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少年立志
蔡廷锴于1892年4月15日出生于广东罗定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的父亲务农,同时兼做裁缝和兽医。
蔡廷锴9岁时到邻村的书馆入学读书,但在他11岁时,母亲突然去世,导致他仅上了3年学便被迫辍学。
辍学后,蔡廷锴过早地担起了生活的重担,忙时与姐姐一起种地,闲时则跟随父亲学习裁缝技艺。
生活的磨难练就了蔡廷锴倔犟的性格和健壮的体魄。
他的童年在贫困与艰辛中流逝,这些经历对他的成长和性格形成有着重要影响。
随着年龄的增长,蔡廷锴的眼界越来越宽,外国列强对中国的欺侮和清政府的割地赔款、丧权辱国常使他愤恨不已。
他小时候最爱读《三国演义》,尤其崇拜赵子龙,相信自己有一天会像赵子龙那样驰骋疆场杀敌报国。
1908年9月,蔡廷锴与本地农家女彭惠芳结婚。这段婚姻也是他早年生活的一部分。
蔡廷锴的童年和少年时期是在贫困和劳动中度过的,这些经历塑造了他坚韧不拔的性格,并激发了他日后投身军旅、报效国家的决心。
1910年新军来到罗定县,蔡廷锴因家境贫困,瞒着父亲、妻子,以外出替人裁缝衣服为借口,加入了新军。他先后四次投军,但每次都时间不长就被迫离去。
1918年,蔡廷锴到李耀汉肇军的陈铭枢营当排长。1919年肇军解体后,陈铭枢营改属于护国军林虎部,蔡廷锴被选入护国第二军陆军讲武堂学习一年。
1920年,蔡廷锴所在部队编入护国军第二军陈铭枢营,同年8月入该军武堂学习,第二年9月毕业。
二、赤心报国却两次叛变
1922年,蔡廷锴转任粤军第一师第三营第十一连连长,并由陈铭枢介绍加入中国国民党。
同年5月,他参加了第一次北伐,在江西率全连日行军50多公里,攻占信丰城,因此获得记功一次。
1924年,蔡廷锴应孙中山大本营补充团一营长邓世增所邀,任该营连长。
次年,他参加了第一次东征及平定刘震寰、杨希闵叛军的战斗。
10月,率部在开平县单水口与数倍于己的邓本殷叛军激战3昼夜,缴获敌枪千余支。
1926年7月,蔡廷锴升任第四军第十师第二十八团团长。
同年10月,他率部北伐,参加围攻武昌的战斗,并最先攻入武昌城宾阳门。
年底,蔡廷锴任第十一军第二十四师少将副师长。
在北伐战争中,蔡廷锴因骁勇善战,屡立奇功,成为北伐名将。
1926年秋,作为国民革命军第10师28团团长,他带领部队围攻武昌城。
1927年春,蔡廷锴升任第十一军二十四师师长。
他的军队在起义军中是数得着的战斗力强的师,人数在5000左右,约占起义军总数的四分之一。
南昌起义爆发时,蔡廷锴正在庐山开会。当他得知自己的部队被叶挺带领参加了南昌起义后,他立刻动身赶到南昌。
蔡廷锴到达南昌后,对起义的领袖表示他也要参加起义。他被任命为起义军中的师长,指挥第十师旧部。
起义军南下途中,蔡廷锴与心腹密谋,计划脱离起义部队。他利用部队中的共产党员较少的机会,开始策划叛逃。
8月4日,当部队进入进贤县后,蔡廷锴认为时机已到,立即与心腹陈芝馨、张世德密谋叛逃。
他将共产党员较多的30团夹在前卫28团和后卫29团之间,以防不测。
到达进贤后,蔡廷锴命令30团到操场架枪训话,随后28团、29团迅速包围了30团。
蔡廷锴宣布因信仰不同,决定自寻出路,并要求共产党员离开第十师。
蔡廷锴宣布开除共产党员担任团长的范孟声、参谋长徐石令的职务,并勒令30多名共产党员离开第十师。
随后他发出通电,宣布第十师脱离共产党,正式叛逃。
脱离起义军后,蔡廷锴率部投奔了蒋介石。
蔡廷锴的叛逃对起义军造成了重大打击,使起义军损失了近四分之一的兵力,并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起义军的士气。这一事件也是南昌起义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为蔡廷锴的这一举动,使起义军南下的计划受到严重挫折,并且部队的情绪也发生了动摇。
接着,贺龙的20军参谋长,也带着一批部队脱离了革命。
而这两场事件,使起义部队损失了将近四分之一的人员。
而更为重要的是,这还动摇了起义部队的情绪,让此后逃离部队成为风气。
蔡廷锴在政治上的反复变化,其实不单单是他个人的问题,而是他所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
在革命处于低潮的情况下,要他们坚定跟着共产党人走,是无法办到的。
蒋介石对蔡廷锴的战绩确实非常满意,特别是在中原大战中蔡廷锴率部助蒋作战,立下战功。
因此,蒋介石扩编蔡廷锴、蒋光鼐两师为19路军,并任命蒋光鼐为19路军总指挥,蔡廷锴为19路军军长,同时给予蔡廷锴本人数万元的特别奖励和二等宝鼎章。
1930年8月,南京国民政府决定成立十九路军,蔡廷锴被任命为副总指挥兼军长。
在之后的岁月里,蔡廷锴继续为蒋介石效力,参与了对抗红军的第二次和第三次围剿行动。1930年底,蔡廷锴奉命参加对中央苏区的“围剿”。
1931年初,19路军入江西,参加对中央苏区的第二、三次“围剿”,在高兴圩的战役中,19路军和红军打的两败俱伤,蔡廷锴本人亲率手枪营反击才打退红军围攻。
这表明蔡廷锴在蒋介石手下的确是一位得力干将,参与了当时国民党军队中的多项重要军事行动。
1932年1月28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对上海的进攻,制造了一·二八事变。
蔡廷锴与蒋光鼐、戴戟三人联名向全国各界发出抗日通电,表示身为军人,“惟知正当防卫,捍患守土,是其天职,尺地寸草,不能放弃,为卫国抗战而抵抗,虽牺牲至一卒一弹,绝不退缩”。
经过近四十日的浴血奋战,十九路军苦撑月余,粉碎了日军“四小时占领上海”的狂言,使其多次更换主帅、增加援兵。
一二八淞沪抗战沉重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斗志,为以后的全面抗战提供了宝贵经验。
由于坚决主张抗日到底,反对南京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不愿继续与红军作战,1933年11月20日,蔡廷锴与陈铭枢、蒋光鼐等人一起,发动了著名的福建事变,建立了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
蔡廷锴任军事委员会委员、人民革命军第一方面军总司令。他们抵抗合围福建的国民党嫡系部队,与红军签订了抗日反蒋的初步协定。
福建事变后,19路军被蒋介石中央军镇压,部队完全解体,番号亦被取消,蔡廷锴流亡海外。
在流亡期间,蔡廷锴积极宣传抗日救国,控诉日本侵华罪行,抨击南京政府的不抵抗政策,深受海外华侨和外国友人的欢迎。
1935年,蔡廷锴在香港与李济深、陈铭枢、蒋光鼐等组织中华民族革命大同盟,主张联合各党各派一致团结抗日。
全国抗战爆发之初,蔡廷锴领导军队参加了昆仑关战役等,但后来被蒋介石夺去了军权,他空有满腔爱国之情,却无处实现杀敌报国的志愿。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蔡廷锴先后被任命为国民党第16集团军副总司令、总司令和第26集团军总司令,在两广地区抗击日寇,后因故辞去军职在家闲居多年,除继续从事抗日宣传工作外,还得以有空撰写自传。
蔡廷锴在抗日战争中表现出了坚定的抗日决心和卓越的军事指挥能力,他的贡献对于中国抗日战争具有重要意义。
三、在新中国得到重用
抗日战争胜利后,面临反对内战、争取和平的形势,蔡廷锴与李济深、何香凝等一起筹组中国国民党民主促进会,积极参加民主革命斗争。
后来,蔡廷锴到南京,与周恩来同志见面。
这次见面,更坚定了蔡廷锴与中国共产党亲密合作的决心。
1949年1月,蔡廷锴作为民主促进会的首席代表,应中共中央的邀请来到北平,出席新政协筹备委员会和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被选为政协常务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蔡廷锴担任了多项重要职务,包括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副主任等。
在抗美援朝中,蔡廷锴被推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委员会常务委员。
1951年,他被推为慰问团总团的副团长(总团团长为贺龙)前往朝鲜慰问。
蔡廷锴经常到祖国各地视察,并几乎每年都要出访一次,他到过朝鲜、苏联、日本等十几个国家,与这些国家的人民进行了广泛的接触,对增进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团结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1950年11月,蔡廷锴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前往波兰首都华沙出席世界和平大会,并被推为世界和平理事会理事。
1956年起,蔡廷锴长期担任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副主席。他在民革党务工作方面尽心尽力尽职,为新中国初期民革事业贡献着力量。
1954年,蔡廷锴参与了宪法制定工作,并在同年被任命为国家体委副主任,投身于新中国体育事业的开创及建设,带队参加了国内外多个有影响的体育赛事,主持了国内许多重要的体育活动,为新中国的体育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1968年4月25日,抗日名将蔡廷锴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76岁。
蔡廷锴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人生轨迹波澜壮阔,经历了多次重大转折。
他的军事生涯和政治抉择对中国现代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一生,从南昌起义中的叛徒,到成为副国级的干部,虽然走过不少弯路,但也展现了他迷途知返、为国家和民族做出贡献的一面,他的功过是非,只能留待后人评说。
信息来源:
[1]蒋光鼐逝违令抗日 英雄打响正规军抗战的第一枪.搜狐军事频道
[2]蔡廷锴.中国政府网
[3]将军本色惟爱国 抗日壮举留青史.凤凰网
[4]抗日名将蔡廷锴所做的三件大事.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