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徐语杨

文学是长在故乡的树。从古至今,无数优秀的文学家从故乡汲取养分,滋养了他们丰富的一生。12月10日上午,第九届华语青年作家奖颁奖典礼在成都龙泉驿东安湖举行,中篇小说主奖颁给包倬《沉默》,中篇小说“双子星”奖授予顾拜妮《尼格瑞尔》,以及龚万莹《出山》。其中,主奖得主包倬的《沉默》,正是这样一部回望故里的作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篇小说奖颁奖,顾拜妮(左)、包倬(中)、龚万莹(右)

包倬《沉默》获中篇主奖

以故乡的视角探索民族性和世界性

组委会授奖词中写道:包倬的小说充满诗意和对生活细节的真实捕捉,探索从地域性到世界性、从民族性到现代性的转变。在中篇小说《沉默》中,作者浮游于虚构的时间之水,书写一对兄弟各自的命运遭际,打通时空壁垒,进入到阿尼卡人复杂而神秘的精神世界,奔腾不息的往事和暗流涌动的现实,使文本具有了丰沛的张力与内在的呼应,揭示了阿尼卡人内心的欲望与孤独。

包倬告诉记者,他出生在四川凉山,少时离川,和故乡已经分别20年。如今虽生活在云南,但他的心从未离开过凉山。也正是这种距离,让他有了足够客观和全面的视野去观察这片土地,让村庄、人物、羊群、花草树木、飞禽走兽,在他的虚构世界里得以存活。包倬认为,故乡是文学的底色。他的写作,就是背着故土上路。写作不是模仿生活,而是创造生活的可能性,他视凉山为世界的中心。

近年来,不管是文学、音乐还是绘画,中国民族艺术在世界舞台上愈发熠熠生辉。在包倬看来,民族文学拥有的世界性特征,是打通种族、国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界限,寻找的是一种共通的情感,达到人和世界、万物的和谐统一。

作为四川人,这次回到成都来领青年作家奖,对于包倬来说,是一种文学的召唤。获得华语青年作家奖给包倬带来了许多启示:文章千古事,个体生命在文学面前,永远年轻;朝气、锐气和勇气,永远是最可贵的文学品质。

在获奖感言中,他说道:“沉默开始处,文学发生时。一个不说话的人物,他注定要立于时代与生活的浪头,饱尝风雨。沉默不是失语,而是世间最明亮的声音。感谢评委,让《沉默》有了更多被倾听的机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家包倬在领奖现场

顾拜妮、龚万莹收获“双子星”奖

顾拜妮《尼格瑞尔》获得中篇小说“双子星”奖。《尼格瑞尔》以一对度蜜月的夫妻在旅途中的经历为主线,展开了他们在婚姻与爱情问题上的困境与迷茫。

授奖词写道:顾拜妮的作品关注现实,关注普通人的生活境况及精神出路,善于挖掘平常事件之下的丰富矿脉,在叙事中打捞人物在生活洪流中的复杂心路。小说中话题的丰富和流变使文本带上了鲜明的后现代意味,为当下的小说叙事增添了异质的色彩。

顾拜妮从十六年前开始写作,已经三次入围华语青年作家奖。在领奖时她说道,“三十而立,三十而已,写作和人生的道路对我来说都还很漫长,华语青年作家奖给予的这份认可,会让我有更多信心在写作这条路上继续下去,让我觉得写作没那么孤独。心里的喜悦是复杂的,也是有分量的,随着年龄增长,越来越觉得人生其实没有所谓的弯路,所有走过的路都是必经之路,都提供着不同的风景和营养。希望《尼格瑞尔》里的碧海蓝天能伴随我的写作与人生,更久更远,也祝福在座的各位常被美丽的阳光照耀。”

中篇小说“双子星”奖的另一个获奖作品是龚万莹的《出山》。组委会认为,龚万莹的写作温婉细腻,关注个体生命与情感,通过坦诚而温暖的叙述,为时间与记忆重新赋予生命活力。《出山》以闽南岛屿为背景,展现三代人在时代中的坚守与变迁,探讨了人类在面对生死时的共同困境与追求。小说节奏轻盈,灵气饱满,用丰富的想象力和感受力写出了超越时间维度之外的生命体验,具有一种独特的艺术张力。

作家龚万莹是一位土生土长的鼓浪屿人。去年,她参加了华语青年作家写作营,也观摩了上一届的颁奖典礼。那是龚万莹第一次参加文学活动,她还清晰记得当时与其他作家、编辑老师们在东安湖畔交流的话语。

龚万莹说道,“《出山》这篇小说发生在一座闽南小岛上,试图去捕捉那些劳苦中的喜悦,烦恼中的欢乐,平凡人世的奇迹。由此,弱者显得刚强,烈火结出金子。我想,写作者不过是器皿,我的任务是不断地把自己擦得透亮。而写作之路是逆水行舟,很开心得到各位老师们的善意和肯定,让我的船帆重新鼓满了风,可以破开风浪,继续向前。”

2015年底,为助推更多文学新人走上文学大家之路,锐意打造比肩日本“芥川文学奖”的纯文学奖项,成都市文联《青年作家》杂志社、华西都市报社、封面新闻联合打造的“华语青年作家奖”在四川成都横空出世,如今已经连续举办到第九届。历经九年的岁月洗礼和时光锻造,经过不断地调整与生长,华语青年作家奖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审美与调性,成为国内重要的文学奖项,在文学圈和社会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图据组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