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果你年幼辍学,几乎不识字,被拐卖到了离家几千公里的河北,能怎么办?

·如果你从大山走出来,没机会没选择,甚至找不到一个像样的工作,该怎么办?

·如果你做着辛苦的工作,领着微薄的薪水,家里有几口人要吃饭,孩子要上学,亲人又相继重病,又要怎么办?

这任何一件事看起来都是不可战胜的困难,但,你能想象吗?这些事竟然发生在同一个人身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她叫阿包,是一个苗族女人。让人敬佩的是,她咬牙从这密不透风的厄运牢笼中破土而出,活成了自己的光。

如果不是她对着手机讲话,通过语音转文字,再一字一字誊抄记录下来,写成了《阿包》这本书,我们无法看到一个生活在底层的女性,是如何与命运缠斗的,是如何在社会边缘挣扎求生的,也无法看到一个渺小的人如何在逆境中迸发出鼓舞人心的生命力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点击图片可跳转购买链接)

不识字的她写了一本书

1968年,阿包出生在贵州黔东南一个贫困苗寨。阿包的母亲在她8岁时去世。后来,爸爸续弦的继母又带来了四个孩子,家里一下子有了8个正在长个的孩子,粮食不够,年幼的阿包必须每天饿肚子去干苦力活。即使自己给自己赚学费,也只上了一年学,就被迫辍学了,所以阿包的一生,基本上不识字。

阿包在书稿的开头写道:“在写这本书之前,不要说写书,就是写字都不敢想。”事实上,她这一生写字的机会都很少,最难忘的一次写字是她被拐卖后好不容易逃到了北京的收容所里,收容所需要她签名,阿包很担心自己写得不好他们不会送自己回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阿包》实拍图

第一次萌生写作的念头,正是在被拐之后。她屡次都觉得自己真的活不下去了,但如果就这样悄无声息地死掉了,这些苦衷就不会有人知道。她想写下来,让女儿们看到自己是怎样走过来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是阿包人生中所照的第一张相,当时她大约5岁。

左起:哥哥、妈妈、姐姐,阿包、爸爸、舅舅。

2021年,年过五旬的阿包通过手机上语音转文字,再一个字一个字抄写在纸上,誊写出这本书,给它取名叫《阿包》。

阿包取自她的苗族名字“包里给”,“包”是路边生长的一根刺的意思。贵州漫山遍野生长着这种植物,父亲就给她取了这个名字,而这个名字似乎为她的大半辈子埋下伏笔,她亦像一根刺,一头扎进了生活的暗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阿包在写作(图片来源:南方周末)

这本书前前后后花了一年多的世间,写满了两本信笺纸和两个笔记本,阿包现在的丈夫潘哥为它做了初步的编辑工作。之后潘哥联系了好几家出版社,有的出版社看过文字之后,觉得内容太过口语化,希望将它改成《秋园》那样的文本。

但潘哥觉得不对,《秋园》的作者是有文化的人,而阿包几乎不识字,她的文字是口语的,但也是真实的,用真实的语言呈现现实的荒唐,这种文字无需修饰,自有万钧力量。

在潘哥即将放弃出版之际,最终的出版人看到了这份书稿,他也同意潘哥的看法,应当保留这些文字的原貌,保留其最直击人心的力量。最终除了标点符号、错别字以及讲述顺序的改动之外,出版社最大程度地保护了这本书的原貌。就这样,几乎凝结了阿包一生的这本书在经历重重难关之后终于得以出版上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阿包》内页图

全书口语,平实动人,好像阿包就在和你面对面唠嗑,翻开就忍不住一口气看完。

阿包说,不知道这本书是否会对别人和社会有用,但希望每个能读到这个故事的人不要再经历这样的苦日子。“吃饱饭”是阿包也是《阿包》对我们诚挚而朴素的祝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点击图片购买,和阿包一起吃饱饭!

- ② -

一部真实的底层女性生存史

一个渺小却充满力量的人生故事

阿包曾被辍学、被拐卖、被诈骗、被抄家……

赤手空拳的她,靠打零工、卖菜、做护工、打扫厕所、做保洁勤勉求生,挣扎在社会的最底层。最辛苦的时候她同时做过25户人家的保洁,两只手每天都泡在水里,变得脱皮而粗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7岁,阿包来到省城贵阳,给表姐带孩子

她作为1968年生人,和很多90后的妈妈一样大。阿包的故事,对于大多数读者来说,一定不相信发生在自己的同时代。

但事实是,阿包确实是我们同时代的人,她才度过了人生的前半。只是,她的故事超出了我们的经验,如果她不说,就不会有人知道;如果她不写下来,就不会有很多的人知道。

厄运专挑苦命人,阿包的一生就像书开头的苗族民歌《伤心的歌》那般苦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苗族民歌《伤心的歌》

她的父亲、哥哥、丈夫相继生病,花去了高额的医药费和丧葬费。当时丈夫老赵的化疗药物10颗就要3000多,相当于阿包一个月的工资……

但她没有抱怨和放弃,而是全力以赴地做工,毫无保留地付出。她会在给哥哥看病的路上给他买一碗自己从来舍不得吃的牛肉粉,她一边流泪一边看着哥哥吃,对于亲人的付出她从不计较回报,“只要哥哥活着就好,有哥哥才有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份心酸的账单

“我是一个很苦命的女人。我受的那些苦每每想起来都让我掉眼泪,但是我不怪谁,我只怪我自己的命不好。”命不好的阿包却从不认命,她用善良和勤劳一次次咬牙对抗厄运和疾苦。

看到她的故事不禁会想到我们熟知的厨房作家杨本芬奶奶、50岁自驾出走的苏敏阿姨,想起身边的姑姑舅妈,邻居大婶。她们有的和阿包一样,年幼辍学;有的是童养媳,她们一生都在被困在女儿、妻子、母亲的角色里,承担生活的重担。

时代没有给她们太多的机会、选择,她们总在隐忍苦涩地生活;但她们像阿包一样,依然努力保持尊严、体面、善良,是一个一个让人敬佩的高贵的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阿包在劳作

如果不是阿包用语音转文字的方式将这些故事记录下来,我们不会有机会看见一个底层女性的挣扎与痛苦。一次次被现实打倒,又一次次奋力爬起,她将自己的人生故事都写进这本书里。

《阿包》直书生命的苦难,但无自怨自艾的劲儿,在朴素的字里行间,我们看到的是阿包坚韧、鲜活的生命力,传递给我们对抗世间万难的勇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点击图片购买,收获勇气!

- ③ -

年过半百,重启人生

走出深渊,活出微光

年过五旬的阿包经历结婚生子,照顾生病的丈夫、哥哥、父亲,又相继送走他们,在咬牙扛过了一系列的磨难和打击之后,终于过上了难得的平静生活。

十几年前,贵阳市规划了棚户区改造搬迁项目,在市中心的南明区,将会建一个全国最大的动迁小区。当时,阿包在给一位富婆做保姆,在富婆建议和借款帮助下,她终于凑齐了自己人生第一套房子的首付。

阿包还记得,买下这个房子的时候,周围全是高耸的荒山。售楼人员问她想买几楼,阿包说想要高一点的,才看得到光。

一年以后交房时,这一片的高楼拔地而起。阿包选的房子,在39楼,每个房间都能看到阳光。

前半生的阿包是女儿、是妻子、是母亲,但如今阿包开始逐渐更多地做自己了。每天早上,全家没起的时候,她会早起先跳一个小时的舞。跟着潘哥,阿包也学会了摄影,她的镜头,更偏爱那些鲜活的面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阿包》内页图

在带孙女和外甥女之余,等孩子睡着了,安静了,阿包就开始写作。她先对着手机说话,转换成文字,再一个字一个字誊抄下来。抄完她又继续对着手机说,继续写。

在潘哥的鼓励下,阿包甚至已经写了自己的第二本书,也许会叫《姊妹》。讲述自己做家政时遇到的事,那些憋在心里的故事,她决定一一讲完。

从大字不识到手抄出版《阿包》到续写新书,她直面生命的卑微和脆弱,活出自己的微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点击图片购买,和阿包一起活成自己的光!

【作者介绍】

这是一个卑微平凡但昂扬活出微光的女人

被辍学,被拐卖,但不被命运压倒

在底层,不识字,却大声讲出自己

在命运的困苦中,她咬牙坚持

她善良而纯朴的底色、野草般的坚韧的生命力、全力以赴的干劲,

充满勇气地过好自己的人生

活出了一个人的尊严、体面和高贵

足以让每一个读到这个故事的人动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身穿苗族服饰的阿包

阿包,包里给,苗族人,汉名李玉春,1968年生,幼年丧母,几乎没上过学,她卖过菜、做过护工、保姆、家政,一生坎坷,有两个女儿,供她们读到了大学和大专,现在生活在贵州。

她几乎不识字,本书是她的处女作,通过口述,用手机将语音转成文字,再用手誊抄下来,完成这本属于自己人生的故事。

【图书简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点击图片可跳转购买链接)

《阿包

阿包 /著

出品方:乐府文化&果麦文化

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

一个叫阿包的女人自述她“牲口一样的命运”。

她生在黔东南一个贫困的苗寨,“阿包”是她的苗族名字,幼年父母双全时过了几年幸福的生活,自从妈妈去世,直到后来自己成为母亲、外婆,一生都在受苦、奔忙——被后妈阻拦、不能读书,十几岁给人做保姆,懵懵懂懂嫁人、生孩子,打零工劳累养家,人才市场被拐卖,逃返途中被收容,归家后面临婚姻危机,家人重病几次花掉她全部积蓄,丈夫死后再嫁、被骗、打工受欺负,年纪大了干不动了仍要给女儿带孩子……她说,“我是一个很苦命的女人。我受的那些苦每每想起来都让我掉眼泪,但是我不怪谁,我只怪我自己的命不好。”这样想着的阿包。从不怨天尤人,只是默默承受,咬紧牙关,抱定“要活着”的信念,全力以赴,度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如今的她,和伴侣过着平凡而踏实的日子……

阿包把自己的故事写出来,是想告诉女儿和外孙女们,自己的一生到底经历了什么,希望她们不要再吃她那样的苦。

阿包几乎不识字,这本书是她对着手机讲,通过手机转成汉字,再一个字一个字照抄下来,这样写成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