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日至13日,《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UNCCD)第十六次缔约方大会在沙特首都利雅得召开。应UNCCD秘书处邀请,廊下镇友好村随华东师范大学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院长陈小勇、副院长陈雪初等一行作为代表团之一参加大会“中国馆”边会交流。参加此次国际会议的还有中国林科院生态保护与修复研究所、鄂尔多斯林草局、清华大学等组织的代表团,友好村是参会的唯一一个村委会。
《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是1992年里约环发大会框架下的三大重要环境公约之一,汇聚了全球197个缔约方,中国于1994年10月14日签署该公约,并于1997年2月18日交存批准书。该公约于1997年5月9日对中国生效。
今年是中国签署该公约30周年,也是缔约方大会首次在中东地区举办。此次大会主题为“我们的土地 我们的未来”,设立了土地日、农业和粮食日等7个专题日,也是中国首次在境外对中国防治荒漠化和“三北”攻坚进行展示宣介。
大会会场蓝区设立了总面积608平方米的“中国馆”,是除东道国之外最大的国家主题馆。馆内举办中国荒漠化防治主题展,并开展系列边会交流活动。
12月5日的农业与粮食日边会区,开展了“遏制土地退化 助力全球2030目标”的主题活动,国家林草局荒漠化防治司、UNCCD秘书处、FAO、UNCCD G20全球土地倡议办公室、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国内外专家学者齐聚一堂探讨遏制土地退化的方法、实践活动。
“我们的跟踪研究显示,这些‘绿色金银岛——农林水乡’建成之后,物种丰富度提升了两倍以上,可以调节95%以上的雨水,削减80%以上的营养物,同时土壤的质量和健康状态也在不断提升。”在专家报告环节,由陈雪初介绍土地治理与恢复实践(农林水乡)。
农林水乡项目是廊下郊野公园的其中一个景点,也是市级土地整治二期项目之一。华东师范大学在上海市建设用地和土地整理事务中心的支持下,依托大都市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程技术创新中心,将市科委重点社发项目研究成果转化应用于此,建成了城市生态郊野示范区——农林水乡。该项目建成后与廊下镇友好村村民的生活空间完美融合在一起,并开展了《自然教育 田间课堂》系列活动,挖掘了自然生态中的教育价值。
据悉,廊下镇始终坚持“农业立镇”战略定位,不断探索“两山”转化的有效路径和模式,推动生态要素变生产要素、生态价值变经济价值、生态优势变发展优势,并取得了扎实成效。根据《上海市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管理办法(试行)》(沪生建办〔2024〕4号)要求,廊下镇被成功纳入上海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遴选储备库。
展览展示区的廊下土布作品承载了百姓对土地的热爱,与华东师范大学带来的《御制耕织图》相呼应,呈现了中国数千年耕织文化的特色和现代传承,吸引了众多国内外友人的关注。
此次沙特利雅得之行,让美丽的友好村走上了国际舞台,从不同的时空维度,向世界展示了上海郊野地区的独特魅力和生态修复成效,更是一次与全球对话的机会。
记者:熊雪寒、顾青凡
通讯员:沈赞贤
编辑:程佳域
责编:冯生丹、何小燕
审核:陈建军、林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