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胜利后,党中央根据“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总体战略部署,决定大举进军东北,并把抢占东北作为压倒一切的战略任务。
在这种大的战略背景下,选派谁去东北主持军事工作,坚决落实好中央的决策部署,无疑是十分重要的一件事。
1945年9月17日,主持中央工作的刘少奇给在重庆谈判的毛泽东和周恩来的电报中提出:“为了加强冀热辽地区工作,应即成立冀热辽中央局,派高岗、(李)富春、康生等去工作,并须组织强有力的军事指挥机关,以陈毅或林彪或徐向前去担任”。
透过这封电报,未来到东北战略区主持军事工作,刘少奇给毛泽东推荐了三个人选,即:陈毅、林彪、徐向前。
其实,在此之前的8月26日,为进一步加强山东战略区的领导,毛泽东已派林彪去山东战略区,并亲拟电稿给山东分局:“林彪、肖劲光二同志昨日飞抵大行转赴山东。分工:罗荣桓为书记及政委,林彪为司令员,肖劲光为副司令员。如罗因病必须休养时,林代理罗之职务,林、肖均为分局委员。其余不变动”。
同样,关于陈毅的任命也是如此,毛泽东已派他回华中战略区工作。后来,中央准备派罗荣桓也去东北后,又急电陈毅:要他不要去华中,“取捷径直到山东”,“接替山东军区司令员兼政委罗荣桓的工作,以便罗率部去东北”。
至于徐向前,当时正在有病进行休养。
显然,此时,所有的战略重心仅仅围绕东北运行。选派人选也以去东北为优先。
时间紧迫,需要尽快敲定去东北主持军事工作的人选。9月19日,刘少奇在给毛泽东、周恩来的电报中进一步提出了明确的人选:“成立冀热辽中央局,并扩大冀热辽军区,以李富春为书记,林彪为司令”。
当天,毛泽东和周恩来从重庆复电:“同意铙(濑石)、陈(毅)去山东,罗(荣桓)及肖(华)去东北,林彪去热河,亦以快为好”。
看来,毛泽东在三个人选当中,最终还是选择了林彪。不过,让正在去山东路上的林彪先去热河。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共双方都加快了对东北的战略布局。针对这种不断变化的战局,中央又作出了新的调整。10月17日,刘少奇为中共中央起草电报给林彪,这样指示道:“由于东北情况紧急,林彪及到冀东的部队决定速开东北”。
此时,林彪刚到冀中。收到中央的电报后,林彪即直接向东北地区进发。
就这样,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和中央军委最终选择了林彪去东北主持军事工作。而后来的战争实践表明,毛泽东和中央军委把精兵强将派往东北,是一项非常高明、非常英明的战略决策和部署。
仅从军事角度上讲,从出关时的十多万人,仅经三年的较量,便将东北地区的国民党军队消灭殆尽,解放了整个东北地区。待到解决完东北战事再挥军入关时,已从三年前的十多万人出关发展到了百万大军入关。
这就是战争的奇迹,这就是共产党人的奇迹,这就是解放事业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