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亏了帮扶车间,让我靠近家就能做来料加工,既照顾到3个小孩,每月又有2500至3000元的收入,一举多得!”浦北县北通镇旱田村脱贫户林锦秀感激地说。
这是浦北县就近挖掘优势资源、促进群众“家门口”就业增收的一个缩影。2024年以来,浦北聚焦“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深化“园区+车间+庭院”模式,开展“聚百家企业·创千个车间·联万户家庭”三年行动,以“好就业、就好业”为目标,通过强化组织领导、深化就业模式、健全服务体系等有力举措,实现劳动力在“家门口”增收致富。
强化组织领导,打通供需两端
百日攻坚行动频。制定《浦北县服务重点工业企业招工工作实施方案》,建立“县级引领+镇级推进+定点包联”助企联动机制,形成县、镇、村三级抓就业的工作体系,部署开展服务重点工业企业招工行动、开展招商引资百日攻坚行动、征地搬迁安置百日攻坚行动,着力建立企业、务工人员需求牵引供给的有效机制,促进岗位收集、技能培训、用工服务、政策兑现等高效服务联动。攻坚期间共为重点工业企业招工3985人。
丰富就业服务载体。建立工业园区就业服务工作站,打造浦北县工业园区就业服务工作站和泉水工业园区就业服务工作站。实施“双服务”模式,每月全覆盖走访企业、村(社区)至少1次,了解就业帮扶车间吸引脱贫劳动力、灵活就业人员、公益性岗位人员情况;不定期走访在家劳动力就业情况,建立需求清单,推荐群众就近到企业、车间就业。
产业带动就业。围绕支持“扩规模、壮加工、促融合、育品牌”四大攻坚战就业目标,落实国家创业担保3884万元,与2023年同比增加500万元,帮助更多的劳动者实现就业再就业。推行“陈皮贷”“八角贷”等产业“专项贷”。今年浦北陈皮产业产值预计达60亿元,带动2万多户10万多群众在家门口就业致富。
优化就业模式,打破城乡界限
创新“园区+车间+庭院”模式。开展“聚百家企业·创千个车间·联万户家庭”三年行动,依托和招引有实力、有成长性的纺织服装、电子信息、纺织类等优质劳动密集型工业企业,在园区设厂(总部),发挥镇村车间、庭院就地就近吸纳劳动力的优势,推动各类优质劳动密集型企业在全县镇村设置加工点,将来料加工延伸至“村里头”“家门口”,形成一家企业、多家车间的“1+N”格局。全县共有镇村车间(加工点)506间,吸纳近1.4万人实现“家门口就业”。
村企合作结对共建。通过“村企联建、村企联动、村企联手”结对共建模式,动员本地中小企业参与。全县773家民营企业与274个村(社区)结对共建,实施兴村项目892个,投资总额15.1亿元,提高村集体经济961万元,带动就业9786人。
“公司+帮扶车间+农户”模式显成效。通过落实就业补助资金政策支持85间企业(车间)转型为就业帮扶车间,引导组织广西晟玮家居科技有限公司、浦北瀛通智能电子有限公司等园区企业,“进村入户”开办帮扶车间。其中,仅4个编织规上企业在村设立车间、收发点就达到425个,超3万名农村富余劳动力通过“庭院编织”就业增收,带动674个脱贫劳动力稳定就业。
构建“线上+线下”联动矩阵。线上通过“直播带岗”“云上探企”等新型招聘方式,打破地域限制,让求职者足不出户就能了解岗位信息,共开展50期线上直播带岗、发布260期企业招工短视频,累计线上观看直播人数8.87万人次。线下通过专场招聘会、招工服务点等形式,将就业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对190家镇(园区)村企业(车间)进行用工监测,定向收集企业用工需求,服务重点企业5943人,有效解决企业用工难的问题。
深化服务体系,打消后顾之忧
落实责任促就业。浦北县坚决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要求,压实社保就业专责小组责任,建立脱贫人口(含监测对象)、农村低收入人口、返乡回流人员等重点人群动态监测机制,开展“251”就业帮扶,对全县1176名未务工脱贫劳动力、雨露计划毕业生均安排各村(社区)“两委”干部、驻村工作队、网格员等实行“一对一”实名帮扶,每人提供2次以上职业指导、推送5个针对性岗位、推荐1个培训项目,有效促进雨露计划毕业生就业率不低于90%。
强化维权促和谐。将劳动监察、劳动仲裁等融入到就业权益保障,在县城工业园区就业服务站增挂浦北县劳动争议诉调对接中心县城工业园区调解室,与“人社+工会+法院”劳动争议诉调对接中心、园区就业服务站诉调对接中心深度融合,持续解决群众公平就业、人身权益等重点工作,切实为群众办好事、解难事、做实事。
优化服务促民生。在泉水工业园区投资143万元建设职工之家,为园区内近百家企业职工提供文娱一体的活动场所。在县城工业园区投资8900万元新建两所学校,新增学位2700个。对进入重点工业连续工作6个月的员工,在企业所在地学校妥善解决随迁子女的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入学问题。(马启崇 朱正芬)
来源:浦北县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