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0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在深圳召开推广三明医改经验新闻发布会。南都记者从会上了解到,“十四五”以来,深圳累计投入卫生健康财政经费1805亿元,2023年公立医院财政补助收入占比达到27.4%,全市公立医院均没有负债运营,建成“15分钟社康圈”,社康机构诊疗量占比达到39.3%。
率先取消药品加成,推行按病种分值付费
深圳市委常委、市人民政府党组成员陈清在发布会上介绍,深圳将健康深圳、医改工作纳入到政府绩效考核,建立“三医”协同发展和治理、医疗卫生行业综合监管等两个联席会议制度,形成市区联动、强力推进医改工作机制。
“十四五”以来,整个市级累计投入卫生健康财政经费1805个亿,年均增长11%。建立“以事定费、购买服务、专项补助”的公立医院投入保障机制,2023年公立医院财政补助收入占比达到27.4%,全市公立医院均没有负债运营。
对于市民看病就医来说,首先要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药品的价格。
深圳率先取消药品加成,落实48批次药耗集中带量采购,承接3批次省际联盟集采,开展7批次耗材价格谈判,节约采购金额140个亿。
此外,深圳推进深化医疗服务价格改革试点,调整了近5000项医疗服务价格,提高诊查、护理、治疗、手术等服务价格,重点支持护理、儿科、中医等学科的发展,提高的部分主要由医保基金来承担,2023年公立医院医疗服务收入占比提高到34.4%。推行按病种分值付费(DIP)为主多元复合支付方式,付费的病例占比达到99%以上。还建立国谈药、“岭南名方”等医保单独支付机制,支持创新药入院。
全市个人卫生支出占全市卫生总费用的比例为16.2%
群众满不满意是检验改革成不成功的重要标准。2023年全市个人卫生支出占全市卫生总费用的比例为16.2%,就医负担大大减轻。如何减轻深圳人看病就医负担,深圳有以下举措:
一是构建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深圳将83万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也纳入到保障范围,建立连续参保激励机制,参保率达97.6%。健全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保障机制,普通的门诊最高报销80%,恶性肿瘤等门诊大病最高报销90%、住院费用最高报销95%。深圳还推出“深圳惠民保”,理赔超15万人次、理赔了3.6亿元,报销覆盖庞贝病等罕见病高价自费特效药。
二是激发医务人员积极性。启动“编制池”改革,解决高层次医学人才和优秀管理人才入编问题。推行人员总量管理,努力实现编内编外人员“同工同酬”。拓宽财政、医保、价格等薪酬保障来源,优化不同等级医疗机构之间、医院不同科室之间薪酬的差距,逐步缩小奖励绩效工资占比。整个2023年全市公立医院人员支出占比达到52.1%。
三是持续改善就医体验。全市70%的社康机构开放了午间门诊和夜诊门诊。在深圳市人民医院等9家医院开展无陪护病房服务试点。所有的市属医院均设立“一站式”群众诉求服务点,对群众的投诉“接诉即办”,让群众看病就医更方便、更舒心、更放心。
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实现资源下沉,建成“15分钟社康圈”
深圳有什么“特产”能让离开的人怀念,让外地人羡慕?答案就是:社康。
最新统计显示,全市社康机构数量达970家,遍布各社区,已基本形成“15分钟社康圈”。平均每2万名常住居民就拥有一家社康机构,90%以上的居民步行不超过15分钟,就能抵达一家社康机构。
社康已成为深圳人最靠得住的“健康守门人”,小病、常见病基本都能在家门口解决。社康机构诊疗量占比达到39.3%,84.7%高血压、76.9%糖尿病患者在社康机构就诊。
深圳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以基层为重点,强化优质医疗资源均衡布局和扩容下沉。自“十四五”以来,深圳市委市政府着力补齐原特区外医疗资源短板,布局肿瘤、心血管、康复、精神、神经等专科资源。组建21家基层医疗集团,将所有社康机构交由区属综合医院来举办和管理,区属医院与所属社康机构形成人财物、绩效分配“一家人”,基本医疗和健康管理“一张网”,实现社康机构网格化布局、规范化管理、便民化服务。
深圳市人大常委会将社康服务扩容提质作为“1号提案”,由市政府的主要领导牵头办理。对符合条件到社康机构工作的全科医生,财政方面按学历给一次性生活补助,全市每万人全科医生就达到5.2名。社康机构价格标准比二、三级医院分别下调15%、20%,而医保报销比例比二、三级医院高10%、20%。全市有1100余万参保人绑定在基层医疗集团来首诊,医保按照每家集团绑定的参保人数量来核定门诊统筹费用,实行“总额管理、结余留用”,这样来比较好地引导健康管理。对于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如果签约家庭医生,还可以享受报销90%的医保用药优惠。
统筹:南都记者 李榕
采写:南都记者 谢萌 李榕 摄影:南都记者 霍健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