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凡古今中外的伟人,无不从谏如流。毛泽东作为伟大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他在解放战争时期的从谏如流总是令人称道和叹服。特别是南线和北线战场上的两个从谏如流的事例,甚至影响了整个解放战争的进程,被传为历史上的佳话和美谈。
第一个事例是,在南线战场同意粟裕三个纵队暂不过江,在江北打大仗的战略建议。它对后来的豫东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及至整个南线的战争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来,中央设想的大战略是,继刘邓千里跃进大别山后,再来第二个战略跃进,即令粟裕率三个纵队跨江执行宽大机动作战任务。为此,中央军委决定组建东南野战军,以陈毅为司令员兼政委,粟裕任副司令员兼副政委,同时任第一兵团司令员兼政委,准备于1948年夏季或秋季先行渡江南进作战,1949年二三月间再由华野另外3个纵队组成第二兵团随后过江。
粟裕认为,3个纵队过江,既达不到调动敌人回防江南的目的,又削弱了我军在中原战场打大歼灭战的力量。特别是3个纵队过江以后长途转战,估计要有五六万人的减员,而以这样的减员代价,在中原战场可歼敌3至5个军。
于是,毛泽东决定将陈毅、粟裕召到城南庄,当面听取粟裕的汇报。最终,毛泽东同意了粟裕的战略建议。《毛泽东传》这样记载道:
“这是对重大战略决策所作的关键性的变动。它对此后南线作战的整个进程,包括豫东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为最高统帅的毛泽东,能实事求是地重视并采纳部属的不同意见,根据实际情况果断地调整重大战略部署,表现了高度的智慧和勇气。对需要高度集中的军事指挥来说,这可以说是决策民主化和科学化的典范”。
第二个事例是,在北线战场同意林彪暂不打锦西葫芦岛之敌,改打廖耀湘兵团的重大建议。它不仅加速了辽沈战役决战决胜的进程,而且影响了北线的整个战争进程。
锦州战役结束后,中央军委关于下一步军事行动问题,于1948年10月17日电示林彪:“你们下一个行动,我们认为宜打锦葫,并且不宜太迟,宜在休整15天左右以后即行作战,先打锦西,后打葫芦岛,争取十一月完成夺取锦葫任务”。
处于一线的林彪认为:如果攻打锦西葫芦岛,须准备在海岸边与敌12个师进行作战,在这样的狭隘地区内,我大军很难展开,而敌人则可凭坚固的工事进行抵抗。此时,廖耀湘兵团则很可能乘虚进占锦州,致使东野很有可能既打不下锦西,又未能歼灭向锦州前进的敌人。
林彪分析认为打锦西葫芦岛不是上佳之策后,即向中央军委发出了这样的一份建议电:“如沈阳之敌仍继续向锦州前进时,则等敌在前进一步后,再向敌进攻。但有若干征候敌不在前进,或有向沈阳撤退转向营口撤退的象征时,则我军立即迅速包围彰武、新立屯两处敌人,以各个击破方法,将新一、新三、新六、七十一、四十九军全部歼灭”。
看得出,一向谨慎持重的林彪见战机到来,决定打一个将廖兵团5个军全部歼灭的大仗。
收到林彪的电报后,毛泽东和中央军委分析认为,林彪改打廖耀湘兵团完全符合战场实际情况,完全符合中央军委“打前所未有的大决战”的作战指导。于是当即复电指出:“不打锦葫而打廖耀湘,我们完全同意你们建议”。
实践结果表明,廖兵团5个军,包括两大主力新一军、新六军一下子被吃掉,它不仅打掉的是国军在东北的赖以支撑,而是削掉了北线战场上敌军的顽抗意志,接下来的平津甚至整个北线战场上的解放只是时间上的问题了。
透过南线和北线这两个毛泽东从谏如流的例子,使我们更深一层地感受到伟人的包容气魄和民主风范,更深一层地感受到伟人所带领的团队,是一个高度团结协作的团队,是一个充满大智慧的团队,是一个无往而不胜的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