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透文史,点击好看

作者:计白当黑

编辑:莉莉丝

诗人李白才情满怀,豪气干云,是妥妥的文科生。事实上,李白“十五好剑术”,“剑术自通达”,是杠杠的体育生。开元十三年(725年),24岁的李白“仗剑去国”,周游各地。其实,和李白一样的剑控大有人在。这么多人喜欢佩剑,其中必定有着不得不说的事。

  • “百兵之帅”

和刀类似,剑是历史悠久的冷兵器之一。东汉“字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注释:“剑,人所带兵也。从刃,佥声。”剑,直脊双刃,剑身扁阔。 剑柄配有剑穗的称“文剑”,没有剑穗的称“武剑”。剑通过削、刺、截、斩和扫等动作,实现攻防转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图_ 越王勾践剑

据《史记·黄帝本纪》记载:“帝采首山之铜铸剑,以天文古字名之。”《管子》又载:“昔葛天卢之山发而出金,蚩尤受而制之,以为剑铠。”说明早在上古时期就有了剑。河南省博物馆收藏了三门峡虢国墓出土的玉柄铁芯铜质剑,长度仅为 33 厘米,因蕴含的历史价值巨大,被誉为“中华第一剑”。

《史记·周本纪》透露,周军攻入朝歌时,武王“先入,适王所.乃克射之,三发而后下车,而击之以轻剑,斩之以黄钺,折县诸太白……散宜生、太颠、夭皆执剑以卫武王。”这番话显示出商朝军队开始装备剑了。西周初期,“虎贲”成为最早的职业剑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图_ 受氧化后的春秋战国-青铜剑

早期的剑短小精悍,做工精细,类似于一把匕首。随着冶炼技术的进步,剑身不断拉长,剑柄镶金嵌玉,兼具实用和装饰的功能。《汉书·地理志》坦承:“吴越之君皆好勇, 故其民至今好用剑, 轻死易发。”吴越地区打造的青铜剑,不论是材质、工艺、美观等方面,达到了剑的高峰。

相对于戈、戟、矛等长兵器,剑存在着质轻短小、易折难攻、不利砍杀等不足,而两汉时出现的环首刀,弥补了剑的不足,在战场上大放异彩。即使如此,“专诸刺王僚”、“荆轲刺秦王”、“鸿门宴”等典故,奠定了剑在兵器谱中的重要地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图_ 荆轲刺秦王

  • “百刃之君”

在刀剑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的剑,开始另类的逆袭。剑悬于腰,轻便实用。和刀相比,剑更符合古代社会低调内敛的审美标准。《韩非子》指出:“其带剑者聚徒属, 立节操, 以显其名,而犯五官之禁。”这里的剑成为侠的代名词。

《吴越春秋》中记述了“越女论剑”的故事:“其道甚微而易,其意甚幽而深,道有门户,亦有阴阳,开门闭户,阴衰阳兴。”越女将剑术和阴阳融合,达到人剑合一的精神境界。先秦思想家庄子进一步提炼剑的精髓,他把剑术技艺和治国理念相结合,产生了“天子剑”、“诸侯剑”和“庶民剑”的政治理念。

秦汉时,崇剑思想初具雏形。史学家司马迁认为:“非信廉仁勇不能传兵论剑,与道同符,内可以治身,外可以应变,君子比德焉。”一番话将“论剑”提高到“与道同符”的高度,由此盛行于秦汉的论剑强化为剑道。“君子剑”的现世,赋予了剑浓重的人文色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图_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

  • “青龙之象”

相较于刀,上流社会更看重剑。西汉大儒董仲舒在《春秋繁露·服制象》中强调:“剑之在左,青龙之象也。”当时,以“真龙天子”自居的帝王视剑为龙的化身,两者划上了等号。有了帝王的示范,社会对剑有了新的认识。

《晋书·舆服制》中说:“汉制,自天子至于百官,无不佩剑,其后惟朝带剑。”而《隋书·礼仪志》中有着更为具体的规定:“一品,玉器剑,佩山玄玉。二品,金装剑,佩水苍玉……”从中可以看出,剑成了封建礼仪制度的一部分。

在重大活动中,剑扮演着重要角色。开元十三年(725年),唐玄宗封禅泰山,“皇帝兖冕龙衣,腰挂鹿卢玉具剑,身着绶带三玉环,伏拜于地,先以祷词祝告上苍,然后奠圭祭酒再拜,最后礼祭配享诸帝。”剑化身为刀无法企及的政治工具,宣示着封建社会的权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图_ 唐玄宗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

  • “书剑合璧”

有了贵族的示范,人们上行下效,格外关注剑的价值。《全唐诗》中,收录了李白近千首诗。这些诗中,诗人提到“剑”的有107次,其中去除3次“剑阁”和1次“剑壁”,描写“剑”的诗句多达103次。另外,和剑雷同的“铗”、“吴钩”、“吴鸿”、“湛卢”、“干将”、“莫邪”等出现过1次、“青萍”、“秋莲”和“霜雪”出现2次、“匕首”出现过3次、“龙泉”出现过4次,因此,李白有122次提到了剑,分布在106首诗中,足见他对剑的喜爱。

持剑挥动时,抑扬顿挫,线条柔美,一系列动作组合产生了剑舞。唐开元五年(717年),年仅5岁的杜甫在郾城看到了公孙大娘的剑舞。半个世纪后,杜甫在夔府别驾元持宅邸再次观赏公孙大娘弟子李十二娘的剑舞,深有感触,文思泉涌,留下了《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的诗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图_ 公孙大娘舞剑图

同时代的书法家张旭在邺县多次观赏公孙大娘的剑舞后,受到剑舞动作的启发,练就了书法史上著名的“狂草”。和公孙大娘齐名的裴旻同样舞得一手好剑,《独异志》中描述:裴旻“掷剑入云,高数十丈,若电光下射,旻引手执鞘承之,剑透空而入,观者千百人,无不凉惊栗。”唐文宗时,曾下诏将“李白诗、裴旻剑舞、张旭草书”列为“唐朝三绝”。而李白曾拜裴旻学剑,所以,剑无形中串联起“三绝”。

剑舞之风沿袭到了北宋。《武编》中称:宋太宗“选诸军勇士数百人,教以舞剑,皆能掷剑空中,跃其身左右承之,妙绝无比。”明朝军事家何良辰在《阵纪》中总结出“纷绞法”、“起落法”、“愿应法”、“闪电法”、“出手法”等用剑心得,促进了剑术的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图_ 晚清街头表演吞剑

由满族建立的清朝,禁止聚众舞剑,民间把对剑的青睐嫁接到戏曲上。有一名叫福云的武生,“善技击,所演《卖艺》、《三岔口》诸剧,兔起鹘落,矫捷绝伦。”他的剑术表演,赢得广泛赞誉。由于刀剑的侧重点不同,剑在民间得到重生,凝结成独特的剑文化。

剑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明朝军事著作《武备志》中感叹:“古之言兵者必言剑,今不用于阵。”不过,在传统文化的孕育下,剑折射出自由、浪漫、神圣、友谊、正义、修身等气质,丰富了剑的文化内核。“安得倚天剑,跨海斩长鲸”既是梦想的跨越,也是现实的憧憬。

参考资料:

【1】邢金善 《中国传统剑文化考论》

【2】乔媛媛 《古代剑文化的历史寻绎》

【3】程丽 《剑文化内涵探析》

【4】梁燕玲 李洋 王超 《中国古代剑文化的历史发展研究》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秦汉史、唐宋史、明清史等,点下方查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