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沈战役结束后,毛泽东便将他的战略目光由东北转向了平津。
此时,为加速解放战争的进程,尽早发起平津战役,毛泽东命东北野战军的程(子华)黄(志勇)兵团,作为东野的先遣兵团提前入关,已抵达北平以东的平谷一线。
根据毛泽东和中央军委的统一部署,华北二兵团,即杨(得志)罗(瑞卿)耿(飚)兵团,已由石家庄以北曲阳地区出发,集中于易县西北紫荆关地区待命。
而华北三兵团,即杨(成武)李(天焕)兵团,也已由绥东地区东进,准备机动部署到张家口周围的柴沟堡、怀安附近地区。
毛泽东和中央军委的主要战略意图是:令“杨李兵团迅速抓住并包围柴沟堡、怀安,或张家口、宣化诸点之敌一个军左右兵力,并相机进行攻击,以吸引东面敌人向西增援”;程黄兵团待杨李兵团在柴沟堡、怀安、宣化、张家口地区抓住几部敌人之后,“迅即超越密云、怀柔、顺义线上之敌,快速向延庆、怀来地区前进,相机作战”;杨罗耿兵团主要是进至涿鹿地区相机作战,适情迅速前来包围怀来之敌。
此时的敌情是:在柴沟堡、怀安、张家口、宣化、下花园、怀来、南口等地共有敌军八个步兵师,三个骑兵旅,另外,还可能有敌五个师可能进行增援。这样一来,总共准备需对付敌十三个步兵师、三个骑兵旅。
综合敌我情况,毛泽东和中央军委进一步分析判断:只要在1948年12月份内能抓住扭打上述步骑十几个师旅于(北)平张(家口)线上,并歼灭其中一部,打得“该敌不能动弹,不能西逃,也不能东窜,那就是极大的战略上的胜利”,那就为尔后的整个平津大决战奠定非常好的开端。
平张线上的这一作战,是平津战役最先组织发起的作战,也是平津战役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时,东北野战军主力尚未入关到位。在林彪、罗荣桓、刘亚楼尚不能实施统一指挥的前提下,如何明确三个兵团的指挥关系,是整个平张线上作战当务之急之事。
1948年11月27日,毛泽东和中央军委就三个兵团的部署和统一指挥作战问题明确如下:“以程黄部四纵、十一纵及一个骑兵师,杨罗耿所率华北第二兵团之三、四、八纵,杨李所率华北第三兵团之一、二(两个旅)、六纵及詹大南地方兵团组成平张战役之兵力,受程、黄统一指挥”。
毛泽东的这封电报表明,三个兵团在平张线上的协同作战,他把统一指挥之权交给了程子华和黄志勇。
了解军史的都知道,杨得志、杨成武是我军著名的“三杨开泰”之二,都是非常能打的战将。但程子华较“二杨”资历更老。程子华是黄埔五期生,是七届中央候补委员,早在红军时期,就是红二十五军军长、政委,红十五军团政委,抗日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副政委,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军区第二兵团司令员。
同“二杨”一样,程子华也组织指挥了很多著名的战役战斗。比如,辽沈战役中著名的塔山阻击战,就是由程子华统一组织指挥的。该战成功地阻击了敌人从葫芦岛和锦西增援锦州的部队,对我军取得锦州战役的胜利,确保整个辽沈大决战的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
指挥问题明确后,按照统一部署,程子华杨得志杨成武三个兵团随即展开了作战行动。以此为标志,大决战之平津战役,正式拉开了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