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公益,我们听到最多的解释应该就是“帮助别人”,“好人好事”。这是一种比较通俗的,一听就明白的表达。但是,细究起来,却不是完全能成立的。因为“帮助别人”这个范围太大了,比如帮助自己的亲人、朋友、帮助好朋友偷盗吸毒都算是帮助别人,但是这显然和公益不相关。很多公益项目也并不是直接帮助人类,比如说环境保护,动物保护,不是直接帮助人类,但是间接地对人类有很多好处,比如环境改善了,野生动物不濒危了,这些都是属于公益或者慈善的范畴。所以不适合把公益简单地理解为帮助别人。
公益和慈善到底啥关系?
有很多人对于“公益”和“慈善”的关系也是有困惑的。有人说“公益”的范畴大于“慈善”,还有人说“公益”就是“慈善”,“慈善”就是“公益”,没有必要搞这么清楚。当然,这么多年下来,大家对于公益和慈善的认识和理解都是不同的,很难达成共识。因为每个人的教育水平、经历、对公益的参与和体验都是不同的。《慈善法》里面讲的慈善也好,公益也好,也和我们平时的理解可能不太一样。
本法所称慈善活动,是指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以捐赠财产或者提供服务等方式,自愿开展的下列公益活动:
(一)扶贫、济困;
(二)扶老、救孤、恤病、助残、优抚;
(三)救助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等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害;
(四)促进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的发展;
(五)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六)符合本法规定的其他公益活动。
列举出来的这些公益活动,就是《慈善法》中公益活动的范畴,你会发现其中并没有将动物保护列进去,但是在民间通常会认为动物保护是面向动物的慈善。当然,我们也是需要尊重法律的界定。总之,人们对于慈善和公益的认知,短期内是很难达成共识的。
公益就是无私奉献、专门利他、毫不利己?
大家平时可能也会说:公益就是无私奉献,专门利他,毫不利己的行为。“无私”,大家很容易理解,捐赠自己的钱物、智慧、技术,不求物质的回报。大家都认为这种行为在道德上是非常高尚的,可能会在媒体上进行表彰。比如《感动中国》,推举道德模范,表彰他们的善行善举。但是,我们需要注意到一个现象,有很多人因为没有把握好度,出现过度利他的现象,导致自己的生活质量,或者整个家庭的生活质量都非常差,但他仍然会去捐钱助人。但是大家要知道,过度牺牲的善行缺乏可持续性。
很多人还是希望好人有好报,可以生活的好一些。所以,现代慈善一般不提倡这种过度利他、过度牺牲自己的行为。一方面,是希望可持续,一方面,行善者也需要一个体面的生活。所以大家不要给自己太大的压力,不要有救世主的情怀,觉得自己不做的话,可能这些老人和孩子就没有人去帮忙了。其实有一个解决办法,就是与其独行,一个人承受太多的压力,不如去寻找更多的同行者,分担自己的压力。你要去做帮助一个群体或者某一个人的事情,你可以找一些身边的亲朋好友,或者是网上找一些愿意一起行动的人来,大家一起做。这样一来既可避免过度利他的弊端,也能让公益之路更长久。我们常说的成语“与人为善”的真正含义,其实就是“与别人一起行善”。所以,我们做公益的人,千万不要因为做公益牺牲掉自己和家人的幸福,搞得自己家里鸡飞狗跳、不得安宁,年迈父母没人照顾,夫妻反目闹离婚。好好爱家人爱自己,你才会真正懂得如何爱天下人。
做公益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一个副产品。在你做了公益之后,大家对你的评价或者社会形象会更正面,会给你荣誉,或者其他的回报。比如,做过志愿者的话,考公务员、上大学会加分。但如果是为了这些回报去做公益的话,就可能会有问题。毕竟,这些回报应该是自然而然产生的,是不能刻意强求的,这其实涉及到动机的问题。动机很难甄别,所以我们要看结果。
另外,我们在宣传的时候,都会强调说这是一个免费的活动,大家都来参加吧。结果,大家都习惯了参加免费的活动。再后来,发现很多商家都打着“免费”、“公益”的招牌来做商业的活动。因为在大家心目当中,免费就是公益的,非常高尚,能够吸引人。于是就有了公益体检,公益讲座,公益论坛之类的。其实,虽然是免费让你参加,但是后面会让你留下电话,然后时不时给你打电话做一些推销之类的营销行为。我想,很多公益机构强调免费可能是对自己的公益活动信心不足,找不到公益活动的亮点,所以,用“免费”两个字来吸引大家来参加。因为人一般都会有占小便宜的心理,所以会有人来参加。但是很多时候,免费的效果可能是不太好的。因为,很多人冲着免费来,对公益本身的意义和目标兴趣可能不是很大。而且会让很多人误把公益等同于免费,以为免费才是公益。我们公益人本身也有很大责任的,一不注意就可能会误导公众,误导媒体,导致相关的报道放大公众对我们的误解。
说到免费这个话题,我们知道志愿者不收取劳动报酬,贡献自己的时间、智慧、体力去提供服务。这个时候,志愿者很容易被当成免费的劳动力。比如政府举办的一些大型活动,社区的弱势群体需要帮助,经常会需要志愿者。很多人就会以为志愿者不需要物质回报,不需要钱就会给大家服务的。所以有些人会要求志愿者来给自己打扫卫生,清理小区的垃圾。这个时候,志愿者也会觉得很委屈,被人呼来喝去当作免费劳动力,觉得自己没有被尊重,服务积极性也会有所下降。另外,志愿者是不领工资的,有些人就认为志愿者是不能收任何钱的。但是,不领工资不意味着志愿者不可以拿补贴,给志愿者发放补贴其实是鼓励志愿者可以持续地参与服务。因为,志愿者经常参加公益活动,都有一些经济支出,服务时间一长可能就难以为继了。所以,机构会给志愿者一些餐费、交通费之类的补贴,但是这个补贴显然不等于劳动报酬。如果我们以后发现公众对于志愿者拿补贴有异议,可以解释一下。
公益可以零成本?
另外,你可能会听过这样的话:“公益是零成本的”,或者是“要做零成本的公益”,全部的捐款要用到捐赠人。一方面,这其实是迎合到很多捐赠人的想法,觉得自己捐钱帮助穷人也好,帮助贫困学生也好,自己所捐赠的所有钱要用到受益人身上。有些机构为了迎合大众的想法,会宣传自己是零成本的,没有管理费,节流,大家的捐款会百分百用到受益人身上。这样也会有一个问题,不管是商业机构也好,公益机构也好,只要去做事,一定会产生成本。
正常运作的公益机构必定会有行政办公方面的支出,比如给机构聘用的全职人员发工资。你不能说,收到大家捐的一万块钱必须全部花出去,不能花在行政开支上。那些号称“零成本”的公益活动,不是说没有费用的支出,只是说这些管理费用不是来自公众的捐款,而是得到了基金会,企业家的定向捐款。有第三方来支付管理费用当然更好了,但并不是所有的机构都这么幸运。尤其是民间的草根机构,是没有人来替他们支付工作成本的。所以,只好从募集的捐款提取自己所需要的管理费用。但是,公众还是不太理解,觉得自己的捐款是用来救助穷人的,为什么要给公益机构截留一部分来支付公益机构的运营成本?这种把公益机构当作捐款搬运工的观念,其实也是一种误解,是对公益机构专业价值的忽视。
前面说了,公益机构之所以用大家的捐款来做一些事情,是因为他们有专业能力来做个人捐款者所不能做的事情。如果一个机构的专业性不强,大家对他的工作效果不满意,那他的捐赠也会越来越少。但是说,不能完全不给他们支持,是需要他们不断提高和发展,也是促进公益机构不断完善和提高。很多公众不理解的时候,需要公益机构耐心地解释怎么花出去的,在过程中怎样来提高捐款的使用效率。所以,这还是需要公益机构的透明公开,赢得公众的信任,打造自己的公信力。
有很多人认为慈善就是捐钱捐物,公益就是去做志愿者。也有很多人说,“等我有钱了我就会去做公益。”误以为公益慈善是有钱人才去做的事情。这样的误解之所以会产生,和我们的媒体宣传还是有很大的关系的。因为我们的媒体经常宣传谁谁谁捐了多少钱,马云捐了多少钱,马化腾捐了多少钱,各种慈善榜也都是以捐款多少论英雄,以捐款多少体现地位,这势必会影响公众对公益的看法,以为谁捐的钱多,谁就是大善人,谁就是慈善家。
实际上,很多社会问题并不是捐钱就能解决的。比如很多社会倡导、传播,需要用到很多金钱之外的社会资源、专业方法,志愿者也需要掌握专业技能才可以做。有一句话说:钱能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很多时候,我们需要钱,但是并不是钱能解决所有问题,还有比钱更重要的东西:我们的智慧,我们的知识,我们的技能,我们身边的一些资源,都是可以用于公益,用于慈善的。所以说,慈善是人人可为,公益也是天天可以做的事情,不只是富人才能做的事情,而且行善要及时,就像尽孝要及时一样。如果等有钱了才去做就晚了,甚至有钱了反而可能会忘了当初的想法。所以现在开始,你就可以寻找身边的行善机会,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量力而行就好。
来源:昌图县教育基金会 辽宁省昌图县教育基金会