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这个问题得先搞清楚中东和欧洲王国与中国封建王朝的宗教差别、政体差别,以及地理环境和农业文明与游牧文明之间差别。

中东和欧洲王国大部是以宗教立国,是神权至上的国家,对人的思想控制很强,人们受宗教的麻醉,很少起来反抗

世界上三大宗教分别是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其中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都有明确的教义教规,教法也十分森严,对人的思想控制很强。而且这两个宗教排它性很强,一旦入教就不允许有其它任何私心杂念,必须忠于上帝和真主安拉,随时为上帝和真主献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两种宗教都还把其它宗教视为异教徒,一旦谁占统治地位,必想方设法把对方赶尽杀绝,不允许有其它异端学说存在,也不能和平相处。因此中东和欧洲王国之间的战争大多是宗教战争,基督教十数次“十字军”东征,伊斯兰教不断向欧洲进攻都是宗教战争。现在伊斯兰教的逊尼派与什叶派之间的争斗,也属于教派争斗。

宗教对人的思想麻醉很深,人们把罪恶都归究于自己,把解决苦难的办法都寄托于向上帝或真主赎罪,追求死后灵魂进入天堂,每天都按时进行祈祷、礼拜。因此人们的反抗意识很淡,所以中东、欧洲的王国很少有农民起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中国古代没有可凌驾于皇权之上的宗教,在汉朝以前统一中国思想的是周礼,汉朝以后是儒家思想,二者又是一脉相承。儒家讲究的是对民众的教化,并不是强制每个人都信奉的。而且儒家思想具有很强的包容性,讲究和谐,在中国“佛道儒”互相存在,没有排它性。

中国民众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陈胜的一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唤醒了千百年来被压迫农民的心,因此农民一旦被朝廷压迫不能过就会揭竿而起,不会自我麻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国家君主制的性质不一样,中东欧洲王国的国王没有绝对权力,与贵族实行的是权力共享,中国的皇帝是绝对权威

中东和欧洲王国的君主制是贵族契约式,国王是国王,贵族是贵族,国王不能随便侵占贵族的利益,欧洲讲究“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就是谁也不能任意剥夺个人的私人财产,就是国王也不行,这一点实际与我国夏商周时代有点相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国家行政管理上地方管员大部有贵族担任,实际上是各自负责各自的领地,就象春秋时期的诸侯国。欧洲是由各个封建领主形成,领主都建设城堡,农奴都属于领主的私有财产,没有绝对的人身自由,而且土地不准自由买卖。中东的王国大部分是有部落组成,过的是游牧生活,部落首领都权力很大,其实质有点象部落联盟的性质。

中国自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后,皇权高于一切,贵族逐渐没有了,皇帝可以随时要一个人的命,可以剥夺你的一切。而且地方行政官员都是皇帝委派的,只有管理权,没有拥有权,所有官员们只知道收税派绢压榨农民,不懂得珍惜民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的皇帝把一切权力都撑握在自己手中,没有任何制约机制,特别是到明清时期,中央集权制更加成熟,皇权高高在上没有任何人能威胁了,所有子民都是待宰的糕羊,可以任意宰杀,任意压榨剥夺。在王朝前期时皇帝知道创业艰难珍惜民力,到后期时皇帝就开始胡作非为只知道享受,整个官场变得贪污腐败充斥,行政效率低下。

受地形限制中东欧洲属于是到处掠夺的开放型文明,中国属于自给自足的封闭型文明

中东处于亚洲、欧洲、非洲交界的十字路口,一直是商贸重地,因此中东的阿拉伯人、波斯人自古就是经商高手,商队遍布世界各地,财富都比较多。再加上中东民族属于游牧民族,靠四处掠夺起家。欧洲的罗马帝国也是靠海洋经商起家,农业文明比例很少,同时也比较注重到外面掠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且中东、欧洲人口始终不太多,增长比较缓慢,没有人口大爆炸时代。即使发生天灾等,也可从商业贸易和对外掠夺中补偿回来,同时通对外战争也减少了人口,再加上人人都宗教,就很少有农民起义。

中国的地型西临青藏高原,北靠蒙古大漠,东面广阔的太平洋,成为一个封闭的个体。而且中原地区适合农耕,气候适宜,物产丰富,完全可以自给自足。因此中国的封建王朝往往都想关住门搞建设,若不是北方游牧民族入侵,就不想出击扩张。而且四周都是荒凉贫困的草原大漠,也没啥才掠夺的,对外扩张战争除了抵御侵略,捞不到一点好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此中国的封建王朝就面临一个人口增长和土地减少问题,农耕文明比较稳定,人口增长较快。而且中国自秦朝后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到王朝未期土地兼并十分严重,人口也十分多,所以无地农民较多,一遇天灾就会造成大面积饥荒,形成大量饥民,聚而就开始发生农民起义。

所以说中国的封建王朝300年寿命是个极限,到那时各种矛盾就集中爆发了。而中东、欧洲的各王国虽然能持续五六百年,但内部矛盾也不少,经常发生政变夺权等,对外战争也比较频繁。

综上所述,中东和欧洲王国能够活五六百年,是由于其宗教思想、政权形式、文明方式等决定的。中国面临北方强大的游牧民族,若不实行中央集权制,建立大一统王朝,中华文明早就被灭了无数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