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解放战争哪一座城市经历战事最多,故事最多,传奇最多,东北的四平城绝对算一个。
1947年东北夏季攻势,其中一个重要作战就是四平城攻坚战。此时,经过三下江南四保临江等一系列作战,东北民主联军已从一年前的四平保卫战低谷中走了出来,开始了对敌的攻势作战。
这次攻打四平,战史上称为“三战四平”。应该说,上至林彪,下至李天佑、邓华等各级指挥员,还是非常重视的。由于战前对敌情估计不足,对国军名将陈明仁守城的韧劲估计不够,因此,林彪在排兵布阵上,将少部分兵力即7个师用于攻城,而将大部分兵力即17个师准备用于打援。显然,林彪此次作战侧重点放在了围城打援上。
实际上,四平城远比预想的要难打得多。
从城防工事来讲,在日本侵占时期就筑有坚固的城防工事。国民党军占领后,对四平城的工事又进行了重新加固,四平城周围砌起了又厚又高的城堡。从守城将领来讲,陈明仁是国军一名悍将,早在抗日战争中即打出了铁血威名,被英美军队誉为“杰出的中国名将”。从敌军士气来讲,陈明仁在71军颇有威望,由于该军的团以上军官大都是他一手提拔起来的,加上他资格较老,敢作敢为,因此,其手下官兵很愿为他效力。
显然,对于这样一个坚固的城池,对于这样一个守城名将,对于这样一个强悍的守城兵团,林彪用7个师进行攻坚是不够的。
当时,对于林彪的这一排兵面阵,时任辽吉纵队的司令员邓华提出了不同的意见。他认为,要攻占四平,必须集中兵力,用7个师负责攻城太少,建议再增加一个纵队,哪怕是增加两个师也可以。但“林彪并未完全采纳,只是增加了一个师”。
即使是增加一个师,攻城的总兵力也仅只达到二比一的对敌优势。这种优势,对于攻打一个设防坚固的城市来讲,显然是不够的。
四平攻坚战激战8昼夜后,我已占领半个城市,双方伤亡都很大。
此时,林彪下令攻城部队,决以“付出15000人的伤亡,再以一个礼拜的时间,将此仗打到底,达到完全歼灭敌人和打垮敌之守城信心”。
而陈明仁也孤注一掷,一边向杜聿明求援,一边拼死顽抗。
与国军一向对共军围援打援增援不积极不同,此次杜聿明的增援竭尽所能,调集了他能抽出的全部机动兵力10个师,从沈阳和长春两个方向向四平快速对进。
原本林彪已准备好了打援,但由于国民党军队形密集,无法啃动,打下去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一向持重不喜欢冒险的林彪,决定结束此次作战。
四平攻坚战,历时15天,我军付出伤亡1.3万余人的代价,仅歼敌1.7万余人。关键是四平城已被攻克大部,但最后却是为山九仞,功亏一篑,四平城终未能攻克。
在战后总结会上,各级对四平之战教训进行了深刻总结。林彪也作了自我批评:“四平没有打下来,不要你们负责,完全由我负责。主要是我情况了解得不够,决心下得太快。......另外,这次攻城还暴露了我们攻坚的战术差,这也主要是我平时研究得不够”。
一向“爱惜羽毛”的林彪能作出这样的自我批评,这是十分难得的。
其实,四平攻坚战教训很多,有敌情不明问题,有兵力运用上的添油战术问题,有突破点选择不当问题。但其实最关键的就是攻城兵力不足的问题。回过头来看,“邓华的建议是正确的,如果增加一个纵队攻城,打下四平城是完全有把握的,陈明仁是守不住的”。少了攻城兵力,无疑便少了压垮陈明仁的“最后一根稻草”。
历史没有假设。好在共产党的军队打一仗进一步。失败乃成功之母。四战四平和锦州战役的时候,林彪就吸取了三战四平失利的教训,在排兵布阵上就高明了许多。以锦州城为例,它比四平城兵力多得多、难打得多,但仅经29个小时便被攻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