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红红妈~
最近,听楼下邻居们闲聊,说我们隔壁的秦奶奶生病了,想让儿子儿媳照顾。
可是儿媳表示她是坚决不管,把秦奶奶气的病情加重不说,还闹得人尽皆知。
01
秦奶奶的儿子与儿媳结婚之后,就出去自立门户,起初的小日子过得倒也和和美美。然而,随着孩子的到来,彻底打破了这份平静。
家庭的各项花销像滚雪球一样,照顾宝宝更是让他们没想到的繁琐和辛苦。
儿媳满心期望婆婆在这时候,能帮他们照顾孩子,减轻点压力。
可秦奶奶却有着自己的盘算,她觉得自己辛劳大半辈子,如今好不容易到了可以享清福的时候。
带孩子这种又苦又累的活儿,她实在不想沾手,于是便以身体不好,不能劳累的理由地拒绝了,还说出钱可以,出力实在是爱莫能助。
在儿媳看来,当时的处境是她一生中最艰难的阶段。产后身体本就虚弱,还得没日没夜地照顾孩子。
孩子的吃喝拉撒、哭闹哄睡,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她亲力亲为,长时间的让她整个人都变得憔悴不堪。
而儿子也在工作与家之间疲于奔命,努力想要平衡两边的责任,却常常感到力不从心。
家庭的经济压力、孩子的养育责任以及生活中的各种琐事,压得这对年轻的夫妻几乎快要窒息。
02
幸运的是,儿媳的娘家父母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毫不犹豫地主动承担起了照顾孩子的重任。
孩子生病时,丈母娘心急如焚,在医院的走廊里来回踱步,焦急地等待着医生的诊断与治疗。
每天老丈人也是天不亮就赶到市场,精挑食材,只为了让一家人都吃口新鲜有营养的饭菜。
如今,秦奶奶生病了,身体虚弱不说,行动也变得不利索。
她自然希望儿子儿媳能够陪在自己身边,照顾自己。
可是,儿媳心中一直积压着委屈与不满。
曾经在自己最艰难、最无助的时候,只能依靠娘家的支持与帮助,而婆婆却在那时选择了袖手旁观,对自己的困境视而不见。
如今婆婆生病,虽然她并未恶语相向,但在照顾方面并未给予实质性的付出,甚至也几乎不去探望。
其实,像秦奶奶家这样的情况并非个例。
在许多家庭中,都会出现婆婆和儿媳老死不相往来的情况,这背后的原因值得我们去思考。
03
其一,婆媳矛盾频发且难以调和。
或许在过往的生活里,因育儿理念的差异、家庭琐事的处理分歧等,婆媳间多次发生激烈争吵,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
每一次的冲突都在彼此心中刻下深深的伤痕,使得儿媳对婆婆心生畏惧与厌烦,久而久之,便不愿再踏入婆婆家门。
这种矛盾若长期得不到妥善解决,只会愈演愈烈,让婆媳关系愈发紧张,家庭氛围也随之变得压抑。
其二,儿子未能在婆媳间起到调和作用。
儿子本应是婆媳关系的关键桥梁,承担起化解双方矛盾的重要职责。但现实中,有些儿子却未能尽到这份义务。
他们可能在婆媳发生冲突时,选择逃避责任,或是片面地偏袒一方,导致矛盾无法得到公正合理的处理。
长此以往,婆媳间的误解与怨恨不断加深,儿媳会觉得丈夫不理解自己,对整个家庭也逐渐丧失信心,从而减少与婆婆的往来互动。
其三,经济问题引发家庭信任危机。
经济因素常常是家庭矛盾的导火线。在部分家庭中,可能因养老费用的分担、家庭财产的分配等问题产生纠纷。
例如,婆婆觉得儿媳在经济上对自己不够大方,不愿为自己花费。而儿媳则认为婆婆在经济分配上过于偏向其他子女,对自己不公平。
这种经济上的互相猜疑和矛盾冲突,会严重损害婆媳间的感情,使儿媳对婆婆产生抵触心理,不再愿意主动上门探望。
其四,家庭氛围不佳,缺乏温暖包容。
倘若家庭中缺乏关爱、理解与包容,成员之间总是相互指责、抱怨,儿媳便难以感受到归属感。
若婆婆在日常生活中对儿媳要求过于苛刻,总是对儿媳的言行举止百般挑剔,会让儿媳在这个家中承受巨大的压力。
再加上其他家庭成员未能共同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更会让儿媳身心俱疲。
在如此压抑的环境下,儿媳自然会选择远离,去寻找能让自己放松舒适的空间,进而减少与婆婆的接触交流。
其五,过往创伤未愈,心结难以解开。
在家庭生活中,或许曾经发生过某些重大事件,给儿媳留下了难以磨灭的伤痛记忆。
比如在儿媳生完孩子最需要帮助和支持的时候,婆婆却冷漠以对,袖手旁观。又或者曾经有过一些言语上的攻击,深深刺痛了儿媳的心。
这些过往的伤痛犹如心中的刺,每当儿媳面对婆婆时,那些不愉快的回忆便会涌上心头,导致她无法释怀过去,难以重新建立起与婆婆的亲密关系。
虽说老人带孙子没有义务,儿子赡养老人有义务,可儿媳心里难受也是事实。
你会帮子女带孩子吗?
如果不带会如何处理化解矛盾呢?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