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对音乐从业者来说并不算是演出“大年”。经过2023年的演出大爆发,今年演出行业反倒传出了不少演出取消、场地停业的新闻。
但随着冬季来临,两位“摇滚老将”却逆风而起——谢天笑“超级本能”演唱会巡演天津站在12月7日首场售罄后,又开了12月8日的第二场;李亮节也将于12月24日和31日“连演”两场剧院、音乐厅的演唱会。
有意思的是,这两位看似风格差异很大的音乐人身上,却有不少共通之处。在谢天笑巡演天津站开演之前,两位音乐人以“当代的民族音乐该怎么玩”为话题进行了对谈。
寻找“传统根源”是必须
两位“外行”坚定选择了古筝、三弦
如果只用一个标签化的词形容两位音乐人,谢天笑是“古筝摇滚”,李亮节是“摇滚大鼓”。
在谈到最开始选择古筝的时候,谢天笑表示,2000年自己第一张专辑面世后受邀去美国巡演,身处西方乐队的环境中,让他明确了“作为一个中国音乐人要怎么做才能跟西方乐队区别开”这个思考方向。回国后,他选择了“音色很好听,很容易弹”的古筝并因此大获成功。
(摄影:小蛙)
在李亮节看来,谢氏“古筝摇滚”让自己最感同身受的一点,就是谢天笑在视频聊天时说的一句“歪话”——“其实我没正式学过弹古筝,但是我知道自己在弹什么”。
“我作为天津人,从小就喜欢曲艺的东西。所以开始做音乐之后,很自然就有了把曲艺融进乐队音乐的想法。一开始我是请了专业的民乐手帮我弹三弦。有次有个演出他去不了,我就买了一把三弦,装了拾音器,用弹吉他的指法琢磨着弹,然后就一直弹到现在。所以我特别理解老谢说的那种感受。”
作为“外行”,切入传统音乐系统中,也许会受到一些质疑,但两位音乐人的选择却是坚定的。
李亮节说,近几年的“国潮复兴”证明了本土化的东西就是受欢迎的。我们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特色的小调、山歌,每个地区也都有自己的曲艺、方言。从任何一个领域挖掘,都可能做出一个崭新的音乐形式。
谢天笑也认为:“作为中国的音乐人,一定是从中国文化里找你自己独特的东西。这是我们应该共享的财富。”
传统元素的“比例”要恰当
才能做出成功的当代融合作品
虽说从“乐手”角度,谢天笑和李亮节都自谦为“不会弹”“外行”,但不论音乐行业还是乐迷,都给予了他们充分的肯定。
谢天笑不仅凭借“古筝摇滚”多年来“占据”音乐节压轴位置,被乐迷称为“现场之王”,还成为“中国民乐摇滚”的代表受邀去欧美演出。李亮节也以“摇滚大鼓”成为天津乃至北方地区“曲艺摇滚”的代表,还多次登上全国大型综艺和晚会的舞台。
在两位音乐人看来,这就涉及到对“传统元素”取用“程度”的问题。
李亮节说:“我一开始做‘曲艺摇滚’的时候,比较执念。因为我师父都是曲艺界的,所以当时的想法就是如何在现代音乐里更多地加入曲艺元素,比如京东大鼓。随着时间拉长,我现在反倒不那么硬性要求曲艺占多少比例了,变化越多其实越好听。”
谢天笑说最近他又听了一遍同样来自山东的年轻乐队“椿”的作品——椿乐队成立于2020年,他们把唢呐等民族乐器和民间故事与摇滚进行了融合。“我发现‘椿’对地方戏曲其实并不一定十分了解,他们要找的是那个‘味道’。梁龙之前也跟我说过,他也没真的去学二人转,也是凭借对二人转的印象才做成了‘二手玫瑰’乐队。所以有可能你既选择了这个方向,但又不受太多约束的时候,才更容易把融合做得更好。”
两位音乐人都认为,年轻音乐人可以大胆地尝试在音乐中加入更多民族音乐元素。
传统元素是“重要调料”
不能影响做“当代音乐”大菜的目的
在得知李亮节已经先后推出了8张“曲艺摇滚”相关风格的专辑后,谢天笑第一反应是“那真太不容易了”。谢天笑出自京剧家庭,幼年时跟长辈学过京剧,在成功实现了“古筝x摇滚”的融合后,也曾进行过“京剧x摇滚”的尝试,但都没达到自己满意的程度。
(摄影:小蛙)
李亮节表示这其实只是不同音乐人有不同的创作理念和特点。“老谢是以摇滚出发,融合民乐;我是从曲艺出发,融合当代音乐。我是因为更喜欢曲艺的东西,所以才不断尝试把京东大鼓、京韵大鼓、天津时调、北京琴书,还有相声里的太平歌词融合进我更多的作品里。”
如前所说,李亮节再次提到对传统元素如何使用的不同出发点导致的创作和作品差异:“在我眼里,老谢就是个诗人。老谢的歌词,特别有当年顾城、海子那代人的特点。但我的歌词就不能这么创作,我得按照曲艺的四六八句、板眼、辙韵、十三道大辙……得按照这个写。这其实也是一种限制。”
但谢天笑认为,李亮节所说的“限制”其实也可以成为他的特色。“其实就像做菜,民乐、曲艺都是一个重要的调料,但我们不能受限于调料,我们要玩的都是‘当代音乐’。摇滚不摇滚?哪种形式?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好听。”
在对谈最后,谢天笑邀请李亮节参与2025年《谢谢你》计划“非遗、民族音乐季”的共创。虽然还未最终确认共创曲目,但李亮节表示他和乐队的伙伴最近都喜欢“排着玩儿”谢天笑的新歌《恭喜你》。“很多人平时喜欢引用‘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类诗句,但其实作者写的时候也许是一个更超脱的角度。我们喜欢《恭喜你》也一样,它有着表面意思之外的更多含义。”
责任编辑:任芯仪(EN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