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毫不起眼的老头
也曾有过意气风发的青年时代
我和祖父的关系很尴尬,与他所有的交流,不过是每年逢年过节不超过五次的“点头之交”,他问我学习怎么样,我问他身体怎么样,两人回答都是一样的“还好”。
甚至,因为他眼睛不好,每周都要我父亲带去医院,以致我把他当成了给我父亲带来精神和费用双重负担的假想敌。
因此,当家传编辑部与我们学校广州华商学院文字共同开设《数字人文视野下的家风文化传承》课程要求每位学生写作自己的家传时,我觉得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不是因为采访写作能力,而是我与祖辈的关系,“我采访不到他”。
但指导老师韩馨儿说,人的意义是在讲述中被记录和传承的,没有你想的那么难。再说了,这也未尝不是你们修复关系的契机。
但我内心仍然特别抗拒。国庆假期想去采访,正好碰上爷爷生病,还是父亲告诉我的。长达一个星期之久的假期,我拖到回校的前一日下午才磨磨蹭蹭到爷爷家探病。我们俩面面相觑,我摸出本子,脑子里想到什么问什么,盼望着时间赶紧过去。
爷爷看不太清我,也很局促。但为了我的作业,他还是努力回忆,希望帮上忙。我没有打断他,即使尘封已久的记忆被他讲得颠三倒四,从1965年没有过渡地跳转到1982年,我也硬着头皮写。
这可能是我最失败的一次采访,事后也没有及时整理,遗忘了很多信息,稿子写得零碎。
但经历了这次采访,我好像对爷爷的印象没那么消极了。
至少我知道了,他的眼睛并非老年人常见的白内障、青光眼,而是年轻时替村里购买氨水时意外受伤的。
他之所以有这次遭遇,还是因为他是个能人,是村里见过世面的,所以才有去广州采购的机会。
而且,他后来还做了国有企业的总经理,可见他并非我眼中毫不起眼的老头——他也有过意气风发的青年时代。
而这些年里,他饱受伤痛的困扰,经常半夜疼得惊醒,而我只烦他让父亲不得安宁。
回校后跟韩馨儿说起,她说“你要是不问,这事他能委屈一辈子”。
后来,我和父亲谈起爷爷眼疾背后的故事,看着他诧异的表情,我才知道原来他也不知道。
我的经历,在某些程度也反映了当代中国家庭普遍面临的关系困境:长辈不擅长也不主动讲述,子女孙辈不愿意倾听。子女孙辈觉得和祖辈没什么好交流沟通,而祖辈则缺乏自信,习惯在孙辈面前用说教掩饰融不进话题的自卑,所以矛盾始终无法解决。所有的误会可能随着老人的离开被淹没在时间的长河里。
而一旦打开心结,一些过往的美好就会浮现出来。小时候一到假期我就跑外婆家,爷爷每每拿着我爱吃的东西去外公家看我,每次都怯生生在门口问“晓杭好吗”,外公翘着二郎腿回答“好得很”。见我不搭理,爷爷只好放下东西讪讪离去。
现在想来,他和所有的爷爷一样疼爱自己的孙女,只是我们竟从未建立起真正的祖孙关系。如果不是这次写家传,我们可能会永远错过一场真正互相理解的祖孙情。
想通了这一点,第二次采访就顺利了很多。母亲本以为我周末回家就是陪她的,结果却是去找爷爷奶奶。
本以为只是一次寻常的课程作业,见我又来采访,爷爷奶奶脸上的惊艳几乎掩饰不住。爷爷喊来了邻居和亲戚,自豪地向他们宣告“小记者又来采访我了”!
爷爷好像没那么无趣了,甚至有些可爱。除了说教,我们还有这么多事情能说。而且,他讲述的故事也越来越流畅、越来越有趣。从他神采飞扬的脸上,我能看到他被我价值认可后的那种满足。
是啊,我们从不该是敌人,而是最最珍贵的亲人。从那以后,每个周一回校,我竟开始期待和爷爷下一次采访会面。
有一次,奶奶竟然拉着我讲起我母亲的“坏话”,后来发现不对,才赶紧说这个不能写。不知道什么时候,奶奶把我当成了她可以讲私密话的小“闺蜜”。
很多同学听到我给爷爷写家传,第一反应就是我和爷爷的关系肯定很好,只有这样爷爷才会如此配合我的采访。但他们不知道的,其实正是因为采访,我们的关系才一步步走向亲密。
在医学研究里,叙述过去属于心理疗愈的一部分。而通过这个采访,意外修复了我与父亲的关系。
我们的矛盾从我青春期延续至今。偶尔一两次出行,不吵架已经算是上天开恩,在我眼里,他始终是个暴脾气的落魄暴发户,穷得理所应当。
但在爷爷的叙述中,我认识了 “并不熟悉”的父亲,看到了他固执严厉背后的另一面。
童年时期,同伴在玩耍时,他担着猪食去喂猪,猪食味道一言难尽,自卑担心被同学看见没面子。中学时,经常缺勤,跑去厂子里打工,补贴家用。一个月只上一两天学,勉勉强强念完初中。不同于因为考不上高中而出来打工的同学,他天资尚佳,虽去学校时间不多,但是书是实打实读进去脑子里。可惜造化弄人,家庭的压力让他不得不早早懂事,担起家庭重担。
在建爷爷家的楼房时,父亲只有20岁。不甘人后,白天打工,晚上和哥哥们熬夜粉刷墙壁,靠着“不蒸馒头,争口气”的潮汕人信念,他就这么熬过一个个孤独的夜晚。
哪有那么多暴发户?他的家业都是一滴滴汗积攒来的。父辈没能给他帮助,他一步步奔走到今天这个位置,全靠他自己。聪明如斯,在行业发展顶峰时懂得急流勇退,重新拾起锄头,做一个与世无争的农民。他给了家庭最好的生活,又在条件允许时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那天晚上,结束采访,父亲到爷爷家接我回家。我盯着看他白了一半的后脑勺,搂住了他的腰。
血浓于水是客观亲缘表现,但是亲情的实际浓度,离不开倾听和了解。一个愿意讲一个愿意听,爱才一步步走向具象。
叙事老年学认为,讲述关于我们的世界、关系和自我的故事,是人类创造意义的基本方式。家传写作就是叙事老年学发展下的产物,它存在的意义就来自于老人自己讲述自己的故事。
如果要孝敬和尊重老年人,那么人生的传记层面与生物层面同等重要。就此而言,写作家传绝不只是为了记录过去,而是探索祖辈、父辈及我们个人存在的意义。在叙述过程中,找到代际关系的和解密钥。
我可能已经拿到了一把!
文|吴晓杭(广州华商学院学生,文学院与家传编辑部联办的「数字人文视野下的家风文化传承」课程班学员)
我写了那么多家传,发现许多成功者,其祖辈要么是读书人、绅士,要么是企业家地主。
或有平民家庭出一雄杰,通过读书等方式逆天改命,从而实现阶层跃升。
举凡发达国家,学生入学先讲家传,次学国史,真正认识自己和家人。
人是意义的动物,讲述关于我们的世界、关系和自我的故事、写作家传,是人类创造意义的基本方式。长按下面微信二维码,识别加我好友,一起抢救和传承家庭记忆:
家传系列,请点击关注我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