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抗日战争胜利后,党中央和毛泽东立即作出了“向南防御,向北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而向北发展,重头戏就是大力抢占东北、大力建设东北、大力发展东北。
事实上,毛泽东大力发展东北战略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有一个逐渐演进的过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战略设想阶段
早在1942年4月,毛泽东要求从苏北返回延安的新四军政委刘少奇,在途经山东抗日根据地时进行视察并指导工作。他在7月9日给刘少奇的电报中这样说道:
“国民党在战后仍有与我党合作的可能。虽然亦有内战的另一种可能,但我们应争取前一种可能变为现实。因此就须估计日本战败从中国撤退时,新四军及黄河以南部队须集中到华北去,甚或整个八路(军)新四(军)须集中到东三省去,方能取得国共合作的条件(此点目前不需对任何人说),如此则山东实为转移的枢纽。”(《罗荣桓年谱》第237页)
1942年可以说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在这一时期,毛泽东即考虑到将来日本撤退后的重大战略发展问题,说明毛泽东的战略思维非常前瞻而富有远见。一方面,他对日本战败后,国民党有可能“逼迫八路军和新四军退出华北,甚至全部撵到东北去”,必须做好充分估计和准备。另一方面,东北物产丰富,战略地位极为重要,毛泽东认为正好可以借此提前进行东北战略设想和布局,为将来一旦进军东北打好提前量。
尽管这封电报只是毛泽东最初对东北的战略设想,并且只让刘少奇知道,但显然能够看出,毛泽东开始看重东北在中国革命事业中的战略地位。这也为抗日战争胜利伊始我党即大举进军东北埋下了战略伏笔。
第二阶段是实质准备阶段
抗日战争进入到1944年的时候,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总体形势相适应,日本军国主义已渐呈疲态、渐走下坡路。善于前瞻布局的毛泽东认为,必须提前对日本不久战败早做着手。这时毛泽东又把战略目光紧紧地锁向了东北。在他认为,东北战略仅仅停留在设想上已经远远不够了,必须做一些实质性的准备工作。
于是,毛泽东在给晋察冀、山东分局的电报中深刻指出:“满州工作之开展不但关系中国未来局面至巨,而且已成刻不容缓之紧急任务”。毛泽东决定:“晋察冀分局及冀中区党委、冀热区党委,山东分局及胶东区党委各成立一满州工作委员会,负责动员和领导一切可能的力量开展满州工作”。(《罗荣桓年谱》第385—386页)
在抗日战争大的趋势已定的情况下,毛泽东审时度势,开始把发展东北战略问题正式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他把当初只对刘少奇讲的设想开始细化实化具体化。可以说,以成立几个满州工作委员会为发端,毛泽东的东北战略已然清晰明朗起来,他的东北战略也由最初的设想阶段进入到了实质性准备阶段。
第三阶段是大举实施阶段
1945年召开的“七大”,毛泽东针对日本法西斯很快灭亡的实际,从着眼与国民党将来大打的战略考量入手,开始从战略全局上对东北谋篇布局。他在“七大”上多次提到了发展东北问题。
“东北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区域,将来有可能在我们的领导下。如果东北能在我们领导之下,那对中国革命有什么意义呢?我看可以这样说,我们的胜利就有了基础,也就是说确定了我们的胜利。现在我们这样一点根据地,被敌人分割得相当分散,各个山头,各个根据地都是不巩固的,没有工业,有灭亡的危险......如果我们有了一大块整个的根据地,包括东北在内,就全国范围来说,中国革命的胜利,就有了基础,有了坚固的基础。”(《毛泽东在七大的报告和讲话集》第218页)
透过这段讲话,毛泽东已将抗日战争胜利后,发展东北作为全党第一要务,在“七大”上正式提了出来。这种正式提出标志着最初仅只他和刘少奇知道的关于东北的战略设想,现在已变成全党的意志和共识了。
为更好地落实这一战略,毛泽东还提出:“准备二十、三十个旅,十五万人到二十五万人脱离军区,将来开到满州去”。(《毛泽东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第224页)可见他的发展东北战略是多么的豪迈而富有气势。
1945年8月15日,日本正式宣布投降。8月20日,八路军冀热辽军区第十六军分区曾克林的部队,开始踏上了进军东北的征程。之后的十余万八路军、新四军将士陆续大举开进东北,这表明毛泽东的东北大战略正式拉开帷幕并进入大举实施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