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病冬养,膏方进补。眼下又到膏方季,众多医院和药店纷纷点火开炉熬制膏滋,网络电商也售卖着各种成品,膏方行业又一次迎来“旺季”。然而,随着市场升温,各类资质不明的机构和人员也开始混入,以次充好、偷工减料、过度开方、粗制滥造等问题开始出现。

中医膏方市场火热,相关制作规范、监管标准也得跟上。前不久,全国首个省级膏方地方标准《中医膏方临床应用与制备工艺规范》正式实施,规定了膏方的处方开具、服用人群、用法用量、用药忌口、膏前调治、用药安全和制备工艺等要求。业内专家呼吁,提高开膏方的资质门槛,规范膏方熬制流程和诊疗市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利润高、需求旺,医院药房一哄而上

膏方,又称“煎膏”“膏滋”,以剂型为名,属于中医传统八种剂型之一。中医认为,膏方是一种具有高级营养滋补和治疗预防慢性病综合作用的成药。以往冬至才热闹起来的膏方门诊,近些年一到中秋就开始火爆。

除了各级中医院,更有不少综合性医院、药房、养生会所甚至健康管理公司也加入膏方“大军”。记者调查发现,相关收入成了这些机构下半年重要“经济增长点”,有的医院一个冬季的膏方销售收入占全年业务收入的近三成。

我省膏方市场近年来也呈爆发式增长,市场潜力惊人。在苏州,一家“中华老字号”中药熬膏中心在秋冬膏方季里接到了全市超3.7万张膏方处方,灌满了近30万个玻璃瓶。南京、常州等城市的膏方市场同样繁荣,多家中医院膏方门诊预约患者众多,销售额可观。

膏方市场红火,但是相关标准仍不完善,行业出现了无证开方、偷工减料等诸多乱象,且监管缺失几乎使该市场成为执法真空地带。

“你需要什么功效的膏方?我们这都可以提供。”记者近日走进南京市江宁区一家连锁药店,一名汤姓营业员热情地迎上来。在简单询问了记者对“润肺止咳”的要求后,该营业员提出,药店作为“分店”本身开不了膏方,但“集团”可根据需求开方并代熬,“明后天就可以直接寄到你家。”

当记者询问中药材质量如何时,该营业员告诉记者,“都是正规厂家生产的,质量绝对可靠,是一级品。”为了消除记者疑虑,该营业员拿出手机展示了上一位客户的方子——川贝母、人参、罗汉果、蜜枇杷叶、甘草片……“都明码标价,药费根据方子来,膏方的熬制费用大概为每副膏方350元左右,你也可以在我们药店直接买包装好的再给我们代熬。”当记者询问膏方制作工艺时,该营业员只说“集团”膏方客户群很大,但并未提供关于加工工艺获得行业认可的相关凭证。

网购平台上,膏方市场更是五花八门。在某电商平台上,记者搜索膏方后,可以看到很多博主和直播间“种草带货”,从玉肌膏、宁安膏到归元膏,各种膏方种类繁多,甚至有商家直接在商品图上打上“增发”“助眠”“祛湿”等言简意赅的“作用”标签。直播间里,主播夸夸其谈,介绍着各种中医药常识,并表示售卖的膏方配料表干净。不少网友不停地与主播互动留言、一键下单。

然而,直播间的主播到底是何资质无法确认,甚至一些直播间刻意将“中医”打成“宗医”。到底是“膏方”还是“保健品”,难以界定。有网友表示,自己在直播间问了些专业问题后,就会被商家关进“小黑屋”。

行业规范化呼声高,首个省级地方标准推广实施

江苏省名中医、江苏省中医药学会膏方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黄亚博教授介绍,膏方是在“治未病”理论指导下将养生与医疗相结合,同时把握了个体化诊疗和共性化规律的中医药干预手段。但随着需求的增长,膏方门诊风起云涌,“千人一方”,片面追求效益,不顾膏方质量等情况,给膏方发展带来了挑战。

膏方药材组成、制作程序极为复杂,一副好的膏滋煎煮出来需要至少十几个小时。无论哪个环节有疏漏,效果都会千差万别。而目前一些不具备开方资格的人员和机构加入开膏方“大军”,他们对中医的养生理念一知半解,更谈不上辨证施治。有些甚至会套用药材、以次充好,在贵细药材上缺斤少两,在制作过程中更是不规范。

“这种行为隐蔽性强,外人很难察觉,不仅伤害了膏方文化,也扰乱了膏方市场。”某中药房工作人员向记者坦言。市场的良性发展,需要统一的行业标准与严格的市场监管。“但各地膏方发展水平不一,处方医师级别和经验难以统一、诊疗辨证能力不相同,同时膏方制作的设备设施千差万别……这都给监管带来一定难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13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了《关于加强对医疗机构膏方推广应用管理的通知》,公布了用于指导和规范膏方处方配伍、制作加工和服用的《中医养生保健技术操作规范(Ⅱ)膏方》,要求医疗机构严格按照通知的要求推进膏方的发展。今年11月18日,由省卫健委提出并组织实施,省卫生健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省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省中医药学会膏方研究专业委员会牵头的全国首个省级地方标准《中医膏方临床应用与制备工艺规范》正式实施。

作为该标准编制人之一,黄亚博表示,标准的生命力在于实施,目前该标准在推广实施阶段,“做好全省医疗机构临床、制剂相关医药工作者及从事膏方制备生产的相关医药企业、技术人员的宣传贯彻和技术培训是后续工作的重点。”

学会通过组织开展标准解读会、标准培训班,编印标准手册,结合相关学术活动、继续教育培训班,提升相关从业人员的业务能力和专业水平,把标准实施变成工作习惯,让标准化为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的实践与应用持续赋能。“下一步,我们要强化标准推广应用,同时也需要各医疗机构结合自身实际,将本标准内容积极转化为各单位内部的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黄亚博表示。

消费群体扩大,膏方养生切忌盲目跟风

12月6日,一场膏方“养生局”在中国药科大学进行。中医师们走进校园为同学们把脉开方、开设养生讲座,现场火爆。该校中药学院中药制药系主任、中国药科大学附属江宁中医院副院长封亮告诉记者,当前,学校正与医院、药企联手,将临床膏方带到实验室展开定量研究,推动中医膏方科学、规范发展。

正如膏方节在高校的火爆,膏方市场的消费者群体也在不断扩大。如今,进补不仅是中老年人的“专利”,一些年轻人尤其是白领阶层,由于工作节奏快、生活压力大,也进入进补队伍,膏方成为不错的进补选择品种。随着消费者群体和需求的多样化,膏方市场也推出了多种类型的膏方产品。例如,针对颈椎病、腰椎病等特定疾病的膏方产品逐渐增多,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记者注意到,随着膏方进入千家万户,出现的进补“盲点”多多。在一家中药店里,记者见到全家老少三代人齐上阵,等着医生为他们开膏方。有位中年男士说,他是一人开膏方,全家“共享”。

“有的人喜欢把医生给自己开的膏方给家里人一起吃,要知道膏方不同于市场上千人一方的补品、保健品,是医生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结合个人体质差异,按照方剂学组方原则开具的专门针对个体的中药制剂。”黄亚博提醒,所谓“一人一方”,其配伍讲究因人制宜、因时制宜、因地制宜,考虑个人体内的邪正变化、阴阳盛衰,体现中医辨证论治的特色。“所以每个人的膏方是不通用的,不适合和家人同服。同为家人,所因不同,所治也不同。”

中国药科大学中药学院教授贾晓斌注意到,很多膏方动辄二三十味原料,但有的时候,可能一两味药就能“药到病除”,不能让价格上去,疗效却上不去。否则,人们吃了第一次发现没什么作用,今后就不会再尝试。他建议,在服用膏方时一定是因人而异的,也需要“适度减方”。

“其实,冬令阳气收藏,适合进补,但这个‘补’应理解为‘删多余、补不足’,以达到阴阳平衡的目的。”黄亚博表示,无论是治未病,还是既病防变,关键要因时、因地、因人制宜。还有人认为“越贵越补”,一味要求膏方里使用野山参、冬虫夏草、鹿茸等贵重药材。“其实,膏方的疗效取决于辨证论治是否精确。”黄亚博说,“有是症,用是药”,药不对症,未病者浪费药材资源,已病者贻误治疗时机。“药材的选择要从个体特点出发。所谓辨证准确,泻药即补药,辨证错了,补药也是毒药。”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王甜 叶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