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葆元
行走泉城,五里沟是一定要去走一走的。
大凡明白济南城底细的人都知道这个城分两个区域,一个泉水区,一个商埠区。到泉城不看泉水看什么?没错,看清泉汩汩,看清流遍地,是泉脉。到商埠区能看到另一种“泉”,散落街头,苍老斑驳地屹立着,没有现代楼群的光鲜,却展示着旧时的雍容。这是一百二十年前留下的“泉”,流淌到今天,流成了一股不息的商脉。
城市就是商圈。当社会有了物质交流,人们就需要一个交流的场所。场所渐渐固定下来,围居成圈便是城垣。货币取代以物换物的交换,货币就在城垣中流淌起来,商家称这种流淌的货币为“泉货”,翻译成现代汉语就叫“流动资金”。“泉货”以不易察觉的方式在市井流淌,流淌在商家的算盘上,记录在账簿中。世人看不到那些数字,能看到的就是数字垒起的楼宇拔地而起,那是堆起来的资本,一座座老去的楼宇讲述着往昔的故事。
由是我说,济南有两脉泉流:老城厢的泉脉,老商埠的商脉。老城厢是商埠区的依附,商埠区是老城厢的伸展。没有老城厢就没有商埠区,没有商埠区的今生,就没有老城厢在近现代社会进程中的华丽转身。
我拜谒过没有变迁的五里沟。上世纪70年代中期,在西城参加一个“学习班”,一连三个月,中午无处就餐,四处寻找,找到一家“益发馄饨馆”,三毛钱、一两粮票,吃得不错,天天前往。馄饨馆旁边有一条下沉的街,是一个极陡的斜坡,南起经二路,北接经一路。由于斜坡过陡,与经二路衔接处设石柱拦挡,意思明确:此坡陡峭,当心脚下!
斜坡口处房舍的山墙上钉着街牌:五里沟。下到沟底走了一趟,并无五里之长,感到奇怪,询问附近的老人,老人手指东方说,此去泺源门五里。我一下子明白了,泺源门是济南城垣的西城门,从那里丈量过来,说明当年有人家驻足,以沟为标志,顺口就叫出五里沟。
改革开放后又去那里,已是高楼摩天、虹桥雄踞,恍惚觉得缺少了一点什么,在记忆里搜寻了半天,蓦然想起,那条五里沟呢?衣着现代的居民笑我无厘头,好好的城市哪有什么沟?我肯定地说,有的!众人皆摇头。与现代人说过去的事很难沟通,这就是沧海桑田吧。
再寻五里沟是寻它的商脉。商脉是一个城市经济的源流,没有这个源流,城市便枯萎了。在寻找中就寻出了来路,我们的历史由农商经济渐次发展成手工业与商业经济,再促进成近代工业与商业经济,又发展成金融业对工农商业的反哺,那股看不见的“泉货”始终在五里沟流淌着。
济南城其实有两种文化,一是老城区的泉脉文化,泉脉文化是道德的涌泉相报;二是商埠区的商脉文化,商脉文化秉承的是诚实守信。在信仰的高度上两脉交融。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三月二十一日,山东巡抚周馥会同直隶总督袁世凯给光绪皇帝上疏奏请济南、周村、潍县三地开埠,以济南为主,周村、潍县为分埠。朝廷五月十五日就作出批复,首次从济南拉开开放国门的序幕,在城西五里方圆处开辟了一个新的“泉货”集散地。今天在这里行走,仍然能感受到那股商脉的跃动。
济南经六路27号坐落着曾经的山东丰大银行,这座巴洛克风格建筑在一色中国现代建筑中颇显另类。此楼建于1919年,百年过去,当地人称它“老洋行”,其创建者为山东微山县人潘馥,是北洋政府少有的经济专家。1915年由北洋政府财政部筹建中国实业银行,经四年努力,该行1919年挂牌营业,掀起了中国经济一个新的发展期。在这样的经济形势下,中国实业银行营业之际,潘馥借鉴它的经验,在山东济南创办了这座银行。
丰大银行的建筑形式彰显了潘馥的经营理念,他没有采用中国传统的银楼建制,聘请欧洲设计师设计了巴洛克风格,向世人传递的是银行家的经济思想。1919年是个动荡的年头,所有实业人的实业理想在国难当头之时都成泡影,大丰银行没见做出什么业绩就随着潘馥的离去而歇业,这座恢宏的建筑沦为民居。是新时代的房屋普查发现了它的真容,平移至此,修复了一段被遗忘的历史。
与丰大银行相对,坐落于经二路的阜成信记商行则是民族资本发展的缩影。
阜成信创始于商埠开埠四年以后,东昌府堂邑县的棉花商人王协三看中了这块风水宝地,它南对日益兴隆的商业闹市,北靠胶济、津浦两条铁路,坐地可经营济南府,驰骋可由两条铁路通达江南。凭借着这样的商业眼光,王协三落户在此。他只是一个贩棉花的商贩,小本生意,靠着贩运棉花获取生意的微利。当他把立足点放到这里,顿时看到无限商机。这是一个水陆码头,陆走津浦、胶济,水走小清河航运。从这里往东五里就是东流水码头,航船穿越大明湖侧就进入小清河航道,沿河州府尽控手中。他抓住了商脉与泉脉,创造出惊人的财富,从驱车驭马的走贩成为坐地起家的巨贾。于是有了阜成记棉花行,该记分东记和西记,兼柜台零售、批量发运,生意遍及四海。
百年商行向我们讲叙着一个创业的故事,故事里有眼光、胆识和说不尽的商业秘密。秘密是什么?其实商家兴隆最大的秘密反倒不是秘密,阜成记的秘密镌刻在门楣上:无欺、求富、为善、勤俭、忠厚、兴旺、惠工、广进、通商、诚信。把商业理念和盘托出,是王家的商业秘密,也是老商埠延续的商业精神。
我极想知道王协三更多的故事,从一个脚蹬麻鞋行走于鲁西鲁中大地,更确切地说是行走于世纪之交商业小道上的人物,一定经历了人世间难以言说的酸甜苦辣。历史的风云将这一切吹去,或许他的后人还关起门来说几句家族的往事,欲说又止,故事就断续,在断续中湮灭。我们的民间史就是断续的故事,口口相传,在口上失误、失传。
五里沟有许多这样的旧楼盘,一身沧桑,苍老的砖石,华美的轮廓,是世纪的一道风景线,保存下来不容易,保护下去须有尊重历史的共识。对它们文脉的挖掘在那些老东家的生平里,老东家早已撒手人寰,他们的后人何在,能否给我们一个商业史的接叙?
我把这个想法向当地社区的负责人诉说,他们告诉我,也在努力寻找。我期待着。
(本文作者为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华辞赋》社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