,避免让众人给他扣上无情无义的骂名,毕竟晁错曾是他的授业恩师,对他可谓仁至义尽。

袁盎心里很清楚,吴王迟早都会造反,因为吴王为造反之事筹备多年,不论晁错是否削藩,吴王必定会起兵。同样,袁盎也深知,即便汉景帝杀了晁错,战争也绝不会停止。

既然如此,袁盎为何还要建议汉景帝杀掉晁错呢?原因很简单,为了报私仇。若不除掉晁错,晁错定会想法除掉他,为了保护自身性命和政治利益,他必须借机铲除晁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晁错与袁盎原本并无生死之仇,两人结怨是因为袁盎收受吴王贿赂,晁错借此剥夺了袁盎的政治利益,从此两人成为仇家。有晁错在,就没袁盎;有袁盎在,就没晁错,两人皆心胸狭隘。于是晁错想借袁盎与吴王之事除掉袁盎,不料最终被袁盎反杀,落得个满门抄斩的下场。

在大叔看来,晁错着实倒霉。他未曾思考大家当官的目的,难道不就是为了成为统治阶级,然后贪污腐败吗?当官不就是为了更方便、更合法地捞钱吗?不然谁会去当呢!你断了别人的财路,别人岂会不记恨?

再者,国家只是皇帝和老百姓的,跟当官的毫无关系。无论国家如何,当官的都不会受害,大家一起捞钱,吃香喝辣不好吗?没钱了,从皇帝和老百姓那里获取不就行了,受害的不过是皇帝和老百姓,与我们有何干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晁错看不到这一点,也可以说他根本不懂为官之道,只是一味地忠君爱国。忠君爱国又有几人能有好结果?选择了忠君爱国,就选择了以最惨烈的代价名垂青史,可这样真的值得吗?显然是极不划算的。所以从某种角度而言,晁错也算是该死,是他自己的政治理想害了他,袁盎不过是个推波助澜的人罢了。

搞政治,一定要将自身利益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同时要懂得拉帮结派。像晁错这种独善其身、不与浊流同污的人,并不适合在官场生存,即便没有袁盎,他死于非命也是迟早的事。因为不让别人捞钱的人,别人定然不会让他身居高位。

总之,晁错的死还是要归咎于他自己,不懂得保全自身和为官之道。虽令人意难平,但满门抄斩或许也是他应得的结局。当然,此文纯属个人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