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10月15日,毛泽东和中央军委关于华中野战军和山东野战军即将合并后的作战任务和统一指挥问题,这样明确到:
“望你们集中山野、华野全力(决不可分割)歼灭东进之敌,然后全军西渡收复运西,于二至三个月内务歼薛岳七至十个旅,就一定能转变局势,收复两淮,并准备将来向中原出动。为执行此神圣任务,陈、张、邓、曾、粟、谭团结协和极为必要。在陈领导下,大政方针共同决定(你们六人经常在一起以免往返电商贻误战机),战役指挥交粟负责”。(《毛泽东年谱》下卷,第141页)
这封电报可以说针对性、指导性、要求性都很强,一是指出了两淮(淮阴、淮安)失利后局势的严峻性复杂性,要求必须遏止战局被动,通过打胜仗以扭转不利战局;二是指出了二至三个月内要歼敌7至10个旅,解放战争刚开打没几个月,赋予这样的任务还是比较重的;三是指出了山野、华野两个野战军存在的团结不够问题,要求“团结协和”才是形成整体合力的关键;四是指出了由陈毅统一领导,大政方针共同决定,但特别明确要求战役指挥交给粟裕负责。
根据毛泽东和中央军委这一重要指示,在陈毅的统一领导下,粟裕开始具体担纲作战指挥之责。通过科学预判战场形势,确立正确的战役决心,实施精确的指挥控制,从12月中旬开始,一连打了四个大胜仗。
第一仗,宿北战役,全歼整编第69师2.1万余人,师长戴之奇自杀。
第二仗,鲁南战役,全歼整编第26师、整编第51师和第一快速纵队共5.3万余人,生俘两个中将师长。
第三仗,莱芜战役,歼灭敌1个绥靖区前方指挥部、2个军部、7个师共5.6万余人,生俘、击毙第二绥靖区中将副司令官李仙洲以下将领19名。
第四仗,孟良崮战役,全歼国民党军第一大主力整编第74师共3.2万余人,击毙师长张灵甫。
这四场大仗,规模是越来越空前。
每一场战役都创造了解放战争开战以来一次作战歼敌人数最多的纪录。用陈毅的话说就是:“刚创造了一个空前大胜利,就被下一个更大的胜利打破了纪录。空前之后又来一个空前,接着还有另一个空前”。
需要说明一点的是,第四仗虽没第三仗歼敌人数多,但灭掉的是整编74师,国军第一大王牌主力,意义极大、影响极大。毛泽东和中央军委要求的几个月内歼敌7至10个旅,实际上仅两个战役打完后,就大大超额完成任务了。
这四场大仗,指挥是越来越精妙。
第一仗宿北战役,由于是两军刚汇合后所打的第一仗,粟裕在指挥上不免有些紧张,他在战争回忆录中这样说道:“我协助陈毅同志指挥宿北战役深感责任重大,心情紧张”。并称,“宿北战役和鲁南战役指挥的特点都是慎重,而就我个人的心情来说,宿北战役时更为紧张一些”。(《粟裕战争回忆录》第414页)
待到第三仗莱芜战役时,粟裕便彻底进入佳境,大开大合,数十万大军变“南征”为“北战”。第四仗孟良崮战役更是“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成为解放军战史中经典之中的经典。
这四场大仗,印响是越来越震撼。
经过与华野部队的几次交手,蒋介石发出这样的慨叹:“现在关内的匪军约可分为五部,即贺龙部,聂荣臻部,陈赓部,刘伯承部,陈毅部。此五部中,就我的观察,以陈毅一部最为顽强,训练最精,诡计最多,肃清最为困难。”(《剿匪丛书》之一:主席训词)
毛泽东后来在城南庄见到粟裕时,当面称“歼灭74师,他也没有想到”。
中央在给华东战略区的电报中曾这样称:“我华东军在第一年作战中,已表现自己为全国各区战绩最大的军队”。(《毛泽东军事文集》第四卷,第208页)
透过“战役指挥交粟负责”这件事,说明这样一个道理,关键时候的一个关键决策,关键时候的一个关键用人,往往能够起到挽狂澜于即倒的效果。这更加印证了毛泽东和中央军委在战略统筹方面、战略指挥方面、不拘一格用人方面是多么的英明、多么的伟大!
以这几个战役为发端,华东野战军的战役指挥继续由粟裕负责下去,一直到后来的豫东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上海战役,直到全国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